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琛
特色教研助推教師專業成長
文 王 琛

“園本教研”是以解決幼兒園在改革中面臨的具體問題為對象,以幼兒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幼兒健康、活潑、充分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目的的研究活動。教研活動研究的內容從教師教學中總結而來,這樣教師成為了教研的主人,他們就愿意參加活動、暢所欲言。同時把教師的問題歸類,形成主題性的園本教研內容,幫助教師理清自己的教育思路,在研究中引導教師用專業化的眼光看問題,鼓勵教師用教育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分析問題,并加以歸類總結,尋找癥結所在。
園本教研;教師成長;課程;活動
以往,我們的教研活動內容主要局限在文章學習、觀摩優秀教學活動的音像資料、開展專題講座、進行教育教學疑難問題探討、骨干教師示范活動課等等。這些教研的內容雖然來自于一線教師的實際工作,但教研的主題不夠鮮明,比較零散,計劃性、針對性、持久性和系統性不強。我園歷來關注園本研訓的開展,并且也在不斷地進行反思和改革。關注教師的需要,逐漸改變方式;關注兒童的發展,逐漸改變研究話題。我園研究工作一貫扎實,形成了一些富有鈴蘭特色的園本教研活動,在區內開展多次展示活動,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為進行持續研究和深入建構打下了良好基礎。
我們敏銳地把握和梳理教師們的“真”問題,開展“1+3”園本研訓活動。“1”是指一個研訓主題,“3”是指三個研究要點。例如,圍繞“在建構區活動中有效觀察助推孩子的有效學習”一個主題,確立三個研究要點:建構區活動中看什么——基于理論支撐的有效觀察;看見什么——兒童在建構區的學習和發展;看懂什么——對個別孩子進行觀察并給予有效回應,前后延續深度教研。首先我們請老師們梳理建構區游戲中的問題,并自主確定觀察點,進入小班觀看建構區;通過活動我們分析教師原有的觀察理論,尋找其背后的原因,確定研訓計劃。接下來我們組織教師學習和研討建構區觀察中需要的理論“你認為建構游戲中孩子的學習和發展有哪些?”并圍繞案例進行實踐操作,嘗試有效互動支持幼兒的建構行為,“學——思——研——行”融會貫通,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切實讓每位教師在原有經驗基礎上有所提升,真正自覺改變教育行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一傳到底”活動,引導教師們更關注在日常活動中創新地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注重積累研究中的小經驗,也給教師們一個展示、分享的舞臺。如我園以美術活動中孩子的學習有效性為切入點,開展了“一傳到底”活動。在這次分享中,從孩子在“紙杯菊花”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入手,進一步注重孩子的經驗積累,提供多種材料,注重情境創設,讓孩子們通過不同的感官認識菊。豐富的材料引發創作欲望,創意的作品讓孩子們“玩”興十足。另一位老師的“巧妙運用生活中的材料”活動中,注重從孩子的興趣入手,采用手指點畫、勺子撒畫等形式,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材料,引發孩子的創作欲望,作品富有想象力。青年教師的《美術中的旋律——美術活動中幼兒學習有效性策略》活動,更是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在一個活動中為幼兒創設了雨天的情境,然后通過音樂和動手操作來模仿雨點落下來的形態。在學習“點”“提”的動作時,引導幼兒隨音樂節奏來練習動作,不但感知了下雨時的韻律,同時也學習了作畫時的基本方法,幼兒在“雨聲”音樂伴奏下作畫,這個活動也打開了新的研究思路。
研學四部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這個活動的兩個目標指向,一個是“研”——研訓的主題來自于教師的實際問題,研的過程就是教師自己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另一個是“學”——研究中學習也很重要,在活動中要引導教師學習相關文章,形成學習小組,學會把學到的理論加以內化并引導實踐。研學是相互共融、相互滲透的。如開展的“戶外運動游戲嘉年華”,這個活動歷時兩個月,分別是“組織學習——體驗感受——童心解碼——調整實踐”四部曲。
(一)組織學習
園部在暑期向教師們推薦了《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探索》《幼兒行為的觀察與記錄》《享受運動,健康成長》等幾本書,全程引導教師有目的地重點學習,及時展開交流、分享等活動,圍繞研訓主題提出一些話題引導教師自主去搜集相關書籍、文章,在學習中去尋找答案。同時引導教師在研訓中引用一些理論,嘗試內化理論,反思和修正自己的一些固定思維和行為模式,并養成閱讀、使用專業書籍的習慣。
(二)體驗感受
我們通過讓教師進入孩子的活動現場,回看錄像體驗孩子當時的感受,開展“當一回孩子”的活動。例如,可以讓教師去扮演孩子,體驗孩子們面對一堆功能單一、操作性不強的材料,卻還要絞盡腦汁發掘新玩法的心情,去感受面對困難的恐懼,去感受材料的創意組合帶來的新的樂趣等等。我們認為也許只有把自己當成孩子才能嘗試去理解孩子。體驗和感受主要是為了引發教師心靈的觸動,發現原來孩子是這么想的,原來男孩和女孩是有差異的,原來每個個體的需要是不同的……
(三)童心解碼
在體驗感受之后,老師們帶著尊重和平和的心態去關注孩子的活動。所以我們通過微格研訓、撰寫運動故事、個案跟蹤等活動,讓教師們去嘗試分析孩子們的行為,分析幼兒運動與材料、場地的關系,在孩子行為中去反思自己的現場行為等。童心解碼的目的是讓不同層次的教師把視線轉向孩子,而不僅僅是活動,引導教師關注個體,引發差異性互動和對材料層次性、挑戰性等的思考。
(四)調整實踐
在這個階段我們主要是拓展教師思維,不要拘泥于固有的想法。引導教師們把內化的理念通過材料的制作、場地的使用、活動的組織來體現出來。園部大力支持和引導教師們的一些創意行為或有想法但需要驗證的行為,我們通過活動觀摩、男教師沙龍、玩家風采、現場展示等活動讓教師們在不斷調整中獲得自信和成功。
研訓四部曲的宗旨就是進一步了解教師的真實想法和需求,支持教師自主發現問題,支持教師的主動學習和自主發展,在動態調整中努力使園本教研真正體現原有價值。
每位教師都快樂地參與到研究中并不知不覺地改變著,發展著。(1)姿態的改變。我們感覺到老師們有了向孩子學習的謙虛態度,他們有了站在孩子立場的姿態。老師們不再著眼于游戲的流程與組織,更加關注活動中孩子的動態、個體差異,認真探究他們行為的意義,從而來反思自身,并在不斷反思與調整中實現專業化成長。(2)關系的改變。我們發現老師之間建立了一種共存的關系,我們共同研究幼兒的發展狀態、表現狀態,共同去理解幼兒、解讀幼兒。老師們把千差萬別、豐富多彩的經驗和觀點與大家進行溝通、交流、分享,相互啟發、促進,共同成長。(3)能力的改變。園本教研讓老師們的專業能力也在發生著變化,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反思能力更強了,教師們的專業素養也得到了提升。多樣化的園本教研正引領著教師們的成長,他們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努力提升教育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也為進一步提升幼兒學習的有效性搭建了很好的學習、交流和互動的平臺和機會。
(江蘇省無錫市鈴蘭實驗幼兒園)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