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瑤 浙江師范大學幼兒教育集團
孩子的畫告訴我們什么
——兒童畫的解讀與評價
文/朱瑤 浙江師范大學幼兒教育集團

孩子的畫我們常??床欢徊恍⌒模蜁e誤地解讀。關注到這個問題,我們對美術活動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跟蹤,發現教師在孩子作畫時最常說的三句話:第一句是“畫得很好”。老師們認為這是最保險的話,不得罪孩子。但好在哪里,老師也不說。這樣或許能換來孩子們片刻的心滿意足,但他們繼續創作時還是停留在原來水平,這種空泛的評價,并不能推進產生孩子更高水平的表達。第二句是“這畫的是什么呀?”孩子不敢接話了,不知道老師說好還是不好,猶豫了,作畫時反而戰戰兢兢。第三句是“你畫的是xx嗎?”很多老師們觀看孩子作品的第一反應,就是想知道畫的是什么,而當孩子的表達水平有限,還不能準確繪畫出自己想表達的內容時,這種評價方式就會打擊孩子表達的愿望,擔心畫的東西被別人笑話,一看見老師過來,就將畫藏起來,或用手蓋住,不給同伴、老師觀看。
以上“三句話”都帶有很鮮明的評價傾向,是以“好不好”“是不是”“像不像”的觀念來評判孩子的畫。教師按自己意愿對孩子畫的解讀會引發孩子不愉快,使孩子對畫畫產生質疑,因為教師的解讀與孩子內心要表達的想法不一樣,弄的孩子常常這么說:“我不會畫”“我不給你看”“畫得真難看”等。
其實孩子的畫中藏有許多的秘密,孩子是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理解,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愿。下面就聊聊如何解讀孩子的畫,了解兒童畫的價值,如何運用評價來促使孩子大膽表達、表現,學習適宜的評價方法,使孩子能自主、自如、自在地畫畫。
畫畫是孩子與身俱來的表達手法,也是幼兒階段必不可少的表達手段,幼兒階段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詞匯還不夠豐富,內心要表達的情感需要有一個出處,所以畫畫就成了孩子很重要的內心表達。但每個年齡階段的畫表達差異很大,了解差異才能解讀到孩子畫中的秘密。
1-3歲的孩子處于涂鴉期,他們從無控制的亂線涂鴉到有控制的命名涂鴉,還很在乎動作帶來的快感。如孩子先從來回涂鴉到圈圈涂鴉,但他會說這是汽車,那是警示燈,雖然畫得很不像。
3-5歲處于象征期,開始用線條和簡單圖形組合來表征自己所感知過的事物,這一時期的畫有大膽夸張的造型,幼稚自然的運筆,天真可愛的想象,是兒童畫中最寶貴的地方,這種帶有兒童畫原生態的繪畫,很鮮活、靈動。
5-7歲進入表現期和寫實性早期,畫得有點像了, 他們在繪畫中表現出了個人的一些風格,可以較自由地發揮想象和創意,有時會對技能發自內心地需求,要引導他們觀察身邊的生活,欣賞名畫,還要用心去畫。
總之,學齡前孩子的畫基本上是“神”似 “形”不似,“神”就是孩子內心世界的一種“靈性”,非常珍貴,要給予呵護。
畫中藏著孩子的喜怒哀恐,是孩子情緒表達的一種手段,是情緒識別的一種媒介,也是孩子情緒調控的一種方法。孩子常常會用畫畫來抒發自己的情緒情感,如心情好和差的時候畫出來的作品是不一樣的,可以從色彩、線條、形狀等美術手法中解讀出來,有孩子會用雜七雜八的線條表達出家庭不安定給他帶來的煩躁,缺乏安全感;有孩子會用眼睛、嘴巴的造型表示自己忘了拿手紙的尷尬。



孩子會用筆觸的前后表達思維的線索,用圖案表達自己的認知和理解,孩子的畫就是思維導圖,教師可以通過圖畫了解孩子的學習痕跡、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思維水平。孩子的畫使思維活動顯性化。如一個孩子用指南針的圖案表達自己在探究多米諾骨牌時的層層遞進。
畫畫可以隨心所欲,自由自在表達,任意想象和創意,但又不是無目的的涂鴉,仔細分析他們的作品,我們會發現其中的奧秘,認真解讀,將會看到孩子畫中快樂的表達,精彩的故事。
不同的人對同一對象會產生不同的感覺,審美是主客體的統一,美感體驗差異很大。孩子的審美很獨特,有感性的、理性的,解讀到孩子的不同特點并給予尊重和欣賞,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創作熱情,形成獨特的作畫風格,生動又富有個性地表達,世界才會百花齊放。
