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丹
[提要] 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缺口日益擴大,加速了教育事業發展。高職院校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具有一定的職業性和區域性,決定了其在地方區域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素質教育改革下,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越發貼合,其服務地方的特點愈發突出。本文以高職院校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為研究課題,在對其現狀作出論述與解讀的基礎上,就其實踐優化路徑進行探析。
關鍵詞:高職院校;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服務路徑
課題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重點課題:“東北老工業基地二次振興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策略”(課題批準號:ZD17192)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7日
一、高職院校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組織的重要成員,在推動教育大眾化、普及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促進了國民素質提升,繼而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但是在此過程中,受多重因素影響,高職院校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價值及功能表現欠缺,其中問題有:
(一)保障不足。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競爭愈演愈烈,對人才的需求趨于多元化。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育陣地,由此邁入了高速發展時期。但在此過程中,部分高職院校對市場經濟需求認知不清,熱門專業重復設置現象嚴重,如電子商務、工商管理、計算機技術應用等,缺乏優勢特色專業,導致地方區域內時常出現人才供不應求和供大于求并存的現象,服務經濟發展的作用逐步弱化。另外,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作為高職教育主導,其水平表現對高職院校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能力的制約影響越發突出,包括科研能力、攻關能力、教學能力等。據實踐調研發現,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師都是畢業后直接上崗,面向一線的實踐經驗匱乏,科研能力表現一般,進而影響了人才培養效力。對于學生而言,教師教學服務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發展層次,難以引導對經濟市場需求的準確認知,因此其在促進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價值無法彰顯。同時,對于企業而言,高職院校自身價值及合作吸引力表現不足,影響了其教育參與興趣。
(二)機制缺失。市場經濟體制變革下,我國正面臨著產業結構升級的緊迫任務,對高職院校教育服務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事實上,受傳統觀念因素影響,高職院校在地方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參與程度不高,與其實際服務需求尚有較大距離。例如,高職院校雖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科技創新實力不強,加之先進設備裝備不足,導致實踐經驗匱乏,難以為地方區域企業提供有效員工培訓,對人才培育尚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求,所以經濟發展服務功能無法體現。在這樣的情勢下,校企合作基礎薄弱,利益未能達成共識,影響了企業的教育參與積極性,高職院校對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自是無從落腳。客觀來講,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基本流于表面,普及性和深入性表現不足,如校企合作只是停留于部分院校專業,其更多地充當學生實習基地,而沒有關涉到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最活躍的一分子,是專業人才的直接需求方,對經濟發展需求的反饋最為直接,架通了高職院校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橋梁,是其服務價值發揮的基本要素。
二、高職院校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路徑
從人才的角度講,高職院校對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服務促進作用毋庸置疑,體現了其教育價值、社會價值等。新時期,高職院校必須要重視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建設,從專業設置優化、教學模式創新、師資建設加強以及校企合作深化等多維度入手,實現教育、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目標。
(一)優化專業設置。專業設置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實踐的載體,其優劣表現直接影響了招生、學生培養以及畢業就業成效,與高職院校的存亡興衰息息相關。新時期,高職院校應緊密觀察經濟市場動態,立足地方、服務區域,精準定位辦學目標,重視專業設置優化,著力打造重點專業、特色專業集群,以滿足地方區域行業發展需求,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在具體的實踐中,高職院校應精準分析區域內產業發展現狀、趨勢,并借此解讀人才需求狀況,包括數量、類別、素質等,進而對專業設置予以動態調整,提高人才培養對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同時,高職院校還需結合產業發展、行業趨勢及企業用人需求,量化專業建設目標,確定階段性重點任務,選擇一些基礎條件好并與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緊密貼合的專業,傾力打造,提升特色影響力,繼而夯實本校可持續發展基礎,帶動全面專業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人才培養效力。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優化是一個動態實施過程,需長久堅持下去。
(二)創新教學模式。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競爭加劇,經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依賴性越發明顯。經濟市場導向下的高職院校教育,必須要堅定不移地進行“工學結合”模式改革,強調理實結合,關注學生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同步積累,盡量縮小其與崗位需求之間的差距,引導他們實現自我價值、職業價值、社會價值的同時,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基于此,高職院校還應結合專業需求,完善課程設置,合理調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積極引入先進科技,如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等,既可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參與活力,又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之在職業崗位上大放光彩。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需充分整合可利用資源,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吸引企業積極、主動參與,改善設備設施條件,促進師生雙向發展。此外,高職院校應進一步修繕評價機制,立足學生全面發展,綜合審查他們的知識、能力、素質表現水平,有針對性地組織強化訓練。
(三)加強師資建設。教師作為推動教育發展的核心力量,是高職院校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其專業化建設尤為重要。面對高等教育普及化、大眾化發展的緊迫之勢,高職院校應精準定位教師功能價值,整合既有資源,加強相關建設,多渠道引入人才,采取專兼并存的方式,擴大師資隊伍,并優化師資結構。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對綜合素質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并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新一輪挑戰。對此,高職院校應定期開展崗位培訓工作,強化教師的人才服務意識、經濟發展意識,豐富他們的學識構成,促進業際交流,分享成功經驗,繼而提高其綜合能力及素質。在此過程中,高職院校應重視教師應用研發能力的提升,利用企業豐厚的生產實踐資源,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助力地方產業結構升級,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同時,要建立完善的獎評機制,理性分析教師行為,及時發現其中不足,組織針對性訓練,并給予表現優異教師適度獎勵,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
(四)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基礎,更是其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橋梁和紐帶。因此,高職院校要樹立良好的校企共建、共贏意識,找準雙方利益共同點,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以此激發他們的合作熱情及動力。在此過程中,校企合作要注重橫向和縱深的延展,不斷豐富合作項目,立足全面發展學生,以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為引,建立長效機制,明確各自擁有的權利及承擔的責任,確保行程規范與質量。與此同時,相關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職能,主導構建校企雙方對話工作平臺,統籌地方教育資源,并出臺一系列惠利政策,推動校企長效合作,保證實踐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為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培養提供利好環境。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校企合作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定崗實習、基地建設、實習培訓等,不同的教學階段各有所長。因此,高職院校需準確定位各階段教育目標,綜合分析學生個性差異,在恰當的時機選擇正確的校企合作教育方式。
三、結語
總之,高職院校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價值毋庸置疑。在現實操作中,由于多方參與要素的影響,如學校、教師、企業等,導致高職院校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價值弱化。筆者希望高職院校準確定位自身價值,關注地方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繼而有針對性地組織專業設置優化、教學模式創新、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校企合作深化等工作,并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采取更多的有效舉措。
主要參考文獻:
[1]閆艷.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研究[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17.1.
[2]史志陶.為區域經濟服務的高職院校跨地區聯合辦學機制探討[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5.18.4.
[3]尹影,楊鳳鳴.大湘南承接產業轉移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對策研究——以衡陽5所高職院校為例[J].勞動保障世界,2016.2.
[4]馮早紅.地方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功能探析——以滁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