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殷 紅
尋找鑲嵌在幼兒生活中的“珠寶”
——記中班“多領域目標整合的幼兒生活經歷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文 殷 紅
課程的原義是“在跑道上奔跑”,是一個動詞、一項活動、一種內心世界的旅行,課程應該讓幼兒自主、自由、自在地“奔跑”,并使他們感到“奔跑”時的無比快樂,體驗“奔跑”時的無限樂趣。課程游戲化就是要讓幼兒園課程更貼近生活,更生動一些,更有趣一點,活動形式更多樣化一點。本文在《指南》的指引下,嘗試根據幼兒的興趣與需要,為幼兒創設真實的生活和游戲空間,構建“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生活經歷課程,讓幼兒在探索、體驗和游戲中獲得發展。
幼兒;生活體驗;課程游戲化;經歷課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可見,幼兒園的課程應貼近幼兒的生活,貼近幼兒的需要,貼近幼兒的學習特點。在我園“多領域目標整合的幼兒生活經歷課程”實施中,我們努力根據幼兒的興趣與需要,為幼兒創設真實的生活和游戲空間,構建“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幼兒生活經歷課程,讓幼兒在探索、體驗和游戲中獲得發展。

陶行知先生說過:“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發揮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時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聯系,展開對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響。”可見,幼兒生活經歷課程的構建應跟隨幼兒的步伐,去發現平常生活中幼兒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細微的行動,這樣就會發現許多值得咀嚼的細節與現象,為構建課程提供線索。而創設“自由”探索的環境,更是豐富幼兒生活經歷課程的起點。
例如,在一次田野旅行中,孩子們無意間發現了小蝸牛。“蝸牛的腳在哪里?”“小蝸牛的殼怎么跟螺螄一樣的?”……孩子們的話題猶如一股強大的動力,推動孩子們去探索。于是,“探秘小蝸牛”的活動在班級誕生了。在這一主題活動產生后,我們不是一味地讓孩子跟著老師預設的內容開展活動,而是考慮幼兒需要什么,能得到什么。于是,我們創設自由的環境,在科學區飼養小蝸牛,收集蝸牛的資料,在語言區投放有關蝸牛的書籍……整個教室都是“蝸牛”的世界。讓幼兒自由地與環境互動,老師則去發現和記錄孩子的話題和興趣。在探究和觀察中,孩子對“蝸牛的食物”“蝸牛的大便”等話題很感興趣。我們便跟隨孩子的興趣開展相應的活動,并構建“自由”的探索環境,如在科學區讓幼兒探究蝸牛的大便和蝸牛怎樣吃菜葉等,在智力區投放各種“蝸牛”的資料,讓幼兒查詢自己想知道的知識。而所有活動的開展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孩子的發現不斷豐富,讓孩子在自由的探索中獲得相關知識經驗。
可見,在幼兒園課程的開發和組織中,我們應努力尋找鑲嵌在日常生活中的“珠寶”——幼兒的話題。為幼兒提供可自由操作探索的游戲環境,構建“自由”的生活經歷課程。
幼兒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參與和探究的過程,幼兒作為主體而參與活動中。皮亞杰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兒童主動探索和操縱環境的結果,學習是兒童進行發明與發現的過程。”這意味著我們在活動中要發揮幼兒的主體性,提供一些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具有挑戰性的材料,要激發幼兒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這樣的課程,才是幼兒的喜歡的,才是自主的生活經歷課程。
