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改革是當前司法改革的重點,行刑社會化是刑罰執行的趨勢,如何在行刑社會化理念下實現刑罰執行體制的統一,當前的理論焦點。為此,在分析我國當前刑罰執行體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在行刑社會化理念的指導下,比較借鑒國外刑罰執行體制的措施,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的基礎上通過逐步統一刑罰執行立法,遵循刑罰執行規律,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改革刑罰執行方式,完善刑罰執行監督體制等方面實現體制改革,為充分發揮刑罰功能,提升刑罰效能提供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行刑社會化;刑罰執行體制;刑罰執行立法;刑罰執行方式;刑罰執行監督
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9-0022-03
作者簡介:王靜然,女,碩士,畢業于武漢大學,河南科技學院文法學院,教師,講師,主要從事法制教育及刑事法學理論研究。
面對刑罰適用的局限性,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司法體制,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統一刑罰執行體制。在此政策的指引下,如何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成為當前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是為了提升刑罰執行的效能,實現刑罰預防犯罪的目的,為此,有必要從社會角度思考如何發揮刑罰的功能,而行刑社會化理念恰恰是推動刑罰執行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的有效措施,有利于促進廣大民眾參與對罪犯的矯治,并為罪犯回歸社會提供堅實的社會基礎。因此,有必要在行刑社會化理念下推動刑罰執行體制的完善。
一、行刑社會化理念下統一刑罰執行體制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行刑社會化是在刑罰設置、刑罰適用和刑罰執行中,為克服刑罰執行的封閉性,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對罪犯的矯治,加強刑罰執行機構與社會力量的相互配合,為罪犯回歸社會創造良好的社會基礎,實現罪犯再社會化目標的過程。其理論淵源建立在人道主義思想、教育刑思想、行刑經濟化觀念和刑事補償理論,[1]而這些恰恰是完善刑罰執行體制所必須的思想基礎。
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是貫徹行刑社會化理念的行刑經濟原則。我國現行刑罰執行體制過于注重刑罰執行本身,而忽略了刑罰執行的效果,其突出的體現就是行刑主體的多元化,這勢必導致行刑機構重疊,職能交錯,相互間缺乏配合,不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行刑資源。而行刑社會化理念強調以有限的行刑資源實現最大化的刑罰效益,行刑社會化是刑罰發展的必然趨勢,統一刑罰執行體制,實現刑罰執行的統一管理,既有利于節省行刑資源,又有利于實現行刑機構間的相互配合與約束,恰恰體現了行刑社會化理念中行刑經濟原則。
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是實現刑罰目的和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行刑社會化理念旨在有效地預防犯罪,最大化地發揮刑罰的效能;只有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才能實現刑罰執行管理標準的統一化,避免司法機關的各自為政,促使司法機關相互配合,相互監督,減少因司法機關的人為因素使刑罰執行效能弱化的可能性;只有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才能保障刑罰執行貫徹罪刑均衡原則,才能從制度上實現刑罰的公正性。
二、我國當前刑罰執行體制的現狀與不足
我國現有刑罰包括自由刑、生命刑、財產刑和資格刑,刑罰的執行分散在各司法機關,具體而言,監獄負責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緩期執行,公安機關負責拘役刑、剝奪政治權利刑、驅逐出境刑罰,社區矯正機構負責管制、緩刑、假釋等刑罰制度的執行。可見,當前我國刑罰執行體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執行主體的多元化,然而其后果卻是我國有限司法資源的巨大浪費,主要體現在機構設置重疊,人力配備和設施建設的重復,比如監獄、看守所及社區矯正機構在刑罰執行中都有類似的執行教育措施,但卻由于分屬不同部門,導致難以形成合力,影響執法效能;[2]執行主體多元化也導致各刑罰執行機關職能交叉,由于缺乏統一的體制,規范的引導,導致各執行機關缺乏協作,相互推諉扯皮,而且除了專門的刑罰執行機關,比如監獄之外,多數刑罰執行機關身兼數職,難免造成“一心兩用”,比如公安機關既要應對治安管理和刑事犯罪問題,還要兼顧刑罰執行,在有限的警力、物力和財力面前,刑罰執行逐漸被忽略,法院也有同樣類似的窘況,這使得在抑制犯罪方面最重要的環節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刑罰執行不獨立于審判權和偵查權,就難以避免司法權力的集中,這不僅是司法體制的弊端,而且也是司法腐敗滋生的重要原因。刑罰執行主體多元化也同樣制約著立法的發展,刑罰執行體制多元化的格局導致刑罰執行的分散管理,在實踐中不可避免產生刑罰執行沖突。為實現刑罰執行的公平和公正,解決刑罰執行沖突問題,我國出現了多部門聯合發文的法治怪現象。[3]
