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煥,劉勝杰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 美術與傳媒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標志設計課程教學中的公共意識“補位”
陳 煥,劉勝杰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 美術與傳媒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公共意識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高校教育應當注重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公共意識.在標志設計課程教學中,教師嘗試將公共意識培養與專業技能提升有效融合,通過潛移默化和逐步滲透的實踐方式,提升學生對他人和社會的公共意識.
公共意識;標志設計;課程教學;實踐
公共意識是一個公民素質的體現,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志,也是一個社會成熟的象征.作為公共意識的核心群體——大學生,是公共意識的參與者、實施者.[1]但是,現代大學生在許多方面都體現出公共意識的匱乏,例如,在機房吃東西;同宿舍的同學不能共同維護環境衛生;不愛護教室桌椅、隨意破壞圖書館書籍電腦等校園公共設施;在公共場合無視他人的不當行為(如大聲喧嘩、自習室接打電話、接吻等等);甚至有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單位上班時雖然專業技能過硬,但卻有如廁不沖便的習慣,竟然需要額外培訓;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公共行為綜合反映出大學生公共道德意識的自覺性低、不能為他人著想的公共意識“缺位”問題.
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是一兩天或者某個階段的突然形成,高尚的品德與公德心正如一個好習慣的培養,是一個積沙成塔的過程,是從小到大、一點一滴的積累和耳濡目染的結果.培養大學生的公共意識、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不可能通過修習一門《思想品德修養》課程就可以取得成效,單純的理論學習并不會讓公共意識變成學生的現實行為,而傳統教育過于強調專業知識,忽略與生活相關、具有生活價值的“軟知識”,[2]也是導致大學生公共意識淡漠的重要推手.教師在進行專業課程教學安排時,既應當充分考慮學科知識的嚴謹性,也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與學習者生活相關聯的、能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悟公共道德意識的案例予以實踐,使學生無論在專業知識、還是個人素養方面都能得以成長.
一門專業課程通常是圍繞專業內容形成的知識體系,而德育教育如何滲透于專業教學當中,并沒有專門的教材去指導教師怎么做,而是需要教師自己去探索與實驗,要根據課程的特點,找到恰當的契機,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設計相關的實訓課題,使公共意識的培養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保證課程整合的融合度.[3]在標志設計課程教學中,教師結合標志設計課程的特點,總結指導多屆學生的教學實踐經驗,挖掘與學生生活相關度較高的實訓課題,在課程教學中將公共意識的培養和專業技能的提升有效融合,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積極的探索.
2.1.1 商業化與公共性
標志設計本是一門商業性極強的課程,現代對商業類標識的廣泛需求正是基于商業競爭的需要,因而標志設計等平面設計類課程的教學內容設置也一直被商業化特點所主導.
標志設計課程本身又具有公共性的特點,因為標志的功能與作用就在于要被公眾識別與認知認同;再者,公共類標識作為標志設計的一大分類,其重要作用與意義日益被社會所重視,而設計師在實施設計,為公眾在公共場合提供指引與規范時,也必然要從公眾的需求出發.因此,標志設計課程本身兼具商業化特點和公共性特征,二者相符相成,互不矛盾,教師在實施教學時不應一味追求商業趨勢,更要兼顧這兩個特性.
2.1.2 從圖形、圖標到標志的層級遞進過程
標志設計課程是在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構成與圖形表達能力的基礎上,結合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對標志的理論和設計實踐進行整體的學習和研究.學生的先修課程是圖形創意,如果沒有前期對圖形語言的理解與表達前提,直接進行標志設計訓練會事倍功半.因此,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圖形表達基礎薄弱以及學習過程中技能遺忘的教學特點,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設計了三個階段的專項訓練內容:課程第一階段是對圖形的簡化與抽象概括,這個階段是幫助學生溫故知新,鞏固和加強技能基礎;課程第二階段是進行系列標識的設計訓練,這個階段是對前一階段的能力強化,整體和系統的加強細節概括與形體抽象能力;第三階段才正式進入高度概括與抽象的標志設計,是對圖文色的高度凝練與象征寓意性符號表達.這三個階段共同形成了一個從具象、感性、單體、直喻到抽象、理性、系統、隱喻的層級遞進的訓練過程.(圖1)

