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丁
摘要:京劇作為我國的國粹,對其進行傳承和創新既是京劇發展的要求也是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術文化的重要途徑。老生是京劇中一種風格突出且極富魅力的唱腔流派,老生唱腔繼承和發揚對相關表演者及文藝工作者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必須要充分掌握老生唱腔的特點及其優勢,此外還需要結合當前社會審美趨勢和京劇藝術發展需求對老生唱腔進行合理的創新。本文就京劇老生唱腔的繼承與發揚策略進行了探討,希望可以為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京劇老生唱腔繼承發揚
一、老生行當發聲的特點
京劇中的老生行當需要演唱者來表演出老者的意味,通過獨特的表現力來增強表演效果,讓觀眾與聽眾在欣賞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表演者唱腔之間的不同。老生在發音時需要采用比較特殊的方式,這樣才能夠達到藝術表演的目的,讓更多人欣賞到老生藝術。通常情況下,聲樂的發聲方法采用押喉法,但是京劇在發聲時時一般采用提喉法,主要是利用鼻腔共鳴與口腔內之間的調節,從而實現京劇特有的發聲方法,同時也可以展現出老生藝術的不同,滿足觀眾的審美要求,充分展現出京劇老生藝術的魅力。表演者在進行老生表演時,需要掌握獨特的發聲方法,不僅要有好嗓子,同時也要加強日常發聲練習,在演唱過程中能夠將發聲橫豎結合,從而完美的表現出老生的唱功。但是在這樣的結合中,它也與其他地方戲曲的老生唱法存在區別,雖然表演者唱的都是大嗓兒,但是在一些真假聲的轉換以及結合中還存在一定的差別。也正是這樣的差別,才體現出京劇老生藝術的獨特性,充分展現出該種藝術形式的魅力所在。
二、京劇老生唱腔的繼承
2.1提高人們對京劇老生藝術的興趣
京劇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是人民智慧的結晶。京劇老生唱腔作為京劇中一種獨特的藝術,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同時還可以陶冶情操,讓人們學習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必須將這種優秀的傳統藝術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要想更好地傳承京劇老生唱腔藝術,必須提高人們對京劇老生藝術的興趣,只有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才能更好地吸引人們投身到京劇老生唱腔藝術中來,將我國京劇老生藝術更好地傳揚下去。相關部門應當加強京劇老生唱腔藝術的宣傳,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了解京劇老生唱腔技術,多舉辦活動,讓他們在欣賞中感受到京劇藝術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京劇的興趣。
2.2加強京劇老生唱腔的教學
就目前來看,人們了解京劇藝術的主要途徑是欣賞,缺乏親身體驗,從而難以體驗京劇老生唱腔的魅力所在,影響到了京劇老生唱腔的傳承。為了更好地促進京劇老生唱腔的傳承,政府部門應當設立專業的院校、專業的課程,進行專業的教學,將京劇老生唱法教授給學生,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接受京劇藝術的熏陶,相關藝術院校要提高對于京劇等傳統藝術教學的重視程度,從而推動京劇老生藝術的更好發展。
三、京劇老生唱腔的發揚
3.1京劇老生唱腔的創新
京劇老生唱腔要想得到長足發展,單純繼承時不夠的,它需要表演者做好充分的創新工作,在繼承的基礎上找到創新點,這樣才能更好的滿足我國京劇老生唱腔藝術的發展。京劇老生唱腔的創新,首先需要創新者對老生唱腔有著非常高的認識,并且能夠發現傳統老生唱腔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在演唱咬字、發音以及轉音等方面的問題,結合自身的實際經驗來調整唱腔,加入自己特有的唱腔理念和方法,從而達到京劇老生唱腔的創新目標。比如在傳統的《武家坡》劇目中,演唱者在演唱“受盡了煎熬”這一句時,往往都是一帶而過,這樣就無法展現出薛平貴與妻子王寶釧分別十八年的悲痛之情,因此可以在這一句的唱腔上做出創新,可以將其設計為一個大唱腔,并且加上哭擻音,這樣就更能夠體現出薛平貴的情感。其次,在進行老生唱腔創新時,也要充分吸收傳統唱腔的優點,再結合其他演唱形式,使其發生更加科學,提高該行當唱腔技巧的科學性,為我國培養更多優秀老生戲劇人才。
3.2與歌舞及聲樂演唱進行融合
京劇老生唱腔,主要以唱為主,動作次要,而在現代社會里,歌舞作為一種藝術,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京劇老生藝術應當認識到歌舞的優點,在表演老生的過程中適當與現代歌舞結合,在京劇老生唱腔中融入歌舞元素,提高舞臺表現力,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聲樂作為一門藝術,有多種演唱形式,如獨唱、齊唱、合唱、領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呈現出來的藝術風格也不相同。京劇老生注重的是演唱,而聲樂注重的是聲音,作為傳統藝術瑰寶之一,京劇老生藝術要想更好地發展下去,在其創新道路上可以注重與聲樂演唱形式結合。京劇老生唱腔是在劇場里上演,將京劇老生唱腔與聲樂演唱形式融合,觀眾可以在劇場里零距離的欣賞到兩種表演藝術,帶給觀眾更好的藝術享受。
3.3京劇老生行當教學創新
京劇老生行當的前輩也有前輩的歷史局限性,前輩們的演唱藝術也不是盡美盡善,不可越雷池一步。某一派演唱藝術之形成,往往都是經過了幾代藝術家不懈的追求、繼承、創造、發展,才得以確立和流傳后人的。做為一名京劇教師,肩負著承上啟下的教學責任,一定要有時代感、緊迫感、壓力感,這樣才會產生動力,才會發揮主觀能動性,才會萌發趕越前人的積極進取、突破創新之競爭意識。京劇教師既要繼承藝術精華,又不能墨守成規,應該在廣泛吸收、研究、揣摩前輩演唱藝術的基礎上,不拘一格,融會貫通,廣開思路,大膽嘗試,決不能生搬硬套死學,要從演唱藝術之共性中謀求個性演唱風格特長的體現與發揮,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條件、發展趨向與可塑性,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需要將把刻意求精,推陳出新做為老生唱腔教學主導思想與藝術追求目標。教師需要秉持這一理念在研究教學唱腔進行合理運用與充分體現,隨時調整教學方法,找到最佳創作之路,達到揚長避短,廣發揮優勢,別有創意的教學成效。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京劇老生唱腔繼承和發揚的目標,相關文藝從業者要加快培養青年京劇老生表演人才,提高青年人對于老生唱腔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政府及相關文化部門要注重社會氛圍的營造,為京劇藝術的傳承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推動我國京劇老生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汭嶼. 近代京劇旦行藝術的集成與突破——王瑤卿戲曲革新研究[J]. 戲曲藝術,2017(38)
[2]范奕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論黃梅戲生行向京劇老生的唱法借鑒[J]. 戲劇之家,2016(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