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志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倡導者,也是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推進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重要理論來源;習近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結果;習近平在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契合中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
關鍵詞:習近平;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彰顯民族特色,反映人民追求,是中華民族絢麗的瑰寶。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對中國文化有著精深把握,他在實踐中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傳統文化觀,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重要理論來源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即區別于其他國家、民族的獨特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1]它既包括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本民族傳統,也包括后來與別國文化相結合產生的而為本民族服務的“特色”文化。馬克思主義作為西方文化,能夠在中國廣泛傳播并作為指導思想,除了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先進性外,中國傳統文化為其在中國生根發芽提供了豐沃土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五四運動以來的革命文化傳統”[2]以及先哲思想中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真理性認識,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寶貴精神文明遺產,這也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準確把握中國國情的基礎上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提供了重要思想來源。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要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能采取全盤接受或者全盤拋棄的絕對主義態度。”[3]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無不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光芒。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養料,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具有“傳承發展”的內在關聯。
二、習近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結果
習近平傳統文化觀與治國理政方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它擴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同時為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提供指導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聯結。習近平指出,“價值觀是人類在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產生與發揮作用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結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意蘊息息相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立足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而形成的適合中國現實需要的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要與廉政文化建設相結合。中國自古就有深厚的廉政文化基礎,春秋時期,管仲就把“廉”奉為國家的“四維”之一。“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途無不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晏子春秋》),當政者的品行只有像清水那樣,才能執政長久。總書記也經常引用古文來說明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性,如“誠于中者,形于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總書記指出:“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歷史的教訓更應引以為戒。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需要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寶貴遺產。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于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6]
中國傳統文化要與民族發展、和平外交相結合。中央民族工作暨第六次全國民族進步表彰大會上,總書記強調:“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習近平總書記將傳統“守望相助”與當前形勢下的民族關系相結合作出新的闡釋,成為我國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他還將儒家“以和為貴”、“傳統義利觀”等應用于中國對外政策中,提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國際秩序觀,特別是在國家利益觀上,他更是提出了“一定要堅持正確義利觀。只有堅持正確義利觀,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里去”。[7]
三、習近平在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契合中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
共產主義理論與傳統大同思想具有一致性。共產主義與“大同”理想在構建社會時的框架大體相似,傳統“大同”思想為共產主義最高理想的實現提供了傳統基奠。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現階段,我們正在為實現兩個“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其最終目標都是實現共產主義,參照“大同”文化中的先進成分與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有目標、有信心的發展,就一定能夠實現“中國夢”,實現共產主義。
“群眾史觀”與傳統“民本思想”相契合。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通過物質生產活動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前進的可能,推動社會進步。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與“群眾史觀”思想不謀而合。中國共產黨向來重視人民群眾利益,習近平總書記的群眾觀首先就是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華傳統文化中而來,他指出,“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人民群眾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和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基礎上,在實現“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黨的建設進程中,進一步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觀。
參考文獻:
[1]王金水、余棟華.中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2010(5):77.
[2]中共中央宣傳部.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 [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3.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 [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2.
[4]習近平.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交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N].北京:人民日報,2013-06-27,1.
[5]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5-05.
[6]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N].人民日報,2013-04-21.
[7]王毅:堅持正確義利觀 積極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N].人民日報,2013-09-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