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汝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每一個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
怎樣才能敲響孩子心靈的琴弦呢?高中語文教材每一學年都安排了聽說訓練,以培養鍛煉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讓他們心靈的琴弦響起來。 高一下期的聽說訓練是課堂討論,該訓練明確要求:在課堂上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集體發表意見,可以集思廣益,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結合這個知識要點,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原則,可有意識的把課堂討論與語文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使課堂討論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全面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提高學生敢于創新,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進一步培養鍛煉學生駕馭語言,以及概括分析問題的能力的作用。
經過長期教學實踐的老師們都知道,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語文課應該成為他們發表個人見解的舞臺。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聽說,才能有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靈感,才有利于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語文教育心理學》指出:聽說對心理有兩大作用:①促進智力發展;②促進情感發展。同時以生活實例證明:
1、 一個生活在人類言語環境中的正常兒童,從聽話和說話的發展情況來看,七八個月便會聽人說少數簡單的詞,一歲半左右便能說一些簡單的話,5歲左右便能掌握兩三千個常用詞匯并能自由與大人會話了。從思維和智力的發展情況來看,七八個月大便能聽懂“媽媽”“車車”等詞匯的意義,并能與實際事物聯系起來;一兩歲便能認識許多事物,建立許多概念;五六歲便會作出判斷和簡單的推理。其智力與聽說能力基本同步。
2、生活在狼群中的兒童,其智力則更為低下。1920年印度人辛格一次在狼窩里發現兩個小女孩,小的約兩歲,很快就死了,大的約八歲,取名卡瑪拉。卡瑪拉回到人類時,完全保持著狼的生活習性。經過辛格的悉心照料,兩年后學會了站立,四年學會了6個單詞,六年學會了直立行走,七年學會了45個單詞,同時學會了用手吃飯,用杯子喝水,到十七歲臨死時,只有四歲正常兒童的智力。
通過實例,我們清楚地知道“聽說”對人的智力影響有多大。因此,恰當的把課堂討論引入語文教學中,對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提高綜合能力將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內容集中,題目得當
按大綱要求,在適合學生討論的范圍內,有針對性的集中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切忌無準備的隨意提問,否則,提出的問題不僅缺乏科學性,同時課堂討論的質量也難以保證,更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既可緊扣教材,以課后的[思考和練習]第一題作為課堂討論題,也可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總結歸納出有新意的討論題。當然,討論題要適合學生的知識面,不能太容易,學生不動腦筋即可為;也不要太難,學生絞盡腦汁也不可為,導致課堂教學無法正常按計劃開展。只有在這一點上多下功夫,才能保證課堂討論有序有效地進行,課堂氣氛既熱烈,活躍,又能較好的培養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規定時間,因時制宜
語文教學中的課堂討論,一定要有明確的時間規定,布置討論題時,要明確討論時間,學生精力才能較快的集中到題目上,也才能為后來的發言留下較為寬松的余地。因此,在整個討論過程中,也不能隨意的按老師個人或某些學生的喜好隨心所欲,而應根據討論題目的難易程度,題目與知識點的聯系的范圍大小,學生理解能力的深淺,時間該長則長,能短則短,我個人認為一般不超過十五分鐘。如果時間過長,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不易維持。
三、討論范圍,不宜過大
這里的范圍既指討論題目涉及的范圍,也指參與討論的人員范圍。題目范圍小,就要求參與討論的學生遣詞造句必須生動,準確、形象,要抓住重點發言,而不是海說一通。安排課堂討論時,參與的學生編為小組,小組成員不宜過多,三五人即可。這樣才能保證每位學生都能有發言的機會,然后集中討論意見,推選代表在全班發言。由此,才能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并進一步培養,鍛煉他們的適應能力。
四、解放思想,勇于創新
在課堂討論中,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要說自己的話,不要受參考書等舊有模式的影響,不要囿于與時代脫節,阻礙學生發散思維的條條框框,要擺脫過時的,落后的,不符合客觀實際的觀念的束縛,使認識符合客觀規律,客觀實際。在分析層次,思路的同時,要勇于創新,大膽質疑。如高中語文五冊的《警察與選美詩》課后的一個討論題:“蘇比是好人還是壞人?”就非常有意思。在討論時,就可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課文內容各抒己見,大膽闡發,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能發人所未發,見人所未見,均可給予充分肯定。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可培養鍛煉學生的新觀念。
五、引導得法,總結及時
對于課堂討論,無論安排的時間是長是短,參與的學生是多是少,教師要熱情主動,引導得法,語言要幽默,風趣,正而不僵,俗而不斜,還要認真聆聽,迅速把握結果,并及時加以總結,讓學生在討論前能對題目有充分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討論中能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討論后能對自己的,同學的發言有明確的認識,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之,課堂討論只要內容安排得當,操作環環相扣,注意激發學生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使學生投入到緊張有序的語文學習活動中,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個性,求新,求異的創造思維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