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學財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廈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地方財政支出結構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實證研究
——基于福建省九地市相關數據
李美惠胡志勇
(集美大學財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廈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文章利用2007-2015年福建九地市面板數據,采用了泰爾指數法和空間計量模型,分析研究了政府財政支出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實證結果為:政府財政支出及財政支出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對城鄉間的收入差距產生影響;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和支農支出的增加會擴大城鄉收入差距,科教文衛支出則有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而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沒有顯著影響。最后,文章在實證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財政支出結構;城鄉收入差距;收入分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福建省經濟不斷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尤為關心的社會民生均衡關系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特別是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此時,若只是簡單地通過市場機制以及社會的自發力量,則很難有效縮小城鄉間收入差距,這就須要政府利用財政政策對城鄉間居民收入進行再分配。調節收入分配是財政分配活動的重要內容,根據政策目標來調整財政支出規模與財政支出結構是政府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因此,通過加強財政支出政策,從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正視和解決福建省當前和今后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必要的,也是文章研究的目的所在。
近年來,國內關于財政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研究從以下兩個方面:(1)從財政支出政策角度分析。雷根強,蔡翔(2012)基于固定和動態效應面板模型,分析并得出中國的城市偏向政策是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1]胡晶晶(2013)基于省級面板數據,分析中國以及東中西部區域城鄉居民間收入差距變化的影響因素。發現二元經濟結構的弱化和城市偏向的財政政策的改善有利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2](2)從財政支出規模與結構分析。張義博(2012)基于宏觀計量和微觀統計比較分析方法,發現政府在科教文衛和轉移支出上更多地偏向城市。[3]孫文杰(2016)基于空間面板數據,分析中國政府財政支出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間效應。結果表明:中東部區域醫療支出的空間溢出效應顯著為正,西部區域顯著為負;中部區域社會保障支與科技支出的空間溢出效應顯著;而三個地區的教育支出和支農支出的空間溢出效應不顯著。[4]
基于現有研究文獻主要是國家或省層面的實證研究,市縣層面的研究較少,且多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方法或面板數據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計,未充分考慮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存在的空間相關性對結果的干擾。因此,文章將構建泰爾指數來衡量福建省九地市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在此基礎上采用空間面板模型對財政支出結構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以對現有研究進行進一步的拓展與補充。
(一)指標選取
1.被解釋變量。文章采用泰爾指數(TL)作為衡量我國的城鄉收入差距的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1)
其中,j= 1、2,分別表示城鎮和農村地區,Yij表示i地區城鎮(j= 1) 或農村(j= 2)的總收入( 用相應的人口和人均收入之積來表示),Yi表示i地區的總收入(用城鎮總收入和農村總收入之和表示);Nijt表示i地區城鎮(j=1)或農村(j=2)的人口數量,Ni表示i地區的總人口(這里的總人口用常住人口表示)。TLit表示第i個橫截單元t時期的泰爾指數。
2.解釋變量。(1)一般公共服務支出(G1)。指主要用于保障機關事業單位正常運轉,支持各機關單位履行職能,保障各機關部門的項目支出需要,以及支持地方落實自主擇業軍轉干部退役金等。(2)科教文衛支出(G2)。指政府財政用于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的經費支出。(3)社會保障支出(G3)。指政府為社會各成員提供臨時或永久喪失工作能力、失去工作機會又或者面臨生活困難而提供社會保障的開支。(4)支農支出(G4):指政府通過財政支持農業、農村和農民,是政府財政支持農業、農村和農民的主要手段。同時,為了避免遺漏變量而造成的內生性問題,文章參考了國內外文獻選取了人均GDP、對外開放程度、城鎮化率和金融發展水平作為其他控制變量。
(二)模型構建
1.空間相關性檢驗及模型選擇
文章采用Moran’s I指數對變量之間的空間呢相關性進行檢驗,其計算公式如下:

Moran’I的范圍為(-1,1),計算結果大于0,表示因變量之間存在空間正相關;反之,因變量之間存在空間負相關;而計算結果等于0,則表示因變量不存在空間相關性。
在進行空間相關性檢驗之后,我們通過LM檢驗及穩健的LM檢驗,對空間滯后面板模型(SLM)和空間誤差面板模型(SEM)兩種計量模型進行選擇。
2.空間計量模型
對于現實中財政支出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存在影響及存在的空間效應,文章引入空間計量方法。分別采用空間滯后模型(SLM)、空間誤差模型(SEM)以及空間杜賓模型(SDM)。具體的分析模型如下:

(2)

(3)

(4)

(一)城鄉收入差距的空間相關性及模型選擇
由表1可知,全局Moran指數為0.1824,并通過了5%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表明模型存在著正的空間自相關。從表中我們還可以發現LM(lag)比LM(error)顯著性更高,因此可以預期空間面板滯后模型(SLM)是更加適合的模型形式。此外,為了檢驗鄰市財政支出結構對本市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文章還采用SDM 模型進行了估計。表2為SLM、SEM和SDM 三個模型的估計結果。

