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此次司法改革的落腳點是司法責任制,作為司法責任制主體的員額制檢察官被認為承載著檢察機關的希望與未來。但試行一年多以來,出現了員額制檢察官工作嚴重超負荷、進步受阻、職業榮譽感受挫等情況。因此,提升檢察官職業榮譽感、為檢察官減負、暢通其職業提升渠道是檢察機關亟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員額制檢察官;司法責任制;檢察改革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9-0005-03
作者簡介:高玉蓉(1981-),女,湖南常德人,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2014級法學博士研究生在讀,任職于武漢市江夏區人民檢察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法學。
員額制檢察官制度是此次檢察改革的重要表征,從試點檢察院的實施結果來看,其與預期的增強檢察官職業榮譽感,提高辦案質量、提升司法效率有一定的差距。雖然這并不能否認改革本身的正當性、合理性、可行性與必要性,但關注檢察官的職業窘境,并著力改善其工作環境,是檢察機關立足現實、著眼未來的重要舉措。
本文所稱的“員額制檢察官”,主要是指在業務部門承擔了主要辦案工作量且未擔任部門負責人及以上職務的員額檢察官。
一、員額制檢察官面臨的職業窘境與原因分析
(一)檢察官人均辦案數量急劇增加
員額制檢察官實行初衷是想將檢察官數量向業務部門傾斜,充實一線辦案力量。但大多數基層院的實施結果卻是出人意料,反而出現了辦案檢察官數量實際減少、人均辦案量急劇增加的現象,主要原因在于:1、員額檢察官職數有限。改革后基層院的員額檢察官數量只占全院職數的39%,除開行政事務極其繁忙的正、副檢察長、專職委員等院領導以外,留給業務部門的員額檢察官職數少之又少。2、部分員額檢察官無法辦案。從已經完成了員額制改革的檢察院來看,首次進入員額的檢察官大體分為四類:院領導、原部門負責人、在綜合部門工作多年的原檢察官、正在一線辦案的年青中堅力量。其中,前面三類人員占據了員額數的一半以上。但這類人員已經脫離一線多年,絕大多數人在心理上(主要因素)、在技能上(次要因素)都無法再調試回辦案主力的角色,無法承擔一個員額檢察官的辦案重任。導致的結果就是這類人員在業務部門只掛名不辦案或少辦案,或掛名在業務部門但實際在綜合部門工作。3、員額檢察官跨崗兼職現象依然存在。與上述情況相反,檢察機關還存在入額檢察官能力上滿足辦案需要卻被調配到綜合部門工作的情況。雖然檢察機關三令五申禁止員額檢察官在非業務部門工作,并進行了一系列的檢查、整改,但此種情況實難杜絕。原因在于近幾年檢察機關綜合部門的人員素能要求也大幅提升,檢察院為追求全院工作的均衡發展,往往不惜違規操作,讓優秀的員額檢察官跨崗到綜合部門工作。4、檢察官助理分擔工作有限。改革前,凡是具有檢察員、助理檢察員身份的檢察官都能獨立辦案、署名。改革后,上述人員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具有檢察官身份,其余的都成為了檢察官助理,這就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員額檢察官除了要審查自己的案件外,還要審查助理所辦案件,實際上要署名并承擔終身責任的案件幾乎是增加了一倍——這還是基于助理具有了獨立辦案的能力。而那些既無辦案資格又無辦案能力的檢察官助理,則只能為檢察官做一些簡單的事務性工作,為檢察官分擔的工作量相當有限;第二,年紀大、資格老的原檢察官沒有進入員額而成為了檢察官助理后,無法順利的完成角色轉換。有極端的例子就是不少員額檢察官寧愿與其他檢察官共用一個年輕的檢察官助理或沒有檢察官助理,都不愿意搭檔一個年紀較大的助理。這樣也造成了檢察官助理的短缺,從而變相增加了檢察官的工作量。
(二)檢察官工作效率難以提升
