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靜?張璽銘?鄒振棟?許世驊?陳麗麗?房美妍?劉達
[摘 要]自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中國夢”這一理念已成為當代各行各業的方向標。將“中國夢”滲透到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中,我們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
[關鍵詞]“中國夢”;大學生;思想建設
一、“中國夢”的解讀
“中國夢”是楊利偉的翱翔太空夢,也是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還是郎平的女排崛起夢。2003年10月15日9:00,“神州”五號飛船載著中國人的飛天夢順利升空,楊利偉不負眾望圓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1973年,袁隆平成功研發出世界首例雜交水稻,9年的屢次碰壁9年的堅持不懈,終于實現了中國人民幾十年來解決溫飽的夢想;郎平不懼腰傷堅持上場,只為心中“為國爭光”的執念,圓了國人奧運會三連冠的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青年有著殷切的期望,他這樣說: “‘中國夢是我們的,更是你們青年一代的。” 誠然,“中國夢”是民族的夢,更是中國青年一代的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間,當代大學生已積蓄力量蓄勢待發,正是報效祖國的中堅力量、“中國夢”的落實者,所以讓“中國夢”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人生指南已然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當務之急,這是歷史的責任,也是時代的召喚。將當代大學生培養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擁護者、“中國夢”的完成者、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我們義不容辭。
二、大力弘揚勇于創新的井岡山精神
從實際出發,致力于探索革命的新道路,為了民族的利益和人民的需求,勇于吃苦耐勞,堅持到底,勇攀勝利高峰是井岡山精神的主要內容,實事求是,勇于創新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 “中國夢”的最終實現離不開井岡山精神的弘揚與發展。
胡錦濤指出:“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始終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作為中華民族的希望,當代青年應理解并落實井岡山精神的勇于創新,以新思路開拓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當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創新是一切進步的源泉,而青年時期正是發展興趣、靈感迸發的大好時期,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祖國未來十幾年發展的保障。無論何時,對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都應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據了解,創新教育在各高校中開展較普遍,但學生參與度與受啟發程度還遠遠不夠,在許多大學生心中更是存在創新是尖子生的游戲的誤解,所以,大學創新教育的開展需建立在列入高校入學教育計劃的基礎上。如新生入學報道后,開展大學創新教育介紹講座,將接受高校創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參與創新教育的形式進行詳細講解,讓高校創新人人可參與人人可獲益的觀念深入大學生的內心,為中國創新事業的發展培養可造之材,為“中國夢”的早日實現助力。
三、加強青年大學生思想意識的培養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當代大學生身擔祖國發展重任,青年馬克思主義的培養需要跳出泛泛而談的困境,步入實踐的正軌。一個合格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應具備堅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信念,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艱苦卓越的奮斗精神,勇于承擔的責任意識。加強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教育培養是為引導大學生認識黨、認識中國國情、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支持黨、了解國、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要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作用。馬克思給中國帶來了共產主義,也給了當代大學生一個認識黨認識共產主義實現“中國夢”的機會。課堂是學習的第一戰場,任課教師對學生興趣的激發,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課堂上可以采取理論結合現實的方式,除傳授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外,還可以播放關于馬克思主義淵源,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實踐經歷等視頻,將文字轉化為生動的畫面,真正讓馬克思主義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中。
2.要發揮高校各形式團體組織的促進作用。滿足大學生對黨文化的深入了解欲求,加大馬克思主義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比重,除了任課教師帶來生動形象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外,學校的社團組織相應的開展一些“中國夢”相關的活動,用多種活動形式吸引大家參加,在不知不覺中讓各年級的大學生接觸馬克思主義教育,感受“中國夢”的美好藍圖,提高對“中國夢”的學習興趣并勇擔重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對偉大“中國夢”的踐行應該是貫穿大學生一生的教育。
3.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的引導作用。輔導員作為與大學生關系最密切的教師群體,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加強輔導員日常工作中對學生思想上的引領,讓學生對“中國夢”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讓作為社會建設后備力量的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增強他們的強國意識,積極將自己的夢想融入到祖國的大夢想中去。
“中國夢”在大學生身上的實現過程,也是對偉大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華民族是自強不息的民族,她教會世人“一寸赤心惟報國”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意識,“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的志士之氣,“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堅持不懈和“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的包容萬象,當代大學生若能深悟其理并將之付諸于行動,定能完善自我在前輩努力的基礎上為中華民族圓“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徐東明.我們的中國夢[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2]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中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4-02-07.
[3]謝志青.井岡山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養[M].人民出版社,2014.
[4]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人民出版社,2011(29).
[5]王雯姝 鄧暉.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特質及培養路徑[D]. 北京.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