當前,我國現行刑罰執行體制仍是以監禁刑的執行為主,非監禁刑的執行或缺乏規范,或缺乏獨立性,呈現被忽視、被弱化的現狀。比如罰金刑的執行,就存在審執不分,執行資源分布不足及執行體制不暢的缺陷,由此導致罰金刑執行效力弱化,在實踐中存在執行難和難執行的現實問題;而作為應對監禁刑的不足,改變監禁刑存在的與社會隔絕,交叉感染等痼疾的一種改革措施,社區矯正制度雖經《刑法修正案九》的立法確立,并在全國逐漸展開執行,但依然存在規范不足,程序不暢,體制不健全,責任不明確和執行乏力的問題,為此,欲解決刑罰預防應對犯罪的不足,就必須重整現行刑罰執行體制,規范刑罰執行,改革刑罰執行方式,以此實現刑罰預防的目的。[4]
與刑罰執行不統一、不獨立相對應的是我國現有刑罰執行監督疲軟。我國現有刑罰執行監督權主要集中在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但針對各刑種、各執行環節的法律監督在監督權限、監督程序和監督內容及監督后果方面缺乏明確的規范引導,致使刑罰執行監督并未實現其法定功能,在司法實踐中呈現出糾正違法力度不足,甚至監督不作為的問題,致使刑罰執行過程中存在違法操作,不僅影響制度的權威,更使刑罰執行效果難以發揮。
綜合而言,要使刑罰預防效果提升,就必須改變現有的刑罰執行現狀,既要統一刑罰執行立法,也要重組刑罰執行機構,改革刑罰執行方式,強化刑罰執行監督,提升刑罰執行權威和效能。endprint
三、國外刑罰執行體制的借鑒
盡管基于我國的國情、傳統法治理念,我國刑罰執行應強調中國特色,但刑罰執行的根本目的是實現預防犯罪的目的,因此,即使是國外的刑罰執行做法也可能對我國刑罰執行體制改革提供可資借鑒的基礎,結合世界各國,尤其是法治發達國家的刑罰執行體制做法,如下方面給予我們莫大的啟示。
第一,統一刑罰執行體制必須統一刑罰執行立法,比如《俄羅斯聯邦刑事執行法典》,詳細地規定了俄羅斯聯邦刑罰執行的程序和具體執行機關及執行權限,減少了部門沖突和資源浪費,有利于提升刑罰執行效能。[5]
第二,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應統一于相對獨立的部門,比如美國、法國、俄羅斯、丹麥、意大利都規定刑罰執行統一由司法部管理,而德國、日本規定刑罰執行統一由檢察機關負責。刑罰執行統一于一相對獨立的部門,有利于權力分配、權責明確,減少因權限不明或權力沖突導致司法不暢,影響刑罰執行效果。
第三,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應區分監禁刑、非監禁刑和替刑措施,在刑罰執行內部分屬不同部門全面負責,比如,法國在統一刑罰執行機構司法部內設監獄行政管理局和犯罪事務及赦免管理局;美國在司法部內部設立監獄管理局、聯邦執行法官署等機構;而俄羅斯在司法部系統內也設立專門的刑事執行機構,“罰金刑由司法警察執行,”監禁、矯正性刑罰,包括死刑則由司法行政機關執行。
第四,統一刑罰執行體制,還需強化刑罰執行監督。比如,大陸法系國家刑罰執行監督不僅包括外部監督,如司法機關的監督、其他行政機關的監督、社會團體的監督等,也包括內部監督,如巡視委員會的監督或監督委員會的監督、部門監督等,普遍表現為監督主體多元化,監督方式多樣化,監督關系層級化,社會力量參與化,這樣的刑罰執行監督更有利于刑罰執行效能的提升。[6]
四、行刑社會化理念下我國統一刑罰執行體制的具體構想
(一)完善我國現有刑罰執行立法,逐步實現刑罰執行立法的統一
鑒于我國現行刑罰執行規定分散于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法、看守所條例等法律法規中,而且有些規定或較為原則,操作性不強,或不明確、不具體、不統一,或剛性不足,直接影響刑罰執行實踐的操作,導致刑罰執行效能難以體現,有必要在對刑罰執行規定具體化、明確化、系統化的基礎上,制定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罰執行法》。但是,盡管理想狀態下應制定統一的刑罰執行立法,立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為此,有必要在現有刑罰執行立法完善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統一。第一步應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中明確司法行政機關作為刑罰執行機關的法律地位,通過立法的不斷完善,逐步將公安機關和人民法院的刑罰執行權統一至司法行政機關,在體制改革的基礎上,通過立法明確監禁刑、非監禁刑和替刑措施的刑罰執行機關,確定各自的刑罰執行權限,由此使司法行政機關(執行)與公安機關(偵查)、檢察機關(起訴)、人民法院(審判)、形成完備的刑事訴訟體制,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共同完成刑事訴訟任務,實現刑罰預防犯罪的目的,發揮刑罰的效能;第二步應在各執行法規中不斷細化和完善刑罰執行方式和執行程序,明確刑罰執行監督主體、權限和具體監督程序,使刑罰監督原則清晰、程序規范、系統具體、針對性強;第三步在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構建的基礎上,統一現有分散的刑罰執行立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罰執行法》,實現對刑罰執行的統一規范和約束。
