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香
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提高,不僅得益于課內,更得益于課外。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就必須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學觀,要從“大語文”的視覺審視語文教學;要根據語文學習的規律駕馭語文教學,靈活調整語文教學內容,不斷增強整合意識;要做好課內外閱讀的滲透、鏈接、整合。
語文閱讀教學課內外整合策略一、同一作者作品的整合
現行教材中節選了許多同一作家的優秀作品,要想使學生比較系統的體味該作家的語言風格,積淀語感,陶冶情操,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對作家作品的藝術風格形成全面的認識,就必須在教學時將該作家的表達方式類似的作品進行整合。下面,以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為例談談同一作家作品的整合教學策略:首先教師要適當為學生補充印發有關李清照生平資料,以此填補學生搜集資料的不足。然后緊扣文本,指導學生運用自讀感悟、品讀揣摩、誦讀欣賞等學習方式,體會李清照早期愉快的生活情趣。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文本,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了解作者獨特的藝術風格。筆者又將本冊《練習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巧妙整合,進行誦讀與欣賞;同時,再為學生選取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醉花陰》《永遇樂》等其它代表作,并利用單元整合節省出來的課時,在閱讀課上引導學生誦讀體驗、賞析評鑒。可見這種整合不僅使學生親近名師,走近經典,也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了閱讀面,加深了學生對名家藝術風格及人格的把握。
二、選文與原著的整合
語文教材中也采編了許多名篇或名著的節選,但節選的內容大都進行了適當的刪減和增補。為了使學生品讀名著精要、誦讀名著語言,傳承古典文化,更好的領會編者的意圖,將原著中能夠與課內教材構成鮮明對比的內容實施整合,并將兩者放在一起加以對比閱讀。例如,教學《三打白骨精》時,筆者就將《西游記》原著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的內容進行整合,展開對比閱讀。比如教學第一自然段,以往的做法是: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關鍵詞句進行深入的品讀感悟。筆者認為,這種處理方法雖然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所理解,但是這種感知還是膚淺的,也難以在腦海中勾畫出山高路險和荒無人煙的景象。如果此時再將原著中與之對應的環境描寫部分加以整合,引入原文:“看不盡峰巖重疊,澗壑灣環,虎狼成陣走,麂鹿作群行。無數獐豝鉆簇簇,滿山狐兔聚叢叢……萬古常含元氣老,千峰巍列日光寒。”引導學生對比品讀,學生就會比較自然地在腦海中想象出,此處“虎狼成群奔跑”,“長蛇巨蟒興風作浪”的險惡環境,并為下文妖魔的出現和展示孫悟空法力高超做好了鋪墊。因此,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既感知原著語言的精彩,又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此時,教師再把原著推薦給學生,他們就會心悅誠服的接受老師的推薦,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閱讀。
三、主題相同作品的整合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基本是以主題為單元的。如“愛國愛民”“親友情深”“自然風光”……這就為落實課程整合提供了保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高效閱讀策略,將單元內的學習資源加以整合,引導學生有所側重的進行自讀自悟式閱讀。同時,再適時整合課外同一主題不同作家的作品,組織學生探究性閱讀。這樣不僅使學生對主題認識更加深入,還會增加語言和文化儲備。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主題為“親情依依”,安排了《愛如茉莉》《月光啟蒙》《我和祖父的園子》等三篇課文。通過本單元的精讀感悟、品讀揣摩,使學生體會到父母之間平淡無奇卻芬芳怡人的愛,母子之間充滿詩意的愛,祖父對孫女慈善嬌寵的愛。可見這些愛無疑不表達濃濃的親情,為了升華單元主題,喚醒學生的感恩意識。再將朱自清的《背影》,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等文章與課內閱讀整合,引導學生自讀感悟,誦讀品析。使學生在理解體驗過程中懂得感恩,體會父母的艱辛,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四、同類題材作品的整合
相同題材的作品,在不同作家筆下也是各具千秋。即使同一作家描寫同一事物的文章,也會有不同的認識和側重點。如果能從題材角度整合同類題材的文章進行拓展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作品內涵,也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圍繞文章的寫作目的確定描寫對象,進行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例如,像以戰爭為題材的課文《盧溝橋烽火》《半截蠟燭》《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等。教學時,教師應從精讀與略讀的角度重新整合教學內容,并在同步閱讀教學中,再選擇三篇以戰爭與和平為主題的文章。如《雞毛信》《狼牙山五壯士》《小英雄雨來》等課外讀物,引導學生在片段分享時,說說哪些地方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讀懂了什么?你最敬佩的人是誰?通過誦讀感悟,精彩賞析,學生不但深刻體驗到戰爭題材作品的讀寫技巧和語言表達風格,還感悟到人們為正義而奮斗的英雄氣概,明白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道理。進而豐富了文本教學的內容,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培養了閱讀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