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


[提要] 本文以29家農業上市公司2016年度財務報告為基礎,對生物資產信息披露進行統計,剖析披露情況,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建議,以推動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業上市公司;生物資產;信息披露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8月18日
一、引言
根據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行業類別劃分,截至2017年6月20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農業企業有14家,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有31家,共計45家。本文剔除1家相關數據不可獲得公司(中魯遠洋)和15家未確認生物資產的公司,最終選定29家農業上市公司為有效樣本。著重分析其生物資產信息在報表中的披露情況,找出問題并提出對策。
二、生物資產的確認及分類披露情況分析
據統計,我國29家明確劃分生物資產的農業上市公司對生物資產分類情況如表1所示。(表1)
從表1中發現,有26家企業確認了生產性生物資產,其中海南天然橡膠、湖南大康、牧原食品、山東仙壇、新疆天山畜牧和山東益生共6家企業對生產性生物資產進行了成熟和未成熟的進一步劃分,并在報表附注中進行了披露,占有效樣本的20.69%;有27家企業對消耗性生物資產進行了確認,且均在報表附注中的存貨項目下對消耗性生物資產進行列報;僅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1家確認了公益性生產物資,且在資產負債表及報表附注中進行了披露,將其歸屬到“其他非流動資產”中進行列報。
顯然,我國大多農業上市公司(占比79.31%)對于生產性生物資產尚缺乏成熟與未成熟的詳細劃分,而將二者籠統地作為生產性生物資產來進行核算和披露,忽略了生物資產的生產情況和生產能力,導致報表信息部清晰、不細致,使公司的利益相關者不能清晰、準確地了解當前生產性生物資產的真實價值以及未來價值。
三、生物資產后續計量披露情況分析
我國生物資產準則的規定,生物資產通常按照成本計量,但有確鑿證據表明其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除外。對于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生物資產應符合的條件,生物資產準則也做出了相應的規定。
通過對我國農業上市公司2016年度財務報表的統計得出,29家農業上市公司均采用成本模式計量并披露。
造成我國生物資產計量模式選擇單一、固化的原因有以下幾個:(1)我國對于“活躍的交易市場”這一概念的界定較為模糊;(2)我國大多農業上市公司生物資產種類較多,不同種類的生物資產交易市場完善程度不盡相同;(3)我國生物資產市場總體不活躍、不完善,缺乏公平價格的形成機制,在實務操作中,由于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較為劇烈,難以找到可行的市場價值,且易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四、其他信息披露情況分析
《企業會計準則第5號——生物資產》對于企業應當在財務報告附注中披露的生物資產有關信息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包括五類基本信息及一項與生物資產增減變動相關的信息。
本文對2016年29家確認生物資產的農業上市企業報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進行統計,如表2所示。通過表2可以看出,26家對生產性生物資產進行確認的農業上市公司均披露了其賬面價值及折舊方法。云南景谷和大連壹橋2家企業披露了相關折舊方法卻并未具體披露其累計折舊金額或始終未計提折舊。4家企業(羅牛山、山東仙壇、海南橡膠、云南景谷)具體披露了生產性生物資產的實物數量,大部分仍單獨以賬面價值反映(占比14.29%)。(表2)
在27家對消耗性生物資產進行確認的農業上市公司中,對消耗性生物資產進行詳細種類劃分的有14家,占比48.28%,且均是在附注中進行簡要劃分,并未分類核算其價值;對與消耗性生物資產價值變動進行披露的有11家,均以“存貨跌價準備”項目在附注中進行列報;有三家企業(山東仙壇、大湖水殖、湖南新五豐)對消耗性生物資產的數量進行了披露,占比10.34%。
對于與生物資產相關的風險情況與管理措施披露方面,海南橡膠及羅牛山2家企業對其進行了簡要披露,占全部有效樣本的比例為6.90%。羅牛山股份有限公司在2016年度財務報告附注中的相關說明為“與生物資產相關的風險主要是疫情風險,公司的主要應對措施是加強內部管理,做好免疫保健”。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說明為“本集團與生物資產相關的風險主要為臺風等自然災害風險,本集團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分公司簽訂橡膠樹風災保險合同,約定保費1.3億元,有效地控制了該部分風險的可能損失額度。”
顯然,我國農業上市公司有關生物資產的信息披露仍然存在不完善和相對不規范的部分,準則中也缺乏對于生物資產重要信息披露格式的相關要求。造成我國農業上市公司選擇對其相關信息進行選擇性披露,對于生物資產的數量、生長周期的反映尤其不充分;大多數企業將消耗性生物資產在存貨項目下進行簡單反映,且僅在報表附注中對消耗性生物資產總額進行說明,其資產種類及單項資產價值變動情況不能得到及時反映;對于生物資產的減值和經營風險信息,準則要求企業在報表附注中披露“風險情況與管理措施”,但并未明確規范披露風險情況和管理措施的具體格式和要求,因此導致大多數農業上市公司對相關風險信息披露不夠充分。綜上種種,使得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對于生物資產的披露難以滿足使用者的實際需要。
五、解決對策
(一)完善表內列報和表外披露。增設“生物資產明細表”,對于生產性生物資產,按照標準劃分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和未成熟生產性生物資產。對于消耗性生物資產,將其從存貨中剔除出來,使其不再作為存貨的一種,而是單獨作為一項資產列報。各類生物資產列報詳細到數量、種類、減值情況以及會計政策等。使其體現生物資產信息披露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如果企業采用成本模式計量,應在財務報表附注中說明選擇理由及公允價值不可取得的原因。原先以成本模式計量的生物資產,如果后期公允價值可以可靠地加以計量,企業應對該生物資產做出描述,并在表外對公允價值開始可以可靠地計量的依據加以披露,還需披露計量基礎變動所產生的影響;成本模式下各類生物資產應按照賬面價值、生長階段、數量、預計凈殘值、折舊方法、價值變動等充分體現生物資產實際價值。當生物資產發生減值時,充分披露減值依據、減值金額以及減值對當期損益的影響;對于生物資產風險,詳細披露由于遭受自然災害、病蟲害、疫病等可能造成的影響,以及采取的管理措施。
(二)推動計量模式改進。對于某些特定種類的生物資產,準則應根據其資產特性和市場環境狀況規范其會計計量屬性。同時健全農業市場,提高農業信息化程度,加強財務管理,推動我國生物資產計量屬性逐步與國際趨勢趨同。
(三)加強信息披露的監管。證監會增強對農業企業生物資產信息披露的監管,建立農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評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獎懲機制。建立上市公司的誠信檔案,推進農業上市公司完善信息披露。
主要參考文獻:
[1]吳虹雁,李蓉,顧義軍.農業上市公司生物資產確認與計量經濟后果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0.
[2]張心靈,王平心.農業生物資產會計若干問題的研究[J].當代財經,2004.10.
[3]劉世慧.國際會計準則與新會計準則關于生物資產的比較[J].綠色財會,2008.3.
[4]崔斌.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生物資產信息披露的研究[J].會計之友,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