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曦虹
摘要: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對學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學生通過清楚、響亮的聲音來讀出所看到的內容,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成為有聲語言的具體表達,其是對語言材料的再次加工,且朗讀可以賦予原本平淡無奇的文字以情感,讓語言的感染力得到完全的表達。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實效性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不二法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極為普遍,但是就目前的朗讀教學而言尚存在著一些不足,故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朗讀教學予以足夠的重視,在具體的教學中施以適當的教學策略,以此來讓朗讀教學的實效性得以體現。下面我們就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進行較為深入的探索,以便找到最優的朗讀教學策略,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在朗讀教學中獲得提高。
一、保證學生的朗讀時間
就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多是對學生進行“講問式教學”,或者開放課題中的“問講式教學”,并沒有給學生多少時間來進行朗讀。仔細算起來,一節課幾十分鐘,學生的朗讀時間多在十分鐘以內,有些時候由于教學進度等因素的影響,教師甚至不會給學生朗讀的時間,這毫無保障的朗讀練習必定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不利的影響,可謂是“春風吹過了無痕”。如在日常的預習中,教師就需要布置一定的朗讀任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朗讀來對通篇課文進行熟悉,將課文中的字詞句抓準,但是教師給學生預留的時間是極為有限的,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根本無法在教師給出的時間內完成朗讀,教師就拍手示意停止朗讀,馬上切入到課文講解的環節,這樣的朗讀就顯得有些浮于表面了,其實效性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
因此,為了讓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作用得以完全發揮,教師必須要將朗讀教學重視起來,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等來對每節課的朗讀時間進行安排,同時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監督機制,以便讓朗讀教學得以順利實施。也就是說,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預留出足夠的朗讀教學時間,讓學生使用普通話來正確的朗讀課文,盡可能的做到“聲音響亮、吐字清楚、咬準字音、保持句子的連貫性”。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一定要稍微多預留幾分鐘給學生,讓全班學生都完成朗讀,切勿只是做一個朗讀的樣子出來,草草的就收場了。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表達性的朗讀,從而讀出味道、讀出情趣、讀出文章深層次的含義。
二、保證學生的朗讀目的
當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時間得到了保證過后,要想讓學生朗讀的實效性得以保證,那么就需要在學生進行朗讀前就明確相關的朗讀目的,讓學生在目的的指引下去對文章進行深入細致的朗讀。若教師不在學生朗讀前就確定好相應的目的,那么學生在朗讀中表面看來是“你才讀完,我又跟上”的熱鬧景象,但是這樣的朗讀就真的只是“朗讀”,既沒有讀前的具體要求,也沒有讀中的針對性指導,更沒有讀后的及時評價和反饋,學生只是因為教師安排的朗讀任務而去進行朗讀,學生在此種朗讀中“口到心未到”。這樣的朗讀對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提升是毫無作用的,而且容易讓學生對朗讀失去興趣,使學生養成漫無目的的不良習慣。
三、保證學生的朗讀訓練面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朗讀,不管是為了檢查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培養起豐富的情感表達,教師多數情況都是盯著幾個“尖子生”,大部分學生都是做了這幾個“尖子生”的陪襯,這樣朗讀教學的質量是得不到提高的,反而會讓大多數學生失去對朗讀的興趣。
因此,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訓練,必須要想辦法調動起全體學生的投入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朗讀所帶來的快樂。特別是對于低學段的學生,其由于年齡尚小的緣故,心智還處于不太穩定的階段,能夠有效注意的時間較短,教師若對其進行單一的朗讀訓練,那么不久就會讓學生失去對朗讀的興趣,故教師需要創設一定的朗讀情境,讓學生在適宜朗讀的情境中進行朗讀,以便讓學生能夠樂于朗讀、享受朗讀。如在學生進行朗讀的時候,教師為學生播放一些和朗讀內容相匹配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音樂的引導下進行閱讀,也可以讓學生的朗讀以比賽的形式來予以進行,還可以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等等。
另外,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還需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故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要體現出一定的層次性,即“對學生采用復雜程度不同的語段材料,對學生施以程度不同的朗讀輔導,對學生采取標準不同的綜合評價”,借此來為學生多營造一些成功的機會,讓學生能夠盡可能的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特別是要多給一些機會讓學習能力水平較差的學生來展示自我,以此來讓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實效性得以有效增強。
四、保證學生朗讀與理解的共存
在小學語文的朗讀教學中,朗讀和理解是緊密相連的,但部分教師卻將二者割裂了開來,只是單純的對“朗讀”予以了重視,讓學生在文章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后再朗讀一遍,只是讓學生進行了朗讀,并沒有讓學生在朗讀中進行理解,這樣學生的朗讀是無法融入真實感情的。如,我在教學到和春天景色有關的課文時,若直接讓學生有感情的去朗讀文章,那么學生多半不會讀出文章中真實的感情,學生也領會不到春天的精神到底美在哪兒。誠然,“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古訓是由一定道理的,但是若沒有教師適當的引導,這個“書讀百遍”的過程將是漫長的。所以,朗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既要通過朗讀來促使學生對文章進行理解,又要讓理解來引導學生的朗讀,使二者之間呈現出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這樣朗讀的實效性才會充分地體現出來。
五、保證學生朗讀多樣形式的合理運用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形式極為多樣,但是不同的形式有著不同的功能和適用范圍。如,當教師需要激起學生的閱讀情趣的時候,多采用示范朗讀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指導;當教師需要借助朗讀來輔助學生理解的時候,宜采用引導朗讀的欣賞對學生進行輔導;當遇到較多對話和深層次情趣課文的時候,需采用分角色扮演朗讀對學生進行引導;當需要渲染相應氣氛的時候,要采用齊聲朗讀來激起學生心中的熱情。
總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是一個極為精細的教學過程,教師需要對教學的各環節進行合理的把握,為學生精心的設計出進行朗讀訓練的具體過程,科學的指導好每一個環節中學生對于朗讀的具體把握,以便使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實效性得到充分地體現,這樣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才會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獲得有效的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