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麗澤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銀河幼兒園
家長的事,無小事
文/高麗澤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銀河幼兒園

工作三年,今年第一年獨立帶班,而且是半路接手的班級,最大的壓力來自家長,如何贏得家長的信任,成為最困擾我的問題。然而在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時,面對家長的“質疑”時,我深深地感受到,與家長的每次對話,都不能隨意。我們唯有以真誠、專業的態度打動他們,以孩子的成長和變化,才能贏得他們的尊重和信任。
開學初,幼兒果果(化名)一個星期內連續三天大便在身上。第一次在區域時間,果果玩得不亦樂乎,大便拉在身上卻渾然不知,直到小朋友提醒:老師好臭,果果大便大身上了。第二次,在晚接班的時候,果果依舊沉浸于自己的游戲,等到老師聞到臭味才發現。第三次,又是在晚接班,果果不僅拉在了身上,而且把大便弄得玩具上、地板上到處都是。面對此番情景,教師頭疼不已。找到家長進行多次溝通,但每次交流都草草結束,并未引起家長重視。
對話重溫:
師:果果今天又大便在身上了呢。
家長:怎么回事?小班時候從來不大便在身上。
師:他每次都是在玩玩具的時候,來不及了,就拉在身上了。
家長:果果,你以后不能這樣了啊。這樣小朋友、老師都會不喜歡你的。

說完家長就帶著孩子離開了。
在果果第四次大便在身上后,教師就此問題和家長進行了溝通。
對話重溫:
師:果果媽媽,果果又大便大在身上了。
果果媽:怎么回事啊,這個孩子!以前從來沒有過嘛!
果果媽媽臉色有點難看,質疑地說。
師:小班時候就有過好幾次的,我問過之前帶他的姜老師。但那時候比較小,我們也不覺得有什么。現在中班了,他應該能控制自己的大小便,知道大小便要和老師說。如果長期以往,會影響他的交往、自信心的,小朋友也會不喜歡和他玩,這樣問題就嚴重了。
果果媽:我們原來從來不這樣,都知道要說的。我們家是怕老師吧。我們孩子比較膽小。
師:我們也和他說,大便弄在身上也沒關系,但是一定要和我們說。應該不是怕我們吧,平時也和我們挺親熱的啊。你們在家大便嗎?
果果媽:有時候大便,有時候不大便。
師:建議最好每天定時大便,比如早上起床后大便,或是晚上睡前大便。如果還是沒用,就要去查查,到底是他不知道要大便,沒有大便的感覺,還是故意大便在身上。這會影響身體健康的。
果果媽:我們果果沒問題的。你們是怎么照顧孩子的,我們出這么多錢。其他班也沒有這種情況嘛。你們又沒生過孩子,是不會照顧孩子的。
聽到果果媽說這樣的話,我的心里頓時充滿委屈。我們對孩子一向用心。這樣的坦誠是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何如今的家長把教養孩子的任務全壓在老師身上呢?
面對果果媽媽如此的質疑,班級的三位老師商量,我們先在園采取些措施看看,讓果果在幼兒園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于是每天10:00,我們會問果果:要大便嗎?去大個便再玩吧。每次果果也都能大出便。一個月后,在老師的堅持下,果果每天10點都會定時大便,再沒有拉在身上的情況。看到果果這樣的變化,我們覺得是時間和果果媽媽再聊下了。
師:果果媽,最近果果都沒有大便在身上呢!
果果媽:嗯,我們在家也表揚了。
師:其實將心比心,我們是希望孩子好,對我們來說,幫他換身衣服比教他定時大便要容易省事得多。不過我們希望得到你們的配合,教育孩子,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果果媽:其實我們也知道。我們平時工作也比較忙,沒空管孩子。老師,你們辛苦了。
從此以后,果果媽媽每次看到老師都很客氣,這件事情也提醒了我,在與家長交流時,要注意方法。對于孩子的一些不足,考慮家長的可接受度。以先揚后抑的方式,委婉地提出。在面對家長的質疑和不信任時,最好的辦法是做出來,用我們的專業說話,用孩子的成長說話。
我們的反思:
與家長交流時,要注意方法。對于孩子的一些不足,考慮家長的可接受度,將心比心。我們是希望孩子好,對我們來說,洗洗比教要容易、省事得多。希望得到家長的配合:教育孩子,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面對家長的質疑,最好的辦法是做出來。在幼兒園讓孩子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每天定時提醒其大便。
放學時間到了,孩子們把自己的外套都穿起來,準備放學。這時候,明明(化名)說自己的衣服找不到了,生活老師請其在其他小朋友的柜子里看看,是否是放錯了。而后在楠楠(化名)的柜子里找到了明明的衣服。但放學時,楠楠的媽媽反映,其衣服不見了。原來兩件衣服都是軍綠色的,確實容易搞混。于是我跟楠楠說第二天問下其他小朋友,再做答復。
第二天早晨,老師問明明外婆:昨天的衣服有沒有穿錯,因為他的衣服是在楠楠的柜子里找到的,楠楠的衣服又不見了。兩件衣服很像,所以麻煩外婆找一下。
第二天放學,外婆說沒有搞錯。
教師詢問各教室,并未有多的衣服。
第三天早晨,另一位老師再次詢問明明外婆,確認沒有搞錯。
教師再次詢問各班及當事幼兒,幼兒說不清楚。
與生活老師查看監控錄像,確認明明沒有穿錯衣服。
第三天放學,明明外婆生氣地與生活老師說,我們家不可能拿別人的衣服。你們這樣是要我們賠嗎?
老師及時調解:不會故意拿別人衣服,拿回去也沒用啊,只是有可能搞錯了。
第四天,一個班一個班再次詢問,最終在某一小班幼兒的柜子里找到了楠楠的衣服,誤會就此解開。
我們的反思:
首先態度上要明確幼兒的事無小事,少一件衣服或一塊毛巾,都要及時處理好,不然會引發一連串的問題。其實,遇到問題,先從自己著手,先把自己能做的工作做好。比如一一確認是否其他班級搞錯,詢問仔細一些,而不是籠統地問:有沒有多衣服。如果當初問仔細了:什么時候丟的,什么樣的衣服,早些喚起老師們的記憶,后面的誤會也就不存在了。最后也要信任家長,家長之所以生氣,想必和不同的老師同時詢問其一件事情:有沒有拿別人的衣服有關。讓家長覺得,老師這么不相信我,覺得我拿了別人的衣服。班級的三位老師要做好溝通,避免引起家長不必要的誤會。
吃點心的時候,看到云云(化名)鼻子出了很多的血,我以為是因為天氣干燥流鼻血了,趕緊給其止血。而后詢問發生了什么事情。云云說貝貝打了他的鼻子。又問貝貝,貝貝說是云云打了浩浩。我終于弄明白了事由:浩浩先打了云云,云云就反擊打了浩浩。貝貝看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浩浩挨打了,出于哥們兒義氣就打了云云,結果不會控制自己的力度,把對方的鼻子打出血了。
放學的時候,我與云云的父親進行溝通。在開學初,云云父親表現得很客氣,在交流時也表示,沒關系,男孩子打架正常的。等放學后10分鐘,云云的父親發了一條短信:請將打我兒子的家長號碼告知,還想面談。這一下子引起了老師的不安,趕緊回電給他。原來,云云從小到大都沒流過鼻血,有次摔了一跤,摔到鼻子也沒出血。現在問他說鼻子還疼的,所以家長想面談下,語氣極為嚴肅。
收到短信后,我給貝貝母親打了電話,請其打個電話給云云的父親,先賠禮道歉。
而后,貝貝母親回電:其父親還是很客氣的,說沒關系。
第二天,再詢問,已化解。
我們的反思:
1.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對于在幼兒園受點傷,大多可以理解,但是心疼之情,還是溢于言表。有時候,也希望得到一個發泄的渠道。教師要充分重視,再小的傷口,要預防在先,了解在先。不要等著家長發現了,再來找教師,事情就說不清了。
2.對家長多一份體諒,家長也會多一份寬容。從貝貝母親的話語中可以看出,等打電話過去時,其父親的氣基本已消,加上她態度真誠,對孩子的體諒,其實大家都是可以諒解的。每個人都將心比心,也就多了一份寬容。

