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刑法修正案九》首次以立法形式規定了虛假訴訟罪,有效地打擊了妨害民事訴訟秩序的行為。但是,我國刑法對于以捏造事實提起虛假仲裁的行為,卻沒有相應的刑法規范予以調整,造成此類與判決同權的仲裁活動處于刑法調整的真空狀態。由于我國刑法沒有規定虛假仲裁罪,導致一些當事人通過虛假仲裁的手段達到侵占他人財產、妨礙仲裁秩序時有發生,筆者認為在立法上急需設立虛假仲裁罪。
關鍵詞:虛假仲裁;誠實信用;準司法;既遂形態;罪數形態;構成要件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9-0163-02
作者簡介:林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任職于海南瑞來律師事務所。
一、設立虛假仲裁罪的必要性
(一)訴訟活動及仲裁活動均受誠實信用原則的指導
我國的民事訴訟法調整的是民事訴訟行為,民事活動的誠實信用原則決定了民事訴訟程序必須以誠實信用為原則。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而相應的對于嚴重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捏造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嚴重違法行為,應當受到刑法的調整。為此我國《刑法修正案九》明確規定了虛假訴訟罪,以保護民事訴訟的正常秩序。而對于一些準司法性質的仲裁活動,其程序性規制受仲裁法調整,其同樣是調整與裁判民事活動的準司法行為,其法律原則同樣受誠實信用原則指導,法律上對于捏造事實提起仲裁的行為,同樣必須給予相應的懲罰,情節嚴重的刑法具有調整的必要。
(二)仲裁權為準司法權,仲裁裁決與判決同權,決定了其虛假仲裁的嚴重社會危害性
我國刑法總則規定,犯罪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這是其犯罪的本質特征,也是決定某種犯罪行為是否受刑法規則的內在要求。而虛假仲裁行為是否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關鍵是看其行為侵害的什么樣的社會關系,其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的本質是什么,將會造成何種法律后果等等。根據犯罪的基本理論分析,我們認為首先應當明確兩個基本問題:其一:仲裁權的性質,其二:仲裁裁決的法律后果。
其一:仲裁活動是一種準司法性質的活動,是一種解決糾紛的法定機制,其程序性規定具有國家頒布的《仲裁法》調整,其程序屬于準訴訟程序范圍。而且該程序的運行是程序法作為保障的。對捏造事實虛假仲裁的行為,本質上擾亂了國家解決糾紛的程序秩序,情節嚴重的,應當受到刑法調整。但是,由于我國刑法確立了罪行法定原則,不能類推適用虛假訴訟罪,造成對于此類問題打擊不力。
其二:仲裁裁決與判決同權決定了虛假仲裁與虛假訴訟一樣具有同樣的嚴重社會危害性。確定某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關鍵是看其社會危害的后果。我國《民事訴訟法》《仲裁法》均規定了仲裁裁決文書具有與判決同等效力,當事人可以持生效的仲裁裁決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而且,根據《物權法》的規定,仲裁裁決文書與人民法院的生效法律文書可以直接確定物權歸屬及物權變動的法律后果。可見,仲裁裁決與判決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權的。如果類似的行為造成同樣的社會危害結果,一種行為受刑法調整,另一種行為界定為一般違法,顯然是違反立法平等原則的。
二、虛假仲裁罪的犯罪既遂形態
虛假仲裁罪的犯罪形態中極為關鍵的是犯罪的既遂形態的研究,對于虛假仲裁罪的犯罪形態研究,最基本的前提是確定虛假仲裁罪侵犯了什么樣的犯罪客體,其所保護的法益是什么。筆者認為,虛假仲裁罪侵犯的法益首先侵犯的是仲裁秩序,其次,侵犯了他人合法權益。基于以上的兩點可以分析構建我國虛假仲裁罪的犯罪形態。
