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春燕
不可忽視小班幼兒在真實生活中的情景交往
文 黃春燕

幼兒期是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關鍵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然而,在教育工作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有的孩子見到陌生人就害羞、膽怯,缺乏交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的孩子在與人交往時驕橫霸道、隨心所欲,缺乏與人交往的良好心態。一邊是老師的諄諄教誨,一邊是家長“言不由衷的”放任。
鏡頭一:早晨,奶奶送豆豆來到教室,老師熱情地招呼豆豆:“你早!”豆豆看看老師躲到奶奶的身后,奶奶把豆豆拉出來,要豆豆和老師打招呼,她只是害羞地笑了一下。于是,奶奶趕緊打圓場:“好了,打過招呼了,去玩吧!”豆豆像得到赦免一樣跑掉了,老師也沒能再說什么!
分析:豆豆在自己成長的環境里,缺乏“打招呼”的經驗,每次都是由奶奶代替。由于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對角色把握很模糊,奶奶也是從護著豆豆的角度出發,沒有對此引起重視。
從發展孩子的角度“讓兒童獲得完整經驗的角度去考慮”,教師可以在班級門口設置一個進班口令“某某,你早!”讓孩子自己進門學會招呼人。“提供必要的條件,幫助實現幼兒的想法。鼓勵幼兒自主決定,獨立做事,增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鏡頭二:戶外活動時小朋友們在玩球,豆豆一個人抱著皮球看著小伙伴們,也沒有主動地與小朋友玩。過了一會兒,她就開始嘗試拍球,拍了兩三下球就滾到一邊去了。老師走過去試圖幫她,她沒有排斥,老師嘗試跟她進行交流,她只是微笑、點頭、搖頭。
分析:豆豆不愛與人說話,老師稍不關注就會忽略她。長時間這樣不利于孩子的交往發展,即使是在自由自主活動的情景中,豆豆也還是比較喜歡獨處。《指南》中要求“創造交往的機會,讓幼兒體會交往的樂趣”,對于這些不愛說話的幼兒,老師要故意設計一些活動情景,讓孩子在活動中有交流機會,比如,可以班級規定,撿到別人的球要親自送還給人,接受別人送到的球要說“謝謝”。
針對這些“含羞草”在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嘗試的辦法有:
1.縮小距離,輕啟心靈
首先給予這些幼兒更多的關心,想辦法接近他們。在自選活動時,看見他們獨自玩玩具,老師可邀請他們和小朋友一起玩,逐漸讓他們學會和小朋友交往。慢慢地,他們就能主動參加游戲了。
2.創造條件,打開嘴巴
還可以通過講故事、看電視、談心等活動,讓他們將看過的節目與老師、小朋友交流。當他們能主動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時,老師即點點他的小嘴巴以示表揚,讓他們從中體驗一種快樂的情緒,形成一種心理:小朋友們很喜歡聽我說。
3.增強自信,樹立信心
每天早上來到幼兒園,老師應主動向這些內向的孩子微笑、擊掌、擁抱,用門鈴提示來問候他們,鼓勵他們高興地向老師問好。還可以常常請他們當小助手,為小朋友服務。這樣一來,他們說話的機會多了,和小朋友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也體會到了自己能為他人服務的成功感。
鏡頭一:做早操了,動感的音樂響徹整個操場,無論孩子還是老師都投入地舒展著身體。早操進行中,孩子們隨著音樂紛紛變換隊形(小圓圈)。等動作結束,孩子又跟隨老師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這時,鴻鴻發現自己原本站著的位置被另一個孩子占著,于是猛地一撞,將那個孩子撞倒在地,那個被撞的孩子立刻哇哇大哭起來。




鏡頭二:要吃點心了,小朋友陸陸續續來到廁所小便、洗手。當鴻鴻要去上廁所的時候,前面有幾個幼兒擋住了他,他不是有禮貌地請別人讓開,而是什么也不說就推開了別人。
分析:以上兩個鏡頭中,如果鴻鴻有著一定的交往技巧,有禮貌地請別人讓開,這樣可能其他的孩子就不會認為他總是會打人而不跟他玩了。但是,正是由于他缺乏這種正確的交往技巧的灌輸,造成他只能用一些粗暴的方式來與人相處。而這些正是小班幼兒交往中存在的問題與特點,剛從家庭中過渡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幼兒對一些行為的認知還停留在家庭的交往行為中,對集體的社會行為規則認識不到位,認為家長默認的行為都是對的。
所以,在小班我們總能遇到這樣一些小朋友:他們在與同伴進行交往時,經常出現爭搶玩具、攻擊、打架等現象,總以“小霸王”的形象出現,從而使交往活動不歡而散;這些小朋友并不多,往往就那么幾個,但是卻能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對于這類幼兒,應該及早干涉,積極引導,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交往技能:站在讓兒童獲得完整經驗的角度,我們應該讓孩子在自主自在的游戲中去感受,在生活真實情景中去改變。
1.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
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在平時的娃娃家游戲活動中要注意創設角色環境。可以給游戲中的爸爸、媽媽、寶寶掛牌,設計寶寶要分享好吃的東西給同伴,玩玩具時引導孩子們主動把好玩的玩具拿出來與大家一起玩,從而體驗到共同分享的快樂,逐步克服“以自我為中心”。
2.給予“換一種方法”的處理方式
在平時的教育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這些孩子。如在他們與同伴發生矛盾時,舉個黃牌示意,這樣老師就會第一時間發現情況,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幼兒有了“有問題不能動手”的意識時,在一旁的孩子發現情況也可第一時間舉出黃牌,這樣不僅避免出現不愉快,同時也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3.強化“正面良好”的交往技能
當小班孩子表現出良好的交往行為時,教師應立刻適時地給予強化,使他們的良好行為得到鞏固。可以運用撫摸、擁抱、獎勵等形式,對幼兒進行關注和表揚。同時鼓勵他們學會關注同伴出現的良好行為,以引發正確行為,如某某提醒樂樂關好水龍頭,給某某一個“龍頭”圖片,強化良好的交往行為。
4.與家長溝通,達成共識,形成合力
與家長進行交流與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及對孩子的期望,通過設計一些真實的情景讓家長配合進行來充分發揮家庭的作用。如家長進班打招呼要帶頭,給孩子做出榜樣;接孩子時要牽著孩子的手走路,不抱著孩子離開等等。向家長介紹班級文明要求,共同遵守規則,同時,建議家長在家中對孩子的行為不能一味依順。從而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小班是幼兒進園適應的關鍵期,自然生活中的交往就是一個很好的課程,需要老師用心發掘和創設活動,它不是在一天兩天里形成的,需要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老師要用生活課程游戲化的教育觀去創設一個自主自在、真實有效的交往環境,為孩子的學習發展打下基礎。
(江蘇省句容市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