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祥+楊陽
摘 要: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但交通肇事逃逸是故意行為,要有明確的故意內容,行為人是否明知交通事故的發生而逃離現場是認定交通肇事逃逸的關鍵。對“明知”的考察,不僅應從行為人的供述來判斷,還要從肇事的時間、地點、路況、車況等其他因素綜合審查。
關鍵詞:交通肇事罪;逃逸;故意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9-0127-01
作者簡介:張家祥(1988-),男,漢族,天津人,研究生,任職于天津市武清區人民檢察院,主要研究方向:刑法;楊陽(1987-),女,漢族,天津人,本科,任職于天津市公安局武清分局,主要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
一、基本案情
2015年10月9日13時許,孫某獨自駕駛東風牌重型半掛牽引車沿南東路由南向北行駛,同時聽著車內的收音機。當行至龍虎集團公司與南東路交口處時,孫某感覺車后輪顛了一下,因為南東路屬于外環車道,經常有大型運貨車輛行駛,其以為是軋到了石頭,就沒有停車而繼續向前行駛。在前行的路上,他把剛才顛了一下的感覺向公司老板劉某進行了匯報。當晚19時許孫某回到公司,在食堂與當天一起出車的司機沈某交談中得知當天13時左右在龍虎集團公司與南東路交口處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于是他回想自己在該路口處顛了一下的情況,認為可能與自己有關,就將車開到了交警隊接受民警的處理。
孫某歸案后,前后供述一直穩定,其辯稱肇事車輛證照、保險齊全足以賠付被害人家屬損失,沒有必要逃跑,且自己也不是酒駕;另一方面事發時他以為確實是軋到了石頭才沒有停車。
交警部門將《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勘查筆錄》、現場照片、詢問筆錄、涉案車輛等證據送交鑒定部門鑒定,鑒定意見認定:事故系孫某重型半掛牽引車左側中部與由西向東行駛的萬某駕駛的電動車發生碰撞,致使萬某因創傷性休克而死亡。孫某所駕駛的貨車刮擦痕跡尚新,未作處理。送檢的孫某血液中未檢出酒精成份。
二、分歧意見
2016年1月3日,公安機關以孫某構成交通肇事(逃逸)罪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在本案審查起訴環節,對于孫某的行為已構成交通肇事罪沒有異議,但對于是孫某案發時離開事故現場的行為是否屬于交通肇事逃逸,存在不同的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孫某的行為屬于交通肇事逃逸。根據現場勘查筆錄及搶救醫生的證言證實,被害人吳某系當場死亡,其所騎的電動三輪車被軋后已經報廢,吳某死狀慘烈,公安機關認定兩車發生接觸碰撞時動靜較大,作為有14年駕齡的孫某在感覺后車輪有顛簸感的情況下,應當認識到有交通事故可能發生,但孫某卻繼續行駛,沒有立即下車查看,在不排除有貴重物品受損或人員傷亡的可能的情況下,就應該下車排查。另外,據交警部門反映,孫某在投案前公安機關已經通過技術偵查和走訪相關人員等手段鎖定肇事車輛為孫某所駕駛,孫某很可能是在知悉自己不可能逃避法律追究的前提下被迫來交警隊投案,綜合以上分析,肯定孫某主觀上有逃跑的故意,屬于交通肇事后逃逸但具有自首情節的情形。
第二種意見認為,孫某的行為僅屬于構成交通肇事罪,適用法定刑三年以下的刑罰。交通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升格情形,是在基本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基礎上,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交通事故發生后要求肇事者履行積極救助和立即投案兩個義務,而能夠恰當履行這個兩個義務的前提是行為人明知交通事故已經發生,如果行為人對交通事故的發生不知情而繼續駕車,則行為人缺乏逃逸的故意,無法認定行為人的行為屬于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對“明知”的考察,不僅應從行為人的供述來判斷,還要從肇事的時間、地點、路況、車況等其他因素綜合審查。
三、評析意見
筆者同意上述第二種意見,認為孫某的行為僅構成交通肇事罪而不屬于逃逸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交通肇事逃逸的情形予以規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從該條規定可以看出認定交通肇事逃逸不僅要求客觀上有逃跑的行為,還要求主觀上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實踐中大部分逃離現場犯罪嫌疑人都會以自己對發生交通事故不知情或者事后他們都自動投案來辯解行為人不具備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
針對本案孫某是否構成交通肇事逃逸關鍵在于孫某對其交通肇事是否明知,從主客觀兩方面分析。在認定行為人主觀責任時,要始終堅持由客觀到主觀的順序,要在客觀事實查明的前提下進行判斷①。行為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特定環境下實施的,行為的時間、地點、條件、事前的思想流露、事后的態度等等都可以證明行為人的主觀罪過。
孫某歸案后始終辯解其不知道發生了交通事故。從案發當時的客觀環境考量,其辯解可信。孫某駕駛的是一輛重型半掛牽引車,該車車體本身高大而且車身噪音大,當時孫某又在收聽廣播,案發路段屬于外環車道,路面坑洼不平,不時有拉沙石、渣土的車輛駛過。在車輛行駛當中軋到石頭、渣土等物體而發生顛簸在所難免,如果要求發生顛簸的情形都下車查看則過于苛刻。值得注意的是,本案兩車發生撞擊的部位不是大貨車的前保險杠或者雙側前輪等孫某視線可及的地方而是在車的后輪,在或者自身高大、路況差,車輛外部聲音和內部聲音都較大的情況下,即便兩車碰撞發生聲音,孫某也不一定可以聽到。
四、處理結果
檢察機關以交通肇事(非逃逸)罪對孫某提起公訴。法院判處其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
[ 注 釋 ]
①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