李旭東+曾立雄
摘 要:文章以供給側改革理論為指導,以“優化人才供給結構、提高人才供給質量”為核心,緊密對接“一帶一路”貿易暢通業務模式對高職教育中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能力素質的新要求,圍繞人才供給結構優化、專業課程體系結構調整、學生能力短板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一帶一路”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培養的基本路徑以及實施的關鍵點。
關鍵詞: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e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supply-side reform as guidance, puts“talent suppl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improvement”as the core, and closely matches new abilities requirements of customs decla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freight tal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the belt and road”smooth trading business model. Then it proposes the path for exploration on“the belt and road”customs decla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freight talent cultivation unde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side reform as well as key points for path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side reform; “the belt and road”; customs decla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freight; talent cultivation path
0 引 言
供給側改革為高職院校提高“一帶一路”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培養質量面臨的難題提供了新視閾。“一帶一路”是我國頂層戰略,“貿易暢通”是這一戰略實施的重大目標[1];通關便利化與跨境運輸一體化是“一帶一路”貿易區別于傳統貿易的業務模式,對報關與國際貨運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當前眾多高職院校一方面過于依賴畢業生需求側、過度依靠校企合作單位的開發,另一方面畢業生能力與素質不適崗的問題較為嚴重,亟待高職院校深化專業改革、著力提高人才供給質量和效率[2]。本文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閾,通過探索專業教育的供給側改革,提高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一帶一路”跨境物流業切實增強人才支撐,有效提升本專業在高職院校同行業中的競爭力,推進專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1 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下“一帶一路”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培養動因
1.1 “一帶一路”貿易暢通業務模式對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需求分析
深入實踐前沿,到“一帶一路”跨境貿易相關報關與國際貨運企業,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訪談等途徑,深度剖析“一帶一路”貿易暢通業務模式的發展趨勢,了解報關與國際貨運業務領域的深刻變化、企業相關工作崗位的具體設置、典型工作任務及其對職業核心能力提出的詳細要求,為高職院校報關與國際專業優化人才供給結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提高人才供給質量的研究與實踐過程提供客觀有力的依據。
1.2 從高職教育供給側提高“一帶一路”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培養質量的必要性
當前,高職院校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人才供給結構亟待優化,在“一帶一路”加快建設背景下,面向傳統貿易的中低端人才供給過多,適應“一帶一路”建設的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新供給不足;同時,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人才供給質量亟待提高,專業課程體系結構更新滯后,面向傳統報關與國際貨運業務領域的相關課程內容老化,與“一帶一路”貿易暢通業務模式的匹配度低,亟待構建起以便利化通關與跨境一體化運輸技能培養為核心的專業課程體系。此外,多年來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模式創新乏力,在切實推進校企深度融合、產教對接的基礎上,以供給側為主導,有效改革實踐教學模式、著力提升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畢業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適應“一帶一路”建設新階段對跨境物流人才的實際需求。
2 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下“一帶一路”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培養路徑探索
2.1 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下“一帶一路”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培養的基本路徑
(1)優化人才供給結構。著重培養適應“一帶一路”貿易(適當兼顧傳統貿易)需求的報關與國際貨運高技能高素質人才,優化報關與國際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新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調整人才培養規格。
(2)調整課程體系結構。增補或完善“一帶一路”報關與國際貨運業務領域相關課程,構建以便利化通關與跨境一體化運輸技能培養為核心的專業課程體系。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是保障“一帶一路”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環節。必須適應“一帶一路”跨境物流業務對新崗位的新要求,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調整,切實提高課程體系結構與便利化通關、一體化跨境運輸、自由貿易物流等重點業務領域的契合度,確保課崗耦合,增強專業核心課程的能力目標與操作、營銷、客服等主要崗位能力標準的匹配度,以能力素質培養為核心,遵循以下路徑構建專業課程體系:重點業務領域確定→主要工作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核心能力素養培養→課程與模塊設置。
(3)補能力短板。創新“互聯網+頂崗實習平臺”實踐教學模式,著力增強業務實操能力培養,在各合作企業建立頂崗實習基地,探索企業實習教師與學校專任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實踐的雙導師制,切實增強學生頂崗實習過程指導、綜合考核與評價,切實提高實踐教學質量;著力推進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一方面通過頂崗鍛煉等方式著重提升專任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同時聘請“一帶一路”跨境物流企業技術與業務骨干承擔一定比例的實踐教學和實習指導工作。endprint
(4)補評價機制短板。著力完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構建第三方獨立評價倒逼培養質量提高的機制。長期以來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以在校學生、教師同行、教學與教務部門為主體,評價結果客觀性不強。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信度與深度,增強評價倒逼教學提質的效果,與權威第三方獨立評價機構開展深度合作,以畢業生及代表性用人單位群體為調研對象,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進行廣泛調查,根據調查報告提出的問題和癥結所在,切實采取改進行動,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與“一帶一路”貿易需求的契合度,有效增強專業對企業的人才支撐。
高職教育供給側改革下“一帶一路”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培養的基本路徑如圖1所示。
2.2 “一帶一路”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培養路徑實施的關鍵點
(1)深度剖析“一帶一路”貿易暢通業務模式對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人才需求。只有全面了解“一帶一路”暢通貿易發展趨勢、報關與國際貨運業務領域變化、相關工作崗位設置、典型工作任務及其對職業核心能力提出的具體要求,才能為報關與國際專業優化人才供給結構、提高人才供給質量的研究與實踐過程提供客觀有力的依據。
(2)以人才供給側為主導,切實推進校企行深度融合與產教無縫對接。一方面,高職院校應轉變過度依賴行業牽引、依靠企業接收畢業生的思路,以供給側為主導,著力優化人才供給結構、提高人才供給質量;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只有與企業、行業深度融合,推進產教無縫對接,才能準確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正確制定專業供給側改革策略,及時優化專業課程體系[3],切實提高學生的業務實操能力,有效增強專業對企業的人才支撐。
(3)提升質量評價短板,構建第三方獨立評價及倒逼培養質量提高機制。引入國內權威的、獨立的第三方教育評價機構,對畢業生適應就業綜合狀況開展深度調查,只有如此才能更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數據的客觀性、真實性,并以評價結果為重要依據、采取改進措施,有效倒逼本專業人才供給質量的提高。
3 結束語
本文從以往注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需求側的“要不要”向注重供給側的“好不好”轉變,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為指導,以“優化人才供給結構、提高人才供給質量”為核心,緊密對接“一帶一路”貿易暢通業務模式對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能力素質的新要求,圍繞人才供給結構優化、專業課程體系結構調整、學生能力短板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等方面,提出了“一帶一路”報關與國際貨運人才培養的基本路徑以及實施的關鍵點。
參考文獻:
[1]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商務部.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EB/OL]. (2015
-03-28)[2017-05-15]. 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5-03/28/c_1114793986.htm.
[2] 呂景泉,馬雁,楊延,等. 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9):15-19.
[3] 鄧德艾,李菽林. “一帶一路”戰略下物流人才的培養研究[J]. 物流技術,2016(11):185-1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