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喜
四月是春花爛漫的好時節。
我卻寒意驟升。
我清楚地記得那是 2013年3月31日,星期日,南京。
在一節公開課上,老師在教讀“桃子”這個詞語的時候,錯把“梅子”這個生詞的卡片舉了起來,讀成“桃子”。這本是一個小小的失誤,換過來就行了。可是參加上課的30名學生卻無一人站起來告訴老師的拿錯了詞語卡片。這30名孩子不可能看不到老師的這個錯誤!可為什么不站起來指出老師錯誤?是不想?是不敢?錯誤就這樣持續了將近兩分鐘。在這兩分鐘里有好幾名同學被指名認讀這張卡片的時候,都看著“梅子”讀“桃子”。在這兩分鐘里孩子的內心會怎么想?我不知道!我無法想象,更不敢去想。
我們的孩子怎么了?我們的課堂怎么了?
實行素質教育已是達成的共識,是所有教師追求的理念。高效的課堂成為了我們的目標。可孩子們連真話都不敢說,哪兒還有高效的課堂?哪兒還有素質教育?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陶行知:“教育是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孩子們、教師們,‘這桃子哪兒去了?”我不禁想問。
我們的課堂應該是知識生長的地方,是個性生長的地方,更是思想生長的地方!在國家級優質課大賽中看到這樣的課堂,我很痛心!
孩子們是聰明的。他們知道我們教師想要的是什么,他們知道怎樣配合我們教師,他們更知道在這樣的課堂上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
所以有些地方賽課的課堂會出現表演課的情況。這些課堂教師花樣多,表演多,課堂氣氛活躍,熱鬧非凡。教師的教行云流水,學生的學輕松自然,聽者的聽賞心悅目。課堂中所有的問題學生均能巧妙而適宜地解決,學生說的話也總能符合老師的心意,師生配合天衣無縫,相得益彰。一節課中教師所有的預設,都能看到學生完美的生成,觀摩者一致評價上得真好!這樣的課真得好嗎?教著自清,觀者自明,只是誰也不說明而已。這樣的表演課華而不實,刻意追求漂亮完美而失去了常態,失去了真實,失去了價值。可它還就這么存在著,也許還會長久地存在著。盧文祥曾說:公開課要回歸常態課,回歸到真實、自然的日常教學上去,讓學生和觀摩者都能學到可看、可學、可用的東西,這才能真正體現公開課的教學價值。
孩子們是無奈的。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卻總是要配合著我們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我們一邊批判傳統課堂的落后,一邊走在傳統教學的路上。我們一直在強調以學定教,卻總是執行以教定學的實質。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課堂,反思我們的教育觀念。只有我們的認識和觀念徹底改變了,課堂上的教學行為才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我們批判傳統的課堂,說它被教師把持了教學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這是真理。
孩子們是無辜的。今天,我們要竭力打造高效課堂,可有的教師卻打著要實施素質教育的幌子,變著方式占有著課堂,我們的課堂依然是教師主導的舞臺,依然是對學生進行機械訓練的場所,依然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我們也不能把學生單純的看作是被動的受體,因為學生是有著獨特個性、充滿活力的生命體,他們有著自己的真情實感,有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我們教師所要做的就是激發他們內在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去認識周圍的世界。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曾說過: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如何的學;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的不教。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由被動地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這就要求老師從根本上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教師應由教學的主宰,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起引導、組織的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主動學習意識,改變過去的滿堂灌。而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則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合理科學地設置教學活動,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求知欲,讓其主動融入學習活動,并從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知識。這樣才能達到高效課堂教學的效果。
課堂既是知識傳授的地方,也是知識生成的場所;既是文化傳承的環境,也是人的精神、道德和人格養成的場所。想要有高效的課堂教學,并以此帶來教學質量的高效,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讓課堂“活”起來,這樣學生、老師才都能活起來。所以我們教師要有靈活的教學方法,活躍的教學狀態。讓學生敢說敢做,才能讓學生的思維總處于活躍狀態,積極地探索知識并試圖將剛剛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就是一節高效的課,成功的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變“學會”為“會學”,就會使原來死氣沉沉的傳統課堂煥發了勃勃生機。
因為有差異,才會有千姿百態,才會有奇思妙想。我們不能無情的把孩子們套入整齊劃一、千篇一律的籠子里。倘若在這課堂上有人能及時地指出老師無心的錯誤,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就不會承受著本不該有的精神壓抑。
老師,請把“桃子”拿回來吧!我們需要“桃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