3.保護每一個孩子。不管是受害者,還是攻擊者,老師有責任保護每個孩子。面對孩子的問題,讓孩子們自己解決,當涉及更多的家長時,要更多地從保護孩子的角度出發,維護每個孩子的利益。
開學后,石頭的母親對教師態度較為冷淡。我找了個機會,特意問問她最近石頭怎么樣。其母親反映:每天早上石頭都不肯來幼兒園,每天都要其爸爸踹了,才哭著來幼兒園,問有沒有原因,他什么都不肯說。問老師對他好不好,他說好。問小朋友對他好不好,也說好。但是就是不肯來幼兒園。
老師也與石頭交流:你怎么不愿意來幼兒園啊?石頭依舊是沉默,不愿意回答。
教師細細分析,老師們對石頭是寵愛有加,表揚、獎勵從來都不會少了他的份。怎么會不愿意來呢?
1.與同伴的相處不愉快。石頭喜歡和牛牛、金金在一起玩。玩的時候,更多處于弱勢,老是被兩位小朋友欺負。
2.自信心缺失。到了中班,是小朋友自己推薦誰做組長,而不再是輪流制。石頭到了中班后,還未當過小組長,也未做過值日生。因此,他難免心里落差,不愿意來園。
據此情況,教師采取了兩個措施:
1.被欺負了怎么辦。和孩子們討論:如果有人欺負你了,你怎么辦?告知孩子方法:握緊拳頭,和他說我很生氣,然后離他們遠一些。同時要求孩子們相親相愛,不能欺負同學。
2.給石頭創設當小組長的機會。特意說,石頭最近表現都很不錯,你們覺得他做小組長怎樣?
在石頭做了小組長后,再詢問其母親,情況有了好轉。
一個月后,我與其母親交流,知道石頭當時就是因為沒有當小組長,他也不知道為什么小朋友不選他,覺得很難過。
我們的反思:
1.孩子的心靈是敏感的。面對新的環境、新的老師,孩子心里會有比較和落差。作為教師也要敏感地察覺孩子細小的變化,努力創設機會,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環境。
2.家長的心靈是敏感的。換了老師,孩子抗拒入園,難免讓家長想入非非。這時候,與其埋怨家長,不如將自己的工作做好,用行動換取家長的信任。
以上四個例子與大家分享:家長的事無小事。老師要保持這樣一顆敏感的心,才能察覺孩子細膩心靈的變化,贏得家長的信任。家園共育,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