(二)遵循刑罰執行規律,統一刑罰執行體制
刑罰執行體制改革不僅要考慮國情,考慮成本效益分析,更應考慮刑罰執行規律,不應再出現“小機關大實體”的現象,為此,統一刑罰執行體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循序漸進不斷變革的過程。首先,應逐步將公安機關、法院等部門的刑罰執行權統一至司法行政機關,為此,有必要在司法部內設立刑罰執行總局,以副部級建制,下設監獄管理局負責管理監禁刑、死刑的執行,設社區矯正局負責管制刑、剝奪政治權利刑、驅逐處境、緩刑、暫予監外執行和假釋等非監禁刑的執行,設財產刑執行局負責罰金刑、沒收財產刑的執行。刑罰執行總局具有相對獨立的刑罰執行權,下設管理機構分中央、省級一級、市縣一級及基層鄉鎮派出機構,上下級之間具有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除刑罰執行機關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均不得行使執行刑罰的權力,由此推動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與執行權的良性互動,使彼此相互配合、相互制約,不斷提升刑罰執行的效能。
(三)強化行刑社會化理念,改革刑罰執行方式
傳統的刑罰執行方式注重將罪犯作為刑罰執行對象看待,強制罪犯承受刑罰執行內容,使罪犯在整個改造自身的刑罰執行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地位,機械地進行生產勞動,接受教育學習,若非積極改變自身,重塑自我形象,實現內心的覺醒,即使刑期屆滿也未必能順利回歸社會,甚至有些可能重蹈覆轍,由此很難實現刑罰預防犯罪的目的。為此,改革刑罰執行方式勢在必行。首先要改變的就是刑罰執行理念,應樹立并不斷強化行刑社會化理念,在面向社會、依靠社會、服務社會的模式下,創建與社會發展同步的行刑環境,在對罪犯進行心理矯治的過程中,因人而異地提出改造措施,調動罪犯的改造積極性,主動面對過去,面對自我,面向未來,面向社會,同時還需完善社會環境,借助社會資源,弱化罪犯標簽效應,推動罪犯順利回歸社會。其次,完善刑罰執行方式,探索開放性執行方式。對于監禁刑而言,不管是封閉式的,半封閉式的,或開放式的監禁機構都應在社會化理念的指導下開拓“社會參與”和“參與社會”的新方式,使社會認識到罪犯也是社會的一份子,有權參與到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為罪犯創造社會價值提供渠道,同時也使罪犯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和責任,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彌補過錯,修補傷痕,提升社會對自身的認同感,使自己再次融入社會,為社會接納。對于非監禁刑而言,強化行刑社會化理念,需進一步規范社區矯正制度,首要的就是制定《社區矯正法》,明確矯正主體、權力范圍、責任大小,避免雙主體運行模式削減執法權威,降低執法效能;細化矯正措施及違反規定的制裁措施,強化社區矯正的威懾性;其次,完善社區矯正的保障機制。在行刑社會化理念的指導下,在刑罰輕緩化的趨勢下,社區矯正制度的作用越發凸顯,工作量日漸增大,為此,有必要在人力、財力和物力上保證社區矯正制度的順利實施,實現矯治罪犯的目的。通過統一考試,選拔本專科以上優秀人才,彌補社區矯正人少事多的局限,為留住人才,還需提升社區矯正人員的工資和補貼;社區矯正工作事關一個社會的和諧,是一個需多方參與的工程,但要調動起全社會的力量,就必須有充足的經費保障,有必要由地方統籌考慮,確保社區矯正措施的順利實施。
(四)完善刑罰執行監督體制,提升刑罰執行效能
鑒于我國目前刑罰執行監督形式化、發展滯后的現狀,有必要在完善我國刑罰執行監督體制的基礎上強化執行監督,推動刑罰執行效能的提升。一是完善現有監督機構的設置。規范派駐監督機構與派出監督機關的關系,明確各自職責權限范圍,避免雙重身份、職能交叉,理順派出監督機構的領導體制,實現對等監督,節省監督成本,提高監督效率。二是強化內部監督職能,避免因監督形式化而弱化刑罰執行效能。改變現有的程式化監督,在明確權限的前提下,加強內部監督機構的常規化監督,規范刑罰執行監督中法律監督調查機制,既要從立法上予以完善,使法律監督調查有法可依,也要完善檢察體制,實現檢察系統垂直管理,并進一步協調好公檢法司四大系統的關系,使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刑罰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監督,共同推動刑罰執行的順利實施,實現刑罰預防犯罪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包雯,李玉華等.21世紀刑罰價值取向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2]何平.試論我國刑事執行一體化的立法和體制改革[J].犯罪與改造研究,2000(10).
[3]陳志海.行刑理論的多維探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賈曉文.統一刑罰執行體制研究觀點綜述[J].中國司法,2015(4).
[5]閆佳.國外刑罰執行體制介紹及啟示[J].中國司法,2015(3).
[6]狄小華.域外刑罰執行監督體制比較研究[J].中國司法,20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