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東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交際能力,只有獲得交際能力的學習者,才能同時具備該語言的基礎知識和使用能力。然而在我國,學生接受英語學習的時間雖然比較長,可是實際運用能力卻比較弱,尤其在交際活動中,表現出交際的失敗與交際能力的缺乏。原因除了對教學模式不滿之外,還有對自己英語水平及英語口語水平的不自信。許多學生普遍存在不愿意、不好意思開口說英語的現象,他們害怕“失敗”、唯恐“出丑”、丟不起“面子”,甚至于恐慌,這種懼怕的心理阻礙了他們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那么,出現這樣的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 文化背景的影響 。我國的傳統文化提倡謙虛、謹慎,所以大多數中國人都比較含蓄。與西方國家的開朗、外向、張揚、表現自我的個性相比,我國學生顯然內向多、外向少,在英語口語活動中的表現就是會說的不想說、想說的卻不好意思說。
(二)教學模式導致學生不敢說。我們學生所受的教育,大都是封閉式課堂,老師唱主角,學生很少有機會自由發揮。老師與學生交流的少,師生關系不夠融洽,學生在老師面前放不開,生怕出錯,或者怕自己的發音、語調不對,受老師的批評,以至于不敢發言。
(三)經不起挫折心理導致學生不愿說。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是在條件比較優越的環境中長大的,并且學校和家庭常常忽視了意志的磨練,特別是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英語口語訓練中就表現為怕在同學面前出丑、丟面子,怕同學們嘲笑,以致于只想成功不想失敗,再加上沒有奮勇爭先的課堂氛圍,所以口語課經常冷場。
消退懼怕心理、泛化參與喜悅感進而克服學生口語訓練中心理障礙的有益探索
(一)要增強學生對自己所掌握知識的自信心。學生對于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參與口語活動往往沒有把握,因此給學生們這方面的打氣是必要的。一方面要告訴學生,只要有1800個左右的詞匯量,就可以進行交流。大學生的詞匯量遠超過此數目,對于他們來說進行描述性和簡單闡述性的活動是沒有問題的。另一方面,還要告訴學生,充分的準備是增加信心的好方法,使他們認識到要“說得好,,并非難事.
(二)教師在情感上要與學生接近,態度要溫和,要給予積極的暗示,要愛護學生,尤其是差生。在了解學生的同時,也讓學生對教師有了解,縮小師生的距離。這需要教師放下架子,卸下嚴肅的面具,常帶微笑融入學生中。除了關心學生學習外,還可親近學生、設身處地為學生出謀劃策,解決他們大學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愿意把自己的思想暴露出來,為他們今后的口語表達“不設防,,進行鋪墊.
當學生有些許進步時,教師應及時予以充分的肯定,使他們信心漸增。要知道教師的每個評價對于學生都是非同小可的.所以,做教師的要不吝惜表揚,多贊揚學生。當學生收到這種正面信息時,這種向上、積極的暗示會使他們積極性倍增、智力潛能得以最大的發揮,做老師的自然也就不要擔心他們以后對參加活動的熱情了.
(三)教師正面合理的評價對學生的參與具有積極的作用。德國教育家第期多惠曾經說過:“教育的藝術不是傳授的能力,乃是鼓勵、喚醒和鼓舞。”當老師在課程開始時,對先參加活動學生的褒貶,直接影響著全體學生在以后的課堂活動中的參與積極性。當老師持批評、指責的態度,學生們就都害怕、畏縮了,這種負面的泛化會影響接下來的活動效果。當老師的態度是溫和的,言語是鼓勵、肯定的時候,學生經常獲得成功的體驗,有成就感。也就是說,這是在泛化他們參與的喜悅心情,同時也在逐漸消退他們的畏懼心理,就能不斷地增強學生口語表達的自信心和主動性。
有一女生,因入學時間較遲,缺少同學的友愛。因此,上課無精打采,沒有活力,也很不快樂.有一次老師叫她做一個事先預備好的speech。她做了充分的準各,老師對她準確的語音、優美的語調著實好好地夸獎了一番。從此她自信、開朗了起來,同學關系好了,整個人也精神起來了,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其他科的情況也跟著好起來,成績也跟上來了。
可見,正面的鼓勵所產生的泛化效果是超乎尋常的,甚至比長時間的教育和說教更為有用.
(四)教師要善于營造一個愉快、生動、友好、和諧的課堂氣氛。這是消退學生心理障礙、降低焦慮,從而培養學生勇氣的一個重要方面。除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在學生中會引起相應的反應和表現外,學生與學生相互之間的態度也會影響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教師應引導學生建立彼此尊重、相互鼓勵的機制。一方面,在開課之前就要告知全班,每個班級成員都會、也一定會在學習中犯各種錯誤,出錯是正常的,但是不要怕出錯;另一方面,不能嘲笑不論是發音_匕用詞上還是思維表達方面的意見、看法與自己不同的同學。允許各人有不同觀點,可以擺出來,交流看法。
(五)教師對口語的表達不設限制,采用循序漸進原則,不給學生過多、過高的要求。在口語教學中,許多時候會牽涉到學生對社會、對生活的看法。這種時候教師應著力于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訓練,不應在觀點上限制學生的思維,或者給出一個標準答案。相反,應當開闊他們的思路,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闡述;在語言能力的運用方面,在分步教學的初期,不要求他們在各種語法、用詞上的高準確率,只需要達到交流的目的,理解對方的意圖,并且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在這個階段,當學生表達出現一些錯誤時,教師要忽略錯誤,讓他們能把本階段的目的大體上達到就可。這樣就避免學生擔心自己的回答是否合乎社會公共標準,也避免因頻繁的被糾錯而產生壓力與緊張感,這也是消退心理障礙的一個方法。
總之,教師要正視學生由于各種因素導致課堂活動時畏懼心理的泛化現象,要通過課堂活動中的鼓勵機制泛化他們的參與喜悅感和積極性,努力消退他們長期形成的畏懼心理,建立正常的心態參加活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