圖1 課程訓練的三個階段
2.2.1 整合公共意識培養目標的教學設計
教師在承擔本課程教學初期,教學設計主要圍繞知識、技能、情感三個目標設定了總體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為掌握標志設計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能力目標是掌握標志設計技巧和要領,包括系列標識設計與商標設計,同時在實踐過程中提升軟件表達技能、培養團隊協作意識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情感態度目標為培養學生對課程和專業興趣的生發以及自主意識與獨立思考能力.然而經過對幾屆學生的實踐指導,在做一些實踐課題訓練之中,發現培養公共意識與提升專業技能之間的實際上存在著密切關聯,同時還可以相互促進,因而教師在課程教學后期逐步調整和再設計教學案例,并將公共意識的培養和提高也納入了情感培養目標.
2.2.2 參與社會生活實踐的課題設計
前文介紹了課程三個階段的專項訓練內容,每個階段教師都設計了相應的實踐課題,與公共意識培養相關的課題設置在第二、三階段.課題主要結合校園文化建設需求,圍繞學生身邊的環境和條件進行設計,課題設計兼具靈活性和動態性特點,根據每屆學生的不同情況先后開展了幾項課題實訓,為培養學生公共意識創造豐富的實踐機會.以下是幾項經過教學實踐的課題:
課題1.公共標識系統設計——西校區圖書館導向標識設計.
公共標識系統設計通常是指在公共場所中,比如醫院、游園、機場、車站、圖書館等,行使識別職責的一整套的公共標識符號系統.同一公共場所在各個不同的方位上,都有著不同的公共標識符號,這些標識符號都以各自特有的形態表達一個明確的信息指示,如:電話、開水間、電梯和男女廁所的標識設計等等,形成一整套有著統一的視覺藝術表現和風格系列的標識符號系統.而教師所在學校的西校區圖書館中恰好還沒有系統的視覺導向標識,因此教師設計了這項課題訓練,使學生能夠通過對實際場景的觀察調研,去發現在這個環境中標識設計的具體需求,進而有針對性的展開設計(圖2).這項訓練不僅能讓學生掌握系列圖標的表達技能,而且能幫助學生理解自己所學可以用于校園文化建設,能夠為社會提供服務和產生價值,即明確學習目的,又以此促進學生對公共環境當中他人的需求的關注.

圖2 西校區圖書館導向標識設計(作者:田彩霞)
課題2.公共標識系統設計——垃圾分類標識設計
相較國外發達的公共標識系統設計,國內公共標識的發展和表現欠佳,許多公共環境的導向標識設計都差強人意,存在無視受眾需求的現象,比如全國各地的垃圾分類標識設計水平參差不齊,有些設計除了沒有達成良好的指引作用,對于分類行為的實施反生障礙,而全國至今沒有達成統一規范的設計,其深層根源反映出的正是社會公眾淡漠的公共意識.課程之所以選擇這項與社會環境發展息息相關的課題,是因為這項課題既可以訓練學生掌握系列圖標的表達技能(能力目標),為提高國內公共標識設計水平提供后備軍;又能夠幫助學生認知垃圾分類內容并形成概念,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環境,樹立環保意識(情感目標).雖然國內目前在全面實行垃圾分類方面工作還沒有到位,但是課題的持續進行是為了形成在思想上的“先入為主”,以思想促進行動,為今后全民開展垃圾分類行動未雨綢繆,提供意識先導(圖3).

圖3 垃圾分類標識設計(作者:郭屹燾)
課題3.與地域相關的設計比賽
在課程第三階段,教師也會選擇一些與本地區相關的設計比賽作為訓練課題,比如呼和浩特普法標識設計征集大賽,老牛坡黨性教育示范基地形象標識設計征集大賽,等等.雖然近年來社會輿論對某些賽事中的行政意味頗有微詞,但教師更看重的是這些賽事能夠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和熟悉地域文化,在此類設計實踐中學生會逐漸增進對所在地域人和物的情感,進而實現文化認同與價值認同,公共意識也會因此得以提升.
教師在選擇和設計與公共意識培養相關的課題所遵循的宗旨是:依據學生和生活環境的需要,辨別和選擇具有生活價值的學習內容,縮短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的差距,通過情境教學讓學生較為直觀的認知所學專業知識能為社會提供的服務,以及深切感受到個體與社會的密切關聯度,發現社會對自己的要求和需要,體會到作為社會成員自己應盡的責任,進而達到強化個體公共意識的目的.同時這也是教師主張的——檢驗課程是否把技能訓練和公共意識培養有機整合,是否通過生活實踐把公共意識轉化成學生現實行為的不二標準.
在專業課程教學當中,很多時候與德育有關的課題實施起來更像是在打“擦邊球”,無法直截了當地以德育為主題對學生進行教育,雖然短期看不到成效,但事實上公共意識就是在這樣的潛移默化和逐步滲透的過程當中得以生發.使用“滲透”這個詞本身就表明,公共意識的培養是一件細致入微、緩慢漫長的一個過程,因此,要有長期持續攻堅的心理準備和堅定信心.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滲透,通過專業教師的言傳身教,在課程教學實踐中時時處處為學生創造德育教育的機會,有目的性地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培養學生對他人和社會的公共意識,應當成為大學課堂的新常態.
〔1〕曾獻輝.論思想政治教育路徑下的當代大學生公共意識的培養[J].職業與時空,2011(05):180.
〔2〕[美]戴維·鉑金斯.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33.
〔3〕曾愛華.大學生公共精神培養及其課程整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42.
J50-4
A
1673-260X(2017)10-0056-02
2017-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