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艾青
針對《統計基礎知識與實務》課程中《加權算術平均數》教學個案進行研究,主要使用主體活動探究式教學模式,以微課進行小結,為從事中職會計教學的教師提供參考和幫助。
統計加權算術平均數教學個案微課一、主體活動探究式的涵義
主體活動探究式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又稱任務教學法,是指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任課老師只是給他們一些事例、問題、任務,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它的指導思想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強。
在探究式課堂中,老師擔任著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書本、情景假設中自主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在準備課堂時要善于找出學生的興趣點、提出疑問、循循善誘。在課堂中,若學生未能快速反映,思維較慢,教師需要給予更多的耐心,避免由于過急造成變相用回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法。這就要求教師要準備適宜的問題、鼓勵學生思考、合理激勵學生提出疑問和分析結果,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提高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基于主體活動探究式的《加權算術平均數》教學個案研究
(一)導入階段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主體活動探究式的主體是學生,載體是問題,探究活動是圍繞著問題而展開的。主體活動探究式的教學出發點是解答原設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能動地形成意義建構。導入環節中創設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有效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渲染更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引入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在《統計基礎知識》中,各種指標知識是緊密相關的,運用多媒體、教師語言描述、圖片展示等方式回顧舊知引出新知是比較常用的方法,在創設情境中,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結合教材新知
在學習加權算術平均數搶,學生已對統計有了初步認識,學習了統計分組、算術平均數(總體標志總量/總體單位總量)、簡單算術平均數,簡單算術平均數的特點是各變量值出現的次數相同,如果變量值出現的次數不同,就得計算加權算術平均數。簡單算術平均數實質上是加權算術平均數的一種特例。因此,若采取啟發式導入,以舊知習題、溫故知新。如【任務】請用簡單算術平均數計算出平均成績(寫出計算公式與過程):某班10名學生一次測試成績如下(單位:分):81、88、81、55、65、59、79、85、81、88。學生在導入階段的活動是:(1)完成計算;(2)由學生代表在講臺寫出解答過程;(3)互相點評。在學生使用簡單算術平均數公式:(81+88+81+55+65+59+79+85+81+88)/10=76.2求得答案后引導學生觀察任務中的數值,有個別的數值存在著重復的現象,例如變量值81,重復出現3次,在計算時可否使用乘法運算?提問可否在算術中使用乘法寫作81×3計算并且提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加權算術平均法。
(二)任務實施階段
在此階段中,學生根據教師設置的任務,嘗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承接導入的情境案例進行新知教學。教師通過指引學生完成相應的任務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自主學習加權算術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生在情境導入中以簡單算術平均數的方法算得平均分,在老師指導下發現個別重復出現次數不相同時,應用加權算術平均數進行計算。在本個案研究中,分為【案例一】【案例二】的任務探究學習。案例一是單項式數列,在任務教學階段使用,而案例二是組距式數列,在小組探究階段使用。授課前,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課堂中小組內學生需要相互合作,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
1.任務教學階段
在任務教學階段中,沿用【任務】數據進行加權算術平均數的教學,對資料進行分組,形成單項變量數列,并計算出平均分。教師下發【案例一】,說明注意事項,巡堂了解學生答題情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激勵評價旨在通過讓學生完成表格來實現對統計分組單項式知識的復習,實現新舊知識結合,引導學生學習單項式數列的加權算術平均數的計算。
①分組:將成績按從小到大排列、相同成績為一組(重復者只取一個)、統計出相同成績重復次數。
②計算總成績:成績×出現次數=總成績
③計算平均分:總成績÷總次數=平均成績
④引導學生推導公式:
∑(成績×次數)÷∑次數
⑤引導學生觀察:單項式的加權算術平均數的計算結果與簡單算術平均數的結果一致。
2.任務探究階段
在此階段中,學生在經過上一個任務學習,對加權算術平均數的計算有了基礎的認識,對單項式的計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后,進行拓展教學,沿用【任務】數據進行加權算術平均數的教學,對資料進行分組,形成組距式變量數列,并計算出平均分。教師下發【案例二】,說明注意事項,巡堂了解學生答題情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激勵評價旨在通過讓學生完成表格來實現對統計分組組距式知識的復習,實現新舊知識結合,引導學生學習組距式的加權算術平均數的計算。
①組:將成績閉口組組距數列,分為4組,組距為10。
②計算總成績:成績×出現次數=總成績,需要引導的是,此處的成績由每組的組中值作為代表值進行計算。組中值=(每組上限+每組下限)÷2。
③計算平均分:總成績÷總次數=平均成績。
④引導學生推導公式:∑(成績×次數)÷∑次數
⑤引導學生觀察:組距式的加權算術平均數的計算結果與簡單算術平均數的結果不一致。它是個近似值。
(三)小結階段
在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后,為了幫助學生總結提高,需要小結歸納,系統地總結出教學內容的規律,使得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在課堂的結尾,學生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不如導入階段和任務階段集中,可以結合多媒體、視頻等教學媒體進行總結。
在本節課堂中,可以準備了一個3分鐘的課后微課視頻,針對加權算術平均數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強調重點知識:單項式的加權算術平均數的計算;突出難點;組距式的加權算術平均數的計算。拓展加權算術平均數的實際運用,在學生的GPA成績計算、會計的加權平均單價、學生的綜合測評成績中都是用了加權算術平均數的計算方法來計算的。結尾,布置作業,精心設置作業,讓學生在課外時間鞏固所學知識,為下節課的教學內容調和平均數打下基礎。
三、問題與策略
(一)明確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引導作用
在主體活動探究式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確保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急著講授重難點知識,過多的揭示知識點的規律使得學生習慣性地被動接受知識,缺少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主體意識,在主體活動探究式,教師并不是不傳授知識,而是著重于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規律、分析規律、解決規律。這也是主體活動探究式的精華。
(二)合理激勵學生
中專的孩子們由于基礎知識的薄弱,在學習上缺乏自信。在主體活動探究式中,教師應合理激勵學生,讓學生有成就感,建立起自信。
(三)教學手段多樣化
在現代教學中,教學手段非常多樣化,口頭語言、文字和書籍、印刷教材、電子視聽設備和多媒體網絡技術,微課等新鮮信息化教學手段層出不窮,年輕教師更應順應潮流,利用新鮮手段抓住學生學習注意力,讓教學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周麗華.談“主題活動探究式”在成本會計中的應用.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
[2]張藝寧.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理論與個案研究.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