例如,在一次“量量竹子有多高”的活動中,我們開展了“測量小竹筍”的活動。小竹筍很小的時候,孩子們對測量比較得心應手。然而連續下雨后,孩子們再次到竹林,當他們發現竹筍長得超過自己的時候,都有些不知所指。“竹筍長得這么高,該怎么量?”孩子們向我求教。此時,我沒有直接教給孩子測量方法,而是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孩子們想了很多方法:“拿跟竹筍一樣長的長尺”“用長長的繩子”“用長長的棒來測量”。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著……他們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換測量工具,最后終于找到了屬于他們自己的測量方法。這對幼兒來說是一個很可貴的經驗。作為活動的支持者,我只是一個真實游戲空間的提供者,我通過教育“留白”,解放孩子的手腳,讓他們主動自我建構屬于他們的課程。
可見,在幼兒園課程的開發和組織中,我們應努力拾起鑲嵌在偶發事件中的“珠寶”——幼兒的需要。給幼兒留出自主思考、探索的空間,構建“自主”的生活經歷課程。
幼兒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他們的活動常常受到無意和形象性思維等特點的制約,對主題探索往往無法擴展得更加深入。這就需要教師抓住適當的時機,借助當時的情景、材料,采取適當的策略,深化主題。在活動進行中,幼兒往往會派生出新的行動,而這或許就是課程的新生長。
例如,在“奇妙的信”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對寫信、收信也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為了滿足孩子的興趣,我們在班級區域游戲中增設了“郵局”游戲。孩子們玩得熱火朝天,你給我寫信,我給你回信……班級的郵遞員也忙得不亦樂乎。有一次,依寧小朋友在娃娃家收到信后,順手拿起一個小玩具,對“郵遞員”說:“幫我裝到盒子里,送給‘醫院’的樂樂醫生。”“郵遞員”便四處找盒子,在班級資料庫,他找了個盒子就把玩具放進去,然后送給“樂樂”醫生。游戲結束,在大家一起分享游戲心得時,樂樂把收到“快遞”的事情跟同伴分享了。而這次的分享,也推動了活動的發展。“送快遞”“快遞包裝”“快遞箱”等游戲內容在孩子的討論中慢慢豐富起來。我們通過抓住預設主題中孩子“新”的行動,給孩子創設真實的可以經歷的生活環境,讓孩子在真實的游戲過程中,創造新游戲,構建新課程。
可見,在幼兒園課程的開發和組織中,我們應努力抓住鑲嵌在預設課程中的“珠寶”——幼兒的行動。挖掘并創造真實的游戲空間,構建“創造”的幼兒生活經歷課程。
虞永平教授這樣解釋:課程游戲化是確保基本的游戲活動時間,同時又把游戲的理念、精神滲透到課程實施的各類活動中。可見,我們的活動應指向幼兒的真實生活世界。所以,在課程實施的時候,我們把課程內容融于幼兒的一日生活,讓幼兒與環境發生真實的互動,在愉悅的生活中探索學習,構建生活經歷課程。
例如,在一次“我是點心師”的經歷活動中,我們通過《親子調查表》發現,大多數孩子都體驗過DIY烘焙店、親子糕點體驗店里的點心制作活動,許多孩子在家里參與過包餛飩、餃子的活動。于是,我們開展親子點心制作活動,讓家長提供機會讓孩子制作自己喜歡的點心,在操作中積累有關制作點心的經驗。接著,我們把“我是點心師”的課程融于孩子的一日活動中,讓孩子自己體驗制作餅干、餛飩、蛋撻等。我們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經驗,自主選擇制作點心的內容,并在家長助教的協助下制作點心,品嘗親手制作的點心,孩子吃著自己做的點心都非常快樂。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習得了制作點心的經驗。我們真正把游戲、課程融于真實的生活,給孩子創造了“愉悅”的環境。
可見,在幼兒園課程的開發和組織中,我們要亮出鑲嵌在一日生活中的“珠寶”——幼兒的參與。為幼兒創設富有游戲精神的舞臺,構建“愉悅”的幼兒生活經歷課程。
課程游戲化就是讓孩子主動學習,參與生活,在游戲中充分地學習和享受。在我園“多領域目標整合的幼兒生活經歷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中,我們把“游戲精神”融入幼兒的生活,努力讓幼兒的思想看得見,讓幼兒的學習看得見,讓幼兒的經驗看得見,讓幼兒的愿望看得見。構建真正屬于幼兒的生活經歷課程,讓幼兒在主動的探索體驗中獲得成長。
(江蘇省無錫市前洲實驗幼兒園)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于冬青.遵循童性的幼兒園課程設計[J].中國教育學刊,2010,(1).
[4]虞永平.課程游戲化的意義和實施路徑[J].早期教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