與此次員額制改革相配套的有檢察機關內部職能部門的調整與合并、統一業務應用系統權限的重新分配,目的都是為了清減程序、提高效率。不可否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成效并不顯著。原因在于:1、案件的辦理流程幾乎未精簡,特殊案件的辦理更為繁瑣。以公訴案件為例,從接收案件、權利告知、提訊,到撰寫審查報告、起訴書、量刑建議書,再到開庭、審查判決、案件歸檔,一樣都不能少。如果說有減省的地方,無非就是相比復雜的案件,一個簡單案件的審查報告更簡、出庭時間更短,但由此節省出來的時間是微不足道的。另外,未成年人案件(含被害人是未成年人的案件)的辦理程序日趨復雜,檢察官用于處理與案件相關的社會性事務的時間與精力成倍增長。2、案件的終身負責制客觀上延長了部分復雜案件的辦理時間。司法責任制無疑是先進、合理的,不僅能增強責任心、提高準確率,還能提升工作效率。但在兩種情況下,司法責任制會減損工作效率。第一種情況是檢察官業務能力不足。司法實踐中,不少檢察官面對復雜、爭議或不認罪案件時,法學功底薄弱、邏輯思維短缺、證據運用不力、應變能力不足、說服能力欠缺等短板逐一暴露,在司法責任制的壓力下,往往導致案件反復退查、延長、匯報、補證,案件久拖不決;第二種情況是錯案追究適用情形不明。錯案追究是一個復雜的話題,比起司法規律本身,更多的決定因素反而是政治指導思想、社會意識形態等。適用情形不明、評判標準模糊、拿捏尺度不一都會導致檢察官心有顧慮、難下決斷。3、其他影響工作效率的因素。提到檢察官的工作效率,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的使用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該系統上線以來,在規范司法程序、查詢統計數據等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但其運行緩慢的問題給檢察官們辦案造成了太大的困擾,影響了工作效率。另外檢察機關內部日益增多的非業務學習、會議、社會綜合治理工作,占據了檢察官很多工作時間。檢察官們戲稱一周五天,至少有兩天半在開會,剩下的兩天半用于開庭、提審,則審查案件與制作文書就只能是下班時間了。
(三)檢察官職業保障未達預期
我國司法改革有一個非常明晰的目標吸引著眾多從業者,那就是法官、檢察官的職業化、專業化、精英化。但從結果來看,有讓人期待落空的感覺。1、去行政化效果不明顯,檢察官身份不如行政職務身份。司改后檢察官人數減少了,但其地位未得明顯改善,如話語權未增強,檢察系統內外的受尊重程度亦未得明顯提升,這樣會造成一些不良后果。首先,檢察官的職業榮譽感受挫,無法激蕩起檢察官投身檢察事業的工作熱情。其次,無助于檢察官獨立、正直的司法秉性的培養。在這里不得不說的是,我國檢察官終難實現司法獨立的根源還是在于檢察官對正直秉性的失守、對行政權力的屈從,而這往往起源于直屬領導的指令。司法責任制改革、司法辦案全程留痕并不會改善這一情況,因為干涉的指令都是口頭的,并不會在辦案過程中留下痕跡,如果檢察官不能夠秉持正直,則干涉司法獨立的現象永難杜絕。檢察院、法院概莫能外。2、職業發展環境較差,無法適配檢察官群體的專業化。不少檢察官反映,司改后除了更忙更累,幾乎沒有什么改變,感覺自己還是一輩子都只能當個“法律搬運工”,頗讓人沮喪。首先,是表現在缺乏與檢察官身份相適應的高端業務培訓。目前檢察機關會有各業務條線的培訓,一般以視頻講座的形式進行,這存在幾個問題:一是檢察官忙于辦案怠于參訓,二是講座內容淺顯針對性不強,三是未親臨培訓現場參與討論獲益不多。其次,我國檢察官(法官)缺乏展現實務界實力、提升職業形象的外部條件。在歐美國家,法官、檢察官地位頗高受人尊敬,除了國家良好的法治環境外,也因為司法官個人本身可能就是一個法學大家、知名教授,在領域內、社會上都頗有話語權。但我國的檢察官、法官不僅被群眾質疑,還往往不受法學界待見。除了其本身的法學素養確有欠缺外,司法機關為司法官們提供的參與高端法學論壇、與知名法學教授切磋、與高校法學院人才交流、赴海外學習考察等展示實務界司法官實力與風采的機會非常有限。低端的人才培養機制導致的結果一是司法官法學水平確實有限,二是眼界、志向、目標都頗低,三是自我認同感差,四是得不到法學界的尊重。最后的結局就是我國檢察官(法官)仍然處于法學“鄙視鏈”的底端。3、薪酬增幅有限,無法體現檢察官群體的精英化。司法改革之前提出的法官、檢察官薪酬漲幅頗讓人神往,但最后也未能如愿。以筆者所在的武漢市基層檢察院為例,未承擔行政職務的入員額檢察官每月薪酬的增長僅為一千多元,與之前所說的增幅為50%相去甚遠。員額檢察官今后將是檢察機關最寶貴的人才,其學位學歷、職前經歷、入職門檻、業務能力等要求都將大幅提升。一個法律專業學生成為一個員額檢察官所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等代價也都將加大,其所獲薪酬也理應大幅增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