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祥
在新課程背景下,歷史課堂教學還存在諸多困惑,其中最大的應屬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在總結歷史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幾點可行性建議,以供參考。
新課程背景課堂教學高效性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一堂課的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展,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具體表現在:學生全面、牢固地掌握每節課所學的主要知識,鍛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勤于思考、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是我們完成歷史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但目前的中學歷史教學,普遍存在一個非常突出的令老師困惑和頭痛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中講得口干舌燥、筋疲力盡,學生卻聽得頭昏腦脹,這樣的教學,從表面上看,占滿了課堂教學的所有時間,教師也感到盡心盡力了,但從課堂教學的效果來看,這樣的課堂能否稱為高效課堂?那么,在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作為一個中學歷史教師,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一、關注自身發展,提升自身素質
“有什么樣的歷史教師就會上出什么樣的課,就能教出什么樣的學生”,言下之意就是歷史教師的教學素養、文化底蘊,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堂課的教學效果,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水平。有句話說的好,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作為一個歷史教師,身上的任務是很重的,這就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給自己增加燃料,儲備能量,不斷完善自己,充實自我,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博覽群書,與時俱進,積極進取,開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積薄發,時時刻刻準備著用“一眼泉的水”來供給學生“一碗水”。往講臺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說起話來,鏗鏘有力,抑揚頓挫,聲聲悅耳,條理嚴密,這樣的課不僅使學生輕松活潑,而且學有味道,越學越有勁,這樣的課堂,就是高效的課堂。因此,要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變得高效,就必須時時關注自身的發展,提升自身素質。
二、結合班級學情,大膽處理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內容,并非教學活動的圣經。要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教師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教材只是參考,符合學生具體情況的我們可以參考,不符合的我們可以完善或者改變教材,甚至自己設計,這就是教材處理,也稱之為參與課程設計,這是很重要的。從目前的情況看,以教材為本是非常普遍的。大家經常說,“課本、課本,教學之本”,實際上學生才是“教學之本”。有很多教師幾乎完全拘泥于教材,教材中的內容、教學建議是為了方便教師教學,只是一種參考,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關注學生。要將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情相結合,大膽靈活地處理教材,以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三、優化教學手段,適當采用多媒體
多媒體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因為它集聲、光、色于一體,圖文并茂,信息量大,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和教材內容,適當采用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大知識容量,通過一些動畫手段把原先很難在課堂上講授好的內容較好地體現出來,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去適應、掌握和運用多媒體技術,發揮其優勢,為教學服務。但是目前的現狀是,歷史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有泛濫成災的趨勢,甚至已經形成“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的局面。而在這些課堂中,所謂的多媒體課件其實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有時候只是傳統板書的替代品,這樣的多媒體運用造成教育教學資源的浪費,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提高了多少也值得懷疑。因此,必須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要求來使用,既不能一味排斥,也不能濫用多媒體,即適當采用。
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和教材內容,適當采用多媒體教學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能夠突出課堂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歷史教材中有部分內容距離學生生活比較遠,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困難,僅靠教師的講解很難明白,這個時候多媒體的運用一定是個不錯選擇。第二,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引入多媒體教學時要特別注意,不能一味的注重形象和趣味,而要重視對學生的思維的深度和密度的訓練,增加課堂學習中學生的思維時間,提高課堂效率。第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的教學多媒體課件應該突出強調它的交互性,而不只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問題的答案也是固定的,學生只是被教師一步步地引入他預先設計好的“圈套”,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被教師牽著走,教師被課件牽著走,這個歷史課堂就只有一個冷冰冰的歷史課件,導致學生思維僵化,這不是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入多媒體的悲哀嗎?這樣的歷史課堂能否實現高效性?
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構成的雙向活動,教學不是唱獨腳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師首先要有“對象”意識,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既要考慮教學內容,又要考慮學生實際,并采取合適的方法技巧,引導和吸引學生,使教與學兩者緊密結合,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積極思維緊緊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的概念。學生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歷史課堂教學的價值,不能僅僅定位在歷史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這樣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收獲就會遠遠超出本學科的范囿。
五、注重教學反思,實現教學相長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荀子在《勸學》中云:“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波斯納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教學實踐在前,教師反思在后,思前為了想后,只有不斷地實踐一次,反思一次,教師的素質才能提高,教學才有后勁,才可能得以可持續地發展。當教師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他會從教學主體、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從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等環節中獲得體驗,使自己變得成熟,促進教學效率,從而全面提高中學歷史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因此,反思性教學是教師的“學會教學”的有效最佳途徑,反思性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高效性的最佳途徑。但是,據目前的調查來看,許多歷史教師,都很不重視對教學行為進行有效地反思研究,偶爾寫的教學后計也只是敷衍了事應付檢查。因此,我們更要致力于對自己教學過程的不斷回顧,大力提高我們的反思能力,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
以上是筆者從自己的歷史教學經驗中得出的對“如何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所談的一些看法,在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有待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吳豐軍.淺談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并構建高效課堂[J].科技資訊,2010,(24).
[2]蔣國和.校長應著力探尋撬動學校發展的支點——對推進高效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認識[J].江蘇教育研究,2011,(22).
[3]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教學交流,2011,(02).
[5]胥懋云.論“共同參與式教學法”在外語課堂教學中的六點優勢.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