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麗貞
摘 要: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795萬,加上歷年未就業畢業生,超過千萬的大學生將帶來嚴峻的就業形勢,激烈的競爭給畢業生帶來的就業壓力更大,對于落后地區的高校畢業生更是異常困難,很多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但與此同時,高速發展的互聯網又給高校畢業生就業擇業帶來更多豐富的信息資源和途徑,本文將通過分析落后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點,傳統就業渠道及“互聯網+”時代就業市場特點,針對性的剖析新媒體的特點和優勢,提出“互聯網+”時代提高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有效途徑即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來提高畢業生自身的就業能力,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服務。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優勢;就業質量
一、落后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一)供求矛盾突出
根據筆者所在院校有關統計,70%的學生偏向于選擇大城市、政府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而對私營企業、民營企業、偏遠鄉鎮缺乏關注,或者想回生源地就業,就業觀念影響了對自我就業定位和就業形勢的正確判斷。而優勢行業對人才的選擇又有意偏向于“985、211”高校畢業生,例如省城某高校主辦的“全省師范類專場招聘會”,很多招聘單位就明確不接收“雙非”院校畢業生簡歷,部分接收簡歷的單位也只是堆在一邊,并不認真考慮,能夠在此招聘會上得到的就業機會寥寥無幾,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受到無形歧視,主客觀上都進一步加劇就業困難。
(二)地方現場招聘會質量不高
落后地區高校所處城市經濟欠發達,只有少數幾家壟斷國企,幾乎沒有著名外企或規模以上私企及民企,帶來的直接負面影響無論是地方還是院校主辦的招聘會參會單位都資質不高,基本以中小企業為主打,與畢業生期望值相差甚遠,導致很多畢業生都不主動參加招聘會。
(三)畢業生自我定位不準確,就業競爭力不足
很多畢業生沒有進行認真的職業生涯規劃、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正確的自我定位,職業目標模糊,競爭意識淡薄,有部分學生存在“等、靠”觀念,希望學校、家人給安排好工作,甚至認為找熟人、托關系是最有效的求職途徑。同時,過分自信或懼怕畏縮是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兩種極端心態,這類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最易迷茫而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往往錯失就業機會。
二、“互聯網+”時代就業市場特點
當前,“互聯網”正全面滲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各行業的發展也呈現出與互聯網息息相關的新趨勢,與之相關的就業市場呈現出以下兩大特點:一是招聘信息更多的通過多媒體渠道發布。各級人事部門和人才中心網站,各企事業單位網站、各大專門招聘網站都是各類招考招聘信息的發布主渠道,與之相關的各類APP也日漸成為招聘信息發布重要渠道。二是各類招考招聘報名大部分都是通過網絡報名,或網絡投遞簡歷,甚至有些企業實現了網絡遠程面試,大大節省了單位招聘和畢業生求職的成本。
三、利用新媒體,拓寬提高就業質量途徑
(一)新媒體的特點與優勢
所謂新媒體,在本文特指在報刊雜志、廣播電視、戶外廣告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利用數字和網絡技術,通過衛星和網絡等多種渠道,以電腦、手機為媒介,為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其存在形式一般為網站、QQ、微信、微博、論壇、電子郵件等。
相對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信息資源豐富、包羅萬象,傳播迅速、即時靈活,信息獲取自主平等,信息傳播方式多樣等優勢,使得學生能夠足不出戶就獲取海量信息,并且通過QQ、微信、微博等多種深受學生歡迎的平臺時按需搜索獲取,甚至可以很直觀的進行在線的咨詢和互動,這也為豐富就業指導的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利用新媒體開展就業指導與服務,提高就業質量
1.加強新媒體教學,提高就業指導課程的有效度
利用新媒體豐富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新媒體獲取信息便捷,在內容上要及時增加時效性較強的高校就業管理和服務的最新政策和制度,地區相關的形勢,學校促進就業創業的措施等。要利用好新媒體,克服傳統就業指導課程的空間、時間限制,將時效性強的內容通過QQ、微信等渠道及時推送到學生手中,讓學生迅速有效掌握當前就業形勢和政策,從而糾正就業認知偏差,樹立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正確就業觀念和塑造核心競爭力。
2.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提高就業指導的精準度
校方、教師可以通過新媒體開展職業測評、就業信息發布、就業咨詢等業務,了解學生的職業素質、真實想法,掌握學生的就業心理和變化,提供更精準的就業指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手機及時獲取就業資訊,與信息發布方進行互動,各取所需的篩選信息為自己所用,對照就業市場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揚長避短的主動將自己推向就業市場,提高就業成功率。
3.以新媒體工具為主導,提高招聘服務的滿意度
充分利用各類新媒體工具,推進就業服務信息化,加大校方就業信息網站建設,與各級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網、人才招聘網站站即時鏈接,最大限度的實現信息共享,克服本地傳統招聘會質量不高的弊端,學生及時有效獲取各地區各行業用人需求、崗位要求,根據自身的條件進行科學擇業,能夠最大可能的找到與自身素質相匹配的崗位,提高就業滿意度。但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相關機構、校方和就業指導教師對就業信息真假鑒別和把關,以及指導學生如何甄別,都是極其重要的,也是提高新媒體就業服務滿意度根本所在。
參考文獻:
[1]馬淑婷.“互聯網+”時代,盡情與高質量就業共舞吧[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6,(23):12-14.
[2]趙小情.淺析新媒體時代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策略[J].學校管理,2015,(11):1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