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飛 田貞 崔立奇 谷松杰 李洪彬 高明信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河南 鄭州 451150)
鄭州大學西亞斯學院教職工體育人口的調查與分析
□ 潘飛 田貞 崔立奇 谷松杰 李洪彬 高明信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河南 鄭州 45115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工作壓力的加大,體育鍛煉時間對人們來說也越來越緊張。增加體育人口的數量是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必然要求。本研究立足與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以教職工為研究對象,運用了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全面了解了西亞斯教職工體育人口的現狀,以及他們從事的體育活動的內容、頻率、時間、等基本情況。最終要通過一些針對性的措施引導教職工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進而提高西亞斯學院教職工體育人口的數量,并找出發展體育人口方面存在的問題。并通過西亞斯學院教職工的體育調查表明西亞斯教職工的體育人口比例為35.3%參與體育項目比例最高的是快走和慢跑,每周鍛煉三次以上的教職工比例為35%每次鍛煉時間三十分鐘以上的有56%的人,有52%的人會選擇晚飯后來鍛煉,有28%的人會選擇下午來鍛煉,而早晨和上午鍛煉的人比較少。
西亞斯學院 教職工 體育人口
關于我國體育人口的狀況,國家體育總局分別在1996年,2001年和2007年進行了三次我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狀的相關調查。據2007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有3.4億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煉,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為28.2%(含在校學生)。”體育鍛煉能夠調節人體緊張情緒,改善生理和心理狀態,強身健體,增進健康,因此,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我校教職工對體育鍛煉的好處寓于肯定,參加體育鍛煉的人也為數不少。學校也舉行了一系列的體育比賽,例如:教職工籃球賽,充分展示我校教職工對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體育人口是一項重要的社會體育指標,可以用來直接反應一個群體、一座城市、一個地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體育發展水平,特別是群眾體育的發展水平,它還可以客觀地反映出經濟水平、社會發展程度、市場消費結構與水平以及居民的文化素質。它反映了人們對體育的參與程度及新和程度,我國體育人口的評定標準為同時具備:(1)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含3次)以上;(2)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分鐘以上;(3)每次身體活動強度中等程度以上。
在西亞斯學院各種體育場地和體育設施較齊全,經初步調查發現,我校教職工中體育人口比例比較低,而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有著藥物不可代替的功效。同時體育本身也具有強大的娛樂性,因此提高西亞斯教職工中的體育人口勢在必行。
2.1、研究對象
以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全體教職工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200名教職工為研究樣本。根據該校教職工男女比例4∶6來選取研究對象,其中女性教職工120人,男性教職工80人。
2.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
在中國知網等互聯網相關網站搜索關鍵詞 “體育人口”在2005-2014年間共搜索1854篇文獻,其中查閱了學術期刊18篇,碩士論文4篇,挑選了5篇作為借鑒參考資料。了解到各大高校以及社會專家對體育人口的研究,從他們的文獻中獲得相應資料,探索出研究體育人口問題的一般方法和規律,以及影響和制約體育人口的因素等。
(2)問卷調查法。
①調差問卷的策劃與問卷的信效度檢驗
根據本文所要研究的問題以及參考了相關研究的調查問卷與西亞斯國際學院的實際情況,征求了多名老師的意見和建議,最后經過導師和專家的認真批閱和修改,提出諸多針對性的研究價值的問題,最終完成了《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教職工體育人口情況調查問卷》此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收回196份,回收率為98%,其中有效調查問卷186份,有效率為94.8%。
問卷調查的有效度檢驗:初稿完成后,為了保證問卷的價值,檢驗問卷的有效性,在最終正式發放調查問卷之前,采用邏輯分析檢驗的方法,專門請教了西亞斯國際教育學院體育學院多位老師和專家(包括1名教授、3名副教授、8名講師)對本問卷進行了邏輯有效分析并審核評定問卷的內容,調查問卷的有效度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調查問卷的有效檢驗結果表
問卷的信度檢驗:本問卷的信度檢驗用了再測法。時隔20天之后,先后兩次對西亞斯國際教育學院全體教職工進行了測量,得出兩次的信度系數都相當接近,可以確切的說明本文的調查問卷也是可信的。
②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是在對全校教職工進行身體成分分析報告之前統一發放填寫的,問卷的填寫后均有在場的志愿者當場收回的。其中調查問卷一共發放了200份,其中女性教職工發放120份,回收了119份,問卷的回收率為99.1%,其中有效問卷為98.3%,男性教職工發放了80份,回收了77份,問卷的回收率為96.3%,有效問卷是92.2%。
