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香
摘要:在現代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科學的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時候,倒是要注意發揮好多媒體技術的積極價值,在運用多媒體技術的時候,注意遵守課堂紀律。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夠真正的發揮好多媒體技術的價值,老師在實踐的過程中應該探索相關的規則。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媒體;運用方法;思考建議
在現代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在實踐的教學過程中積極的探索,如何發揮好多媒體技術的真正價值,利用多媒體技術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一、重視文本閱讀,把語言訓練作為重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對文本的解讀,是學生自己的事,是讓學生在實踐中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有所悟的過程,所以真正的語文課一定要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品味放在首位。課件展示畫面無論如何優美,最后還必須落實到課文中的文字中去,影視語言任何時候都無法代替文字語言。借助影視畫面展現給學生的只是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寫了什么”面對“怎么寫”則很難觸及,至于“怎么寫”的問題就需要回歸文本,研究語言,探求作者是運用那些語言材料來表情達意的。
二、科學地解決傳統教學中存在著的學生層次不齊的問題
普通教育與高等教育不同,注重的是基礎性的知識傳授,強調的是教育面——按照我國教育制度規定,凡適齡兒童都必須接受義務教育。但由此出現了一個令每一位小學老師都會遇到的難題:班級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是參差不齊的。在傳統教育中,由于教材的一致性,教師無法在授課過程中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及接受能力,為盡可能地照顧全面,教師只能重復性的講解,費時費力卻收效不佳。但是,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教學資源模式為依托,構建多層次教學平臺。例如,在備課時,可將同一篇課文的內容劃分成生詞辨識、詞意解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幾大塊并同時將教師的教學重點同期錄入。授課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能力,選擇進入不同的學習模塊,并對學習模塊下的練習題進行解答。一個單元授課結束后,教師將學生留在計算機上的習題解答統一匯總、審閱,就會對學生實際掌握情況一目了然,然后將問題歸納、整理后,利用一個或幾個課時,有針對性的講解,這樣一來,既幫助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提煉,又對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進行解疑釋惑,幫助他們克服學習過程中的阻礙,因而使絕大多數同學都以所掌握的知識要點順利過關。
三、開展計算機交互教學,培養自學習慣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只有不斷的適應新環境,充分使用新技術才能適應新時代的學生特點。開展計算機網絡交互教學,就是幫助學生獨立的完成獲取知識的過程。在教學時,學生往往是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進行,更有利于開發學生自身的潛在能力。學生在這個活動時,常常可以對未知的知識完成認知和掌握,對學生自身的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情感有較深的認識。
四、化抽象為具體,突破難點
語文課程包容廣泛的自然與社會知識,有一些文章的內容很難理解,即使語文教師有靈巧、善辯的口才也無法描述抽象的事物,再有就是學生接觸的社會生活較少,閱歷很淺,有些知識無法理解和把握,比如說明文的表達方式以說明為主,重在說明事物的外在特征、內在聯系、相關性質、事物成因、作用功效等,在語言上注重科學性、準確性,缺少生動性,學習說明文往往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不能到實地考察、觀察實物或觀察過程,顯得抽象難懂。那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把抽象的文字說明、聲音的巧妙融合、圖像的輔助理解、視頻的繪聲繪色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化抽象為具體,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和形象性,彌補說明語言的抽象難懂,進而突破難點,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把握和理解。
五、范讀、范寫
范讀,即教師把課文讀懂、讀順、讀通。通過教師的范讀,突出停頓、重音、語調、節奏等,形成敏銳語感,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容,發展想象,提高對課文的理解水平和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是學生評價教師語文教學水平的一個感性依據,即使有的教師音質不佳,普通話也不很標準,但只要用心動情地范讀,同樣能博得學生的喝彩,喚起學生強烈的閱讀熱情,主動掌握朗讀方法和技巧,朗讀水平不斷提高。可在當下一些小學語文課堂上,卻由多媒體課件完全代替了教師范讀,也許會比某些教師讀得好,但是,這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會在潛意識里認為,自己的教師不行,他們是多余的監督人,能師在遠方。事實上,錄音和視頻中的朗誦反映在實際課堂上,效果卻并不大好,大部分學生聽多了則昏昏然,這是由地域特色、普通話水平、語言環境等因素制約的,學生覺得遙不可及時,就會聽之任之,而自己教師的范讀,則是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榜樣,他們不僅能讓學生時時聽到,而且還能讓學生時時看到。解決這一矛盾的途徑,還是在提高教師自身的朗讀水平上,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
范寫也一樣,在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指導學生寫字時,教師總是說:“我們來看大屏幕。”于是乎,教師不出一聲,不寫一字,學生跟著大屏幕就“自學”了所有生字的讀音和寫法,甚至連組詞也一并解決了。可是看著那早已設定好的規范、美觀又帶點死板、冷漠的機打文字,一種遙不可及的距離感充斥于課堂,那種放映加解說的感覺總是遠離學生的寫字實際。我們知道,學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引導小學生寫字,下筆的輕重緩急、筆畫的連接、筆鋒的運用、執筆的姿勢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的現場范寫作模范,而教師的板書示范就顯得更真實、更直觀、更生動,也會讓學生心里感覺更親切、更自然、更有個性,因而更愿意模仿,更期望成功。
總結: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必須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必須在保證課堂紀律的基礎上,科學地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才能夠真正的發揮好多媒體技術的積極作用,避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過程中可能帶來的一些消極的影響,為小學生語文學習提供真正有效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陳小鶯.精心選材,慧眼觀察,妙筆抒趣——人教實驗版第七冊第二單元“觀察事物”作文指[J].新作文(小學作文創新教學),2009(11)
[2] 李彩香.習作評講:正面強化,避重就輕[J].新作文(小學作文創新教學),2009(Z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