首先:就侵犯仲裁秩序而言,虛假仲裁罪侵犯的客體是仲裁秩序,因此,應當屬于行為犯。當事人一實施捏造事實提起仲裁的行為就構成既遂。而對于提起仲裁是否就產生破壞仲裁秩序的法律后果,筆者認為應當嚴格按照仲裁法的程序起點進行界定。仲裁的程序起點是受理仲裁申請。如果當事人捏造了事實,提起虛假的仲裁其在受理前撤回仲裁及受理后撤回仲裁,顯然其法律危害性是不同的。前者由于仲裁程序尚未啟動,仲裁秩序尚未形成,對仲裁機關即當事人而言,均不存在仲裁秩序而言,因此不存在侵犯仲裁秩序的客體問題。如果當事人在仲裁機關受理后,盡管撤回仲裁,但是事實上仲裁程序已經啟動,因此其犯罪行為已經既遂。
其次,任何一種仲裁行為其均是解決當事人之間的法律糾紛的,因此,仲裁所保護的本質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沒有一個當事人提起仲裁不是為了保護其權益的。凡是捏造事實,提起虛假仲裁的當事人,目的均是為了獲取某種利益。顯然,虛假仲裁罪在某種程度而言,又是結果犯。
三、虛假仲裁的罪數形態
實施虛假仲裁行為人有時實施虛假仲裁行為所追求的目的往往是侵占財產、詐騙財物。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往往存在罪數界定問題。在立法上應當對這一行為予以明確。我們認為正由于詐騙罪與虛假仲裁罪的犯罪客體不同,其侵犯的法益,決定了虛假仲裁行為不能完全通過詐騙罪進行保護。而且,虛假仲裁本身是通過欺騙仲裁機關,借助仲裁機關行使裁決權獲得等同判決的裁決文書以達到當事人的某種目的。顯然詐騙罪與虛假仲裁罪之間不屬于牽連犯,而屬于想象競、合犯,應當從一罪而按照重罪定罪量刑。但是,由于我國詐騙罪的罪狀表述中沒有仲裁詐騙的表述,客觀上虛構實施,隱瞞真相獲得真實的裁決文書,是否構成詐騙罪,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其語焉不詳,也不能當然得出詐騙罪定罪量刑的法定刑。因此,在虛假仲裁罪的立法中,必須明確規定,以捏造事實,提起虛假仲裁的,騙取他人財物的應當以詐騙罪定罪處罰。在實踐中,存在一種情形:某公司的經理,利用保管公章的便利條件,虛構事實與證據,提起虛假仲裁,占有公司財物,究竟是認定為虛假仲裁罪、詐騙罪、還是職務侵占罪,在立法上更應當予以明確。
(一)虛假仲裁罪的犯罪主體為特殊主體
從犯罪構成而言,虛假仲裁的犯罪主體應當屬于特殊主體,并非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及行為行為能力的人均可構成本罪。從本罪的懲罰對象分析,是懲罰利用仲裁活動破壞仲裁秩序的當事人,其主要打擊的是仲裁程序的啟動人即提起虛假仲裁的行為人。而對于仲裁被申請人是否構成本罪問題,筆者認為,基于仲裁程序啟動后,被申請人利用程序對抗的機制,提供了虛假證據獲得程序對抗的有利裁決,并不構成虛假仲裁罪。如果其在仲裁活動中沒有提起反訴申請,因此,其不是仲裁程序的啟動人。筆者認為,虛假仲裁罪的犯罪主體是提起仲裁訴訟的當事人。當事人的范圍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非法人組織均可構成本罪。由于單位犯罪必須具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因此,在罪狀表述中,應當在刑事立法中明確單位或其他非法人組織犯本罪時,定罪處罰的雙罰制。
(二)虛假仲裁的犯罪客觀表現
虛假仲裁的客觀表現為捏造事實,提起虛假仲裁。在實踐中往往存在分析,何為捏造事實,當事人的陳述虛假是否應當列入虛假仲裁客觀行為而受刑法規制?提起虛假仲裁后案件進入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后,是以虛假訴訟定罪處罰還是以虛假仲裁進行處罰。筆者著重上以上兩個方面分析,捏造事實、提起虛假仲裁的客觀罪狀的表述問題。
筆者認為,虛假仲裁作為廣義的司法活動,列入刑法的調整范疇是日益發展的商事糾紛解決機制的保護線,在我國的刑事立法不斷完善的今天,拋磚引玉研究虛假仲裁罪的立法,早日把虛假仲裁列入犯罪行為予以懲罰是十分必要的。
[ 參 考 文 獻 ]
[1]王曉偉,吳大華.虛假仲裁之“何時休”與“以何休”[J].凱里學院學報,2013(02).
[2]于陽,周志彬.論枉法仲裁行為刑法規制的正當性[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2(03).
[3]汪勇鋼,陳偉君.在幻象中尋求突破:虛假仲裁現象研究[J].法律適用,201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