3.1、西亞斯國際學院教職工體育人口總體情況
西亞斯國際學院教職工體育人口概況:體育人口統計應分為直接參加身體運動的體育人口和觀賞,關心體育活動兩部分。本次研究分析只統計直接參加身體運動的體育人口。本文以我國學者盧元鎮等人在國內提出了體育人口的計算標準,即必須同時滿足:(1)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以上;(2)每次身體活動時間為30min以上;(3)每次身體活動強度中等程度以上3個條件,算一個體育人口。
盡管專家學者的定義會有所差異,但其中也有共同之處,那就是直接參加身體運動的體育人口所必須具備的要素,包括: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這一定義將應用于西亞斯國際學院教職工體育人口的調查當中,并作為衡量標準。
通過對問卷調查的整理和分析我們得知,西亞斯國際學院教職工的體育人口數量沒有預想當中那么好,從每周的鍛煉的頻率、每次活動的強度以及每次的活動時間我們可以得知西亞斯國際學院教職工的體育人口大約占35.3%,并且當中大約有一半的人會選擇快走或慢跑作為自己鍛煉的運動項目,這可能與該項目的特點有關,該項目簡單易行、對場地沒有太多的要求。而制約西亞斯國際學院教職工體育人口數量的的原因是沒有時間、缺少堅持鍛煉的毅力,有近七成的人是這樣反應的。這說明在工作上或在生活當中的負擔制約了該校體育人口停止不前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把終身體育的概念深刻理解并貫徹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
3.2、西亞斯國際學院教職工體育人口數量
(1)西亞斯國際學院教職工參與鍛煉的運動方式。
調查結果可知,他們在平時鍛煉從事的的運動項目也比較多樣化的,以快走或慢跑為主要的運動方式,近乎有七成的人都會選擇快走或慢跑作為自己鍛煉的方式。這主要由于他們鍛煉的時間大都選擇在晚上,快走或慢跑幾乎不受場地限制,而且難度較低,容易實施,需要在體育上投入的消費也較少,符合調查的實際情況。對于體育器材的使用方法也不太了解,缺少專人的指導也是影響他們參加鍛煉的一個因素,所以我們應該培養一批人來對他們進行義務指導,使他們鍛煉方式不單一,讓他們感覺到鍛煉的樂趣,從內心產生終身體育鍛煉的念頭。
(2)西亞斯國際學院教職工參加體育活動的頻率。
活動頻率是指某人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進行某種活動的次數。這里指每周參加體育鍛煉達三次及三次以上的人口[6]。根據調查所示:該校教職工每周參加體育活動達三次及三次以上的占56%,未達到三次及三次以上的占44%。主要是由于缺乏實踐和意志力不堅定造成的,再加周圍鍛煉的氣氛不是太濃烈,所以鍛煉次數無法保證。
3.3、影響西亞斯國際學院教職工體育人口的制約因素
(1)外部因素。
第一:學校大部分教職工工作辛苦,工作生活等壓力大,時間緊,所以導致每周鍛煉時間和次數不夠,有28%的教職工表示因為時間不夠而影響了體育鍛煉。
第二:體育場地的限制,西亞斯學院人口較多,可提供的場所和設施有局限性,CUBA場館開始管控,更加劇了運動場所的緊張,有18%的被調查者表示場地的限制影響了鍛煉。
第三:學校專門針對教職工成立的體育社團還是太少不能滿足教職工的需求有57%的被調查者表示希望單位能成立更多的針對教職工的體育類社團。
第四:缺乏專業指導員的指導,以至于教職工在鍛煉時比較隨意沒有計劃的占到被調查者的60%,表示希望獲得專業指導的占比更是高達71%。
(2)內部因素。
第一:由于教職工的自身鍛煉毅力和鍛煉意識力造成的。體育鍛煉時不善于在鍛煉中發現其中的樂趣,對體育鍛煉本身的理解不夠,沒有產生終身體育的鍛煉的意識所以也就會產生毅力不夠等現象的發生。
4.1、結論
(1)根據體育人口的概念得知我校教職工的體育人口比遠高于我國體育人口比;
(2)而經過我們的調查可以得知我校教職工的鍛煉內容及形式以慢跑為主,所以數據表明參與體育鍛煉的人群大多是以較為簡單,而且花費較少的慢跑型式,對各種社體活動投入較少;
(3)由調查數據得知影響我校體育人口增長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水平、時間狀況以及身體健康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收入水平,由此可見影響我校體育人口增長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收入水平,其次是由于生活水平質量的提高造成各種疾病致使教職工對自身身體健康狀況的注視,也加大了體育人口數量的增長。
4.2、小結
經過我們對調查問卷的總結得知在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有百分之六十八的人對健身器材并不了解,而有21%的人是由非專業人士的介紹的,而對健身器材比較了解的人數至占中人數的11%。由此可見我校大部分的教職工對健身器材并不了解。且在體育鍛煉人數中有71%的人都迫切希望能有專業的指導。
經以上數據表明我校教職工的體育人口所占總人口的比例還是遠高于我國體育人口比的。而且經調查報告得知我校的體育運動場地及健身器材還是相當完善的。且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也在穩定的增長,整個趨勢還是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的。但是其中不足的地方是大家對體育及體育器材并不是非常的了解,而且有相當多的人都迫切希望能有專業的指導。所以我們認為我校可以多舉辦一些大型的體育賽事及與體育相關的活動,以普及體育運動并對在校師生進行一些體育健身的知識普及,以增長我校的體育人口比,使在校師生能夠更健康的生活。
[1]仇軍.中國體育人口的理論探索與實證[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2]王步標.體適能與健康[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G812
A
1006-8902-(2017)-10-ZQ
潘飛(1994-),男,河南永城,漢族,本科學歷,主要從事:體育教育方面的研究;
高明信(1972-),通訊作者,男,河南濮陽,漢族,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運動人體科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