美術活動需要手、眼、腦并用,協調性差異很大,從孩子的畫中就可以分析出孩子精細動作的能力,協調能力的水平,需要因人而異地提出不同的要求。如3歲孩子的涂色,讓他不要涂到外面就很難,不是孩子不努力,是因為他們手部力量和控制不夠。
幼兒階段的畫彌足珍貴,具有一生中最寶貴的獨特表達。所以很多美術界的大師,到了老年還會去觀察兒童繪畫,說要向兒童這些“天生的藝術家”學習,因為在這些獨有的表達背后,隱含了幼兒對藝術和生活的觀察、假設、情感與描述,每一根稚嫩的線條、每一塊鮮明的色彩,都融入了幼兒真實的內心世界。
所以說孩子的畫是孩子心靈的表白,是情感的宣泄,是精細動作發展的一種手段,是思維路徑的顯性解讀,是審美傾向的個性展示,是成功體驗的自我滿足等。這就是孩子的畫獨特價值所在。因此,我們好好好呵護孩子的畫,認真解讀他們的畫,“教孩子喜歡畫畫,而不是教他如何畫畫”。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特別在藝術領域中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象與創造的萌芽,等等。
應該怎么做?教師的評價至關重要。我們要關注幼兒內心的美術活動評價,對隱含在幼兒美術創作過程和美術作品中的所感所想,以及影響其表達的相關因素進行了解分析,支持其更為自主、自如、自信表達的評價方法。
1.針對“畫得很好!” ——要明確指出“好”在哪里。
注重評價內容,讓孩子知道“好”在哪里。從美學經驗、學習品質、心理彈性三大塊入手,希望為教師“評價過程中的什么”找到支點:
【美學經驗】:支持表達的藝術經驗,包括線條、色彩、造型、構圖、材料運用、關系等;
【學習品質】:支持表達的內心能量,包括主動性、興趣性、專注性、獨立性、創造性、堅持性等;
【心理彈性】:支持表達的心理環境,包括內在的情緒情感,對外的調節水平等。
如寫生“菠蘿”活動,評價是可以有這幾種說法:A.你畫的菠蘿顏色真好看,很新鮮的感覺;B.你用點表示菠蘿中的不平整,有空隙,一定水分很多;C.你觀察得真仔細,一直堅持把它畫好,好佩服你??!D.你畫出了葉子像刺一樣的感覺,很真實哦!E.你還給菠蘿加了表情,你的心情一定是很快樂的!……教師嘗試從美學、學習品質、心理彈性等角度來說出“好”在哪里。
2.針對“這畫的是什么呀?”——注意教師的“言、行”。
注重評價的“言、行”。首先評價角度包括言語和行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以前單一的以語言為主反饋顯然是不夠的,其實評價滲透于教師自己每一個不經意的言行中,哪怕只是一個小動作、眼神、撫摸、點頭、手勢等,孩子也能從中感受到肯定或否定,進而影響他們創作的信心、意志與能力。其次是評價導向要正面,每位幼兒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無論是美學方面、學習品質還是心理彈性方面,我們一定要找出優勢, 進行以小促大,以優促優,形成優點聚焦,并能使幼兒的優點顯性化,從促進模式的理解、表揚、鼓勵等手法激發幼兒的美術表現力。第三是形式多樣,評價要有童趣、儀式感。如用大拇指條、愛心、五角星、自創符號、展示、裝裱等方式給予肯定,保護他們的創作熱情。
3.針對“你畫的是花嗎?”——去掉教師直觀意愿,傾聽孩子的自評。
把孩子當做評價主體,傾聽孩子內心表達,了解作畫動機和畫面情境。 如孩子在寫生時,明明是有顏色的花瓶和花,可她卻畫了都是黃色的,小朋友們都圍在她身邊質疑她,她解釋道,“我喜歡這盆花中情人草,它像樹一樣,我畫的是像樹一樣的花,很特別吧”,聽了她的自評,孩子們都點頭了,很佩服她。
希望老師們學習評價的技能,提高解讀孩子畫的能力,重視兒童畫的價值,使彌足珍貴的童年的畫得到更好地欣賞,使孩子能大膽地用畫表達自己的內心故事。
注:《關注幼兒內心的美術活動評價研究》是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十三五”課題》,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朱瑤特級教師工作室”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