表1 空間相關性與模型選擇檢驗
(二)結果分析
從表3可得出,城鄉收入差距存在空間相關性,空間滯后參數為負且在5%的水平下顯著。說明城鄉收入差距值容易受到周邊區域城鄉收入差距值的下降而上升。
1.公共服務支出與城鄉收入差距。公共服務支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影響系數為0.5239,即公共服務支出的增加擴大了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這是因為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包含辦公、人員兩部分經費。其中辦公經費主要提供較為完善經濟發展環境的支出,人員經費幾乎全部是行政人員的工資性收入,而行政管理人員中城鎮居民人數的比例較高,[5]農村居民很難從該項財政支出中獲取直接的收入。同時,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越大,說明行政管理成本較高,會影響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擴大城鄉收入差距。近年來,全省九地市的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呈下降趨勢。說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有很大的提高。
2.科教文衛支出與城鄉收入差距。科教文衛支出在10%的顯著水平下,影響系數為-0.2054,即增加科教文衛支出有利于縮小城鄉收入之間的差距。這說明隨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的推進,財政資金城市傾斜的分配政策已經有所扭轉,教育、醫療等公共支出也開始逐步重點向農村投放。
3.社會保障支出與城鄉收入差距。社會保障水平的變化對城鄉收入差距變化并沒有顯著影響。這可能是因為九地市的社會保障支出規模較小且占財政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提出:中國的社會保障財政支出應逐步增加到15% - 20%。而2013-2015年除了南平市和漳州市,其余七個地區的社會保障支出占比均沒有超過10%,這使得社會保障支出不能夠有力地調節收入的合理再分配。
4.支農支出與城鄉收入差距。支農支出在1%的顯著水平下,影響系數為0.2354,即增加農林水的支出擴大了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說明支農支出存在使用效率低的問題,導致支農支出難以轉化為農民收入的增長。從現實看,福建省的農業技術水平還處于較落后水平,且政府的支農支出結構存在不合理。數據統計,相比于2013年,2014年政府對農林水事務下的各項支出均出現了下降;其中,穩定農民收入補貼、對外交流與合作、農業結構調整補貼的支出下降得比較厲害,下降幅度均超過50%。
5.其他控制變量與城鄉收入差距。人均GDP在1%的顯著水平下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系數為-1.0884,;城鎮化率在5%的顯著水平下,影響系數為0.2300。這說明,雖然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城市與農村的二元結構依舊存在,以及政府財政的支出存在偏向城市的政策導向。
6.SDM回歸結果。從表2可看出,財政支出對周邊地區的城鄉收入差距存在溢出效應,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具有正的溢出效應,即周邊地區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的增加會使本地區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擴大;科教文衛支出與社會保障支出則具有負的溢出效應,表示周邊地區的科教文衛支出與社會保障支出的增加會使本地區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縮小。

表2 空間計量回歸結果
注:1.***、**、* 分別表示變量回歸系數在1%、5%、10%的水平下顯著。2.括號內為各變量回歸系數對應的t值。
文章通過前文的實證分析得出如下幾點主要結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相關政策建議:
1.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上。該支出的主要受益者是城鎮居民,增加其支出將擴大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在此,政府應適當增加農村公用經費比例,同時嚴格控制經費數額和辦公人員數目,改進職能機構設置和提高辦事效率;加快政府公務相關改革和公務接待費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支出的支出效率。
2.科教文衛支出上。隨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的推進,財政資金城市傾斜的分配政策已經有所扭轉,教育、醫療等公共支出也開始逐漸向農村投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科教文衛支出可以使城鄉收入差距縮小。政府應該繼續發揮其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同時為減輕財政負擔,政府可通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方式,促進社會科教文衛事業健康發展。
3.社會保障支出上。由于九地市的社會保障支出規模較小且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連年下降,導致其對城鄉收入差距改善沒有顯著影響。在此,政府應加社會保障支出的投入規模,確保社會保障支出在總量上以及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上有實質性增長。其次,政府應優化社會保障支出結構,如政府應加快建設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推動城鄉、區域之間社保制度的銜接與整合,從而縮小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距。
4.支農支出上。福建省的農業技術水平處于較落后水平,且支農支出結構存在不合理,導致支農支出難以轉化為農民收入的增長,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因此,政府應改進支農支出投資結構,促進投資效益和支出效率提高,增加農民的收入。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增加農業產出效率,提高農民收入。此外,政府應利用福建多港口的地理優勢及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政策優勢,拓展“一帶一路”農業合作新空間。
5.空間因素上。財政支出對周邊地區的城鄉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溢出效應。因此,各地政府應打破行政壟斷,鼓勵并加強各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充分發揮財政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空間溢出效應。同時,各地區間可以積極組織財政績效評價活動,促進部門有效使用財政資金。福建省財政廳一直重視財政績效評價工作,大部分地方績效評價的覆蓋率逐年增加。未來,福建省九地市將更加重視財政績效評價工作。
[1] 雷根強,蔡翔.初次分配扭曲、財政支出城市偏向與城鄉收入差距—來自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3):76-89.
[2] 胡晶晶,黃浩.二元經濟結構、政府政策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中國東、中、西部地區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財貿經濟,2013(4):122-128.
[3] 張義博,劉文忻.人口流動、財政支出結構與城鄉收入差距[J].中國農村經濟,2012(1):16-28.
[4] 孫文杰,薛幸.財政支出、空間溢出效應與城鄉收入差距演變[J].當代經濟科學,2016(2):71-78.
[5] 李金玲,宋效中,姜銘.我國財政支出結構與社會公平的實證分析[J].內蒙古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8(6):711-714.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項目《基于產業關聯的文化創意集群創新網絡構建機制研究》(項目編號:GD13CYJ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