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醫學生因其專業的特殊性,在面對就業問題時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為幫助醫學生調適就業期心理問題,社會、學校、家庭和自身都要采取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醫學生;就業心理;調適對策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政府民生工作的重點。對于醫學專業大學生來講,近年醫療衛生行業的改革大背景下,考研與就業形勢越來越復雜,醫學生的就業壓力漸增。就業,是每一名大學生都要面臨的問題,就業心理問題也貫穿大學生活始終,如何引導醫學生合理認識就業壓力,幫助學生正確調適就業期心理,是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
一、醫學生就業心理現狀及特點
就業目標的單一性。醫學專業學生從進入校門,甚至報考大學志愿的時候就對未來的就業目標十分明確,即從事醫療衛生行業。這也是大多數醫學生畢業的選擇。
就業觀念的傳統性。在單一的就業目標下,醫學專業大學生將就業出路限定在考研或考公立醫院兩種,對于與醫學有關的保險行業、醫藥公司、第三方檢驗公司等就業單位很少考慮,甚至不予考慮。醫學生的就業觀念過于傳統。
就業定位的盲目性。大多數醫學生不能準確定位自身就業期望,僅僅是跟隨身邊同學,或聽從父母、朋友的建議進行選擇,就業定位具有盲目性,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就業選擇,造成就業期心理矛盾或壓力增大。
就業選擇的矛盾性。在進行就業選擇時,父母家人的意見對于畢業生來講很重要。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期望和體驗,表達出希望子女從事的職業方向或意向單位,而忽視畢業生自己的意愿。加之,畢業生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就業期望,往往會產生何去何從的矛盾、焦躁的心理。
就業不順的落差感。畢業生從未接觸過社會,作為大學生,自身也有一定的優越感,但進入就業期,遇到用人單位或報考院校的拒絕是很正常的,這時的挫敗感和之前的優越感相互沖撞,往往不能正視這種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心理負擔逐步加重。有的畢業生能夠坦然面對,有的畢業生選擇逃避甚至消極等待[1]。
二、醫學生就業心理消極表現產生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
就業市場供求不平衡是影響醫學生就業市場發展的重要原因。醫學生供需呈不平衡狀態。在東部沿海地區,醫學院校較多,培養的醫學生數量較大,而且中西部地區,醫學院校數量較少,導致醫學生總量也少。因此,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醫學人才需求與供應不平衡,大學生的就業期望與社會需求也不平衡。由此導致醫學畢業生的就業流向與社會需求呈錯位狀態,醫學生對自己工資待遇期望過高,產生心理落差。
醫療衛生行業改革背景下帶來的醫學生就業適應期延長。近幾年,從規范化醫師培訓政策推行,到專業型碩士招生改革,再到公立醫院體制改革,每一項改革動向都不可避免的影響著畢業生的就業選擇。因此,醫學生在面臨就業時,生活、工作、學習的壓力接踵而至,特別是在信息不對等的狀態下,部分畢業生不能準確把握社會需求,導致就業心理調適期延長。
(二)學校及專業設置原因
醫學教育特點導致就業指導工作不能有效開展。在現行醫學教育體制下,經過三年的基礎學習階段,每一名醫學生都要進入見習、實習期,即進入醫院進行臨床知識的學習。在見習、實習期間,醫學生的教育管理以醫院為主,而就業指導工作是由學校主導進行,因此,在關鍵的就業期,畢業生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就業指導建議。
校內就業心理指導體系不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指導業已收到高校的重視,但是,就目前的就業心理指導工作來說尚有不完善之處[2]。一方面,醫學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僅僅在前三年進行,到了就業期,不能惠及到每位有需要的畢業生,也沒有得到學生的充分重視。在就業期間,缺少專業的心理輔導師資,不能及時疏導就業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學生對于心理輔導存在一定的不理解,不能主動進行傾訴和接受指導。
(三)家庭原因
父母期望過高,不能正視社會現實。家長對子女的影響不言而喻,在就業方面的建議直接影響畢業生的職業規劃。而父母普遍認為經過大學學習,自己的孩子必然要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往往不能客觀分析就業形勢,也不能充分考慮到畢業生自己的意愿和需求,盲目制定就業方向。在這種情況下,畢業生也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水平,要么隨大流要么聽父母的,盲目選擇過高的就業目標,增加失敗可能性。而父母在子女就職失利后的焦慮、擔憂等情緒,容易導致畢業生挫敗感加重,造成就業心理障礙。
(四)畢業生自身原因
缺乏對社會就業形勢的充分了解。大部分醫學生面對林林總總的招聘信息往往無所適從。總體而言,在公立醫院體制改革的大環境下,基層醫院給本科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但是,畢業生往往心氣較高,不能準確把握就業形勢脈搏,容易錯失良機。就業應聘時信息搜集、考試準備、著裝禮儀、單位情況等方面都是畢業生難以避免的挑戰,是每一名畢業生都要提前做好準備。
缺乏必要的就業心理準備。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就業心理準備不足的問題,從眼高手低到越挫越慫,往往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從一開始求職時的自視過高到后期被動接受,大學生不能正確對待就業挫折,缺乏應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導致心理落差的出現。所以,當就業機會與心理期待失衡時,大學生往往出現矛盾心理,影響求職結果。
三、醫學生就業心理調適對策
完善就業市場,增強畢業生就業心理保障。大學生就業市場,是畢業生求職的有力平臺。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能夠幫助畢業生獲得滿意的就職機會并明確職業發展目標。首先,政府要調整大學生就業相關政策,擴大就業機會。對經濟欠發達地區醫學人才的引進給予優惠政策,吸引醫學畢業生到西部以及中小城市就業。其次,拓寬就業信息渠道,使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信息對等。充分利用多種媒體渠道,增加就業信息、就業市場情況分析,增強供求雙發信息交流,提供有序的就業市場環境。
完善高校就業心理指導工作體系,提供及時的心理疏導和輔助。高校要建立就業心理咨詢指導中心,配備專門的心理指導師資,對大學畢業生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幫助畢業生建立起積極的態度面對挫折和挑戰。針對醫學教育的特殊性,醫學院校要根據高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辟系統性的就業心理指導工作,確保學生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心理指導。
加強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幫助畢業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高校要根據就業市場情況,做好就業形勢預估,并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指導形式,及時傳達給畢業生,幫助他們了解就業市場的現狀。同時,做好個性化就業指導工作。在注重對全體畢業生就業指導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個別談心、單獨指導,幫助學生做好自我定位并樹立科學的求職觀念。
重視家庭心理教育,做好家庭引導工作。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正視子女的能力水平,關心子女的實際需求。要注重側面引導,幫助畢業生舒緩緊張情緒,用樂觀向上的情緒感染子女,不要用消極悲觀的情緒壓抑子女。采取恰當的溝通方式,使其易于接受和信服。
加強畢業生自身心理建設,積極提高就業心理應對力。醫學畢業生要客觀評價自己,正確認識當前醫療衛生行業的改革方向,明確自身的優勢,正視自己的劣勢,主動調整自我期望值以適應社會需求,用良好的心態和積極的心理正確看待就業挫折,提高抗壓能力,鍛煉心理承受能力,以平和、理性的心態面對就業。
參考文獻:
[1] 江濱,王興國,高原璐.大學生就業心理現狀分析及調適對策[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4(2).
[2]劉和忠,馬東薇.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問題及對策[J].高校理論戰線,2011(11).
作者簡介:馬婷(1983- ),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