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龍
摘要:戰爭給人類帶來災難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清醒的認識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推動作用,正是因為有了戰爭才有了文明的傳播,才有了文明的多樣性,才有了今天世界的高度發達,因此全世界要尊重各國的文明,共同構建和諧、和平世界,實現共贏、共存、共享、共生。
關鍵詞:文明 戰爭 傳承
正文:
“一切文明都植根于其戰爭締造”約翰基根在他的巨著《戰爭史》中用醒目的大字作為題記,然而在我看來則是“一切戰爭都植根于其文明締造”,戰爭植根于華夏數千年的大一統中,戰爭植根于歐洲支離破碎的民族主義中,戰爭植根于亂象叢生的中東圖景中。戰爭在毀滅的同時也在創造傳播著新的文明,它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中國文明與戰爭
公元前第一個千年周武王通過牧野之戰,推翻了殷商王朝的黑暗統治,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奴隸制統一國家;公元前2世紀,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創立了中央集權的多民族統一國家;繼秦的統一后,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又先后展開了兩次統一戰爭,建立了西漢和東漢統一國家。秦漢三次統一戰爭的勝利,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開拓了北達巴爾喀什湖,南至北向戶,西逾蔥嶺,東臨大海的前所未有的廣闊領土,為歷代中華統一國家的建立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秦漢以來,我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數次大的統一戰爭,東晉、隋、唐、元、明、清等統一國家的建立,都是在進行了或長或短的戰爭后建立起來的。可以說,“大一統”的國家理念是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基因”,是人們普遍的價值追求與政治理想,中國戰爭史的主流始終是謀求統一的戰爭,而統一戰爭則是實現“大一統”國家理念的有效手段和必經路徑。由此可以看出戰爭源于文明的實現,而戰爭另一方面又反用于推動文明本身。
二、歐洲“民族主義”與戰爭
西方文明中民族主義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多少個戰爭機器耗費畢生精力也未實現歐洲的政治一體化。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這三個被拉丁人視為“野蠻民族”的雅利安人,竟也在教派的凝聚下愿為羅馬開疆封土,可由于缺乏主體民族,眾多種族各自不相待見,即使被征服后也難臣服太久。地緣、民族、語言、文化、政治的諸多差異在拉丁人和雅利安人之間立下了難以逾越的鴻溝。加上中世紀以來俗教間的權力之爭,世俗貴族們為了反對教廷的權威,不斷鼓吹古希臘古羅馬的政治制度,給老百姓們灌輸民族意識,最終形成了一堆民族國家。想起歐洲波瀾壯闊的主權國家運動就不得不提到深深扎根于歐洲人心中的民族主義,近代歐洲的一系列戰爭無一不是圍繞著民族獨立而展開的,從十九世紀意大利獨立戰爭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南斯拉夫解體足以看見符合文明的的戰爭必將勝利,而那些試圖無視文明幻想著用戰爭來重構文明的戰爭狂徒們,則不是被萬人唾棄就是在被萬人唾棄的路上。
三、中東兩大文明與戰爭
伴隨著中東成長的有兩大文明,一為“泛阿拉伯主義”,一為“中東民族主義”,這兩大文明縱橫交錯,看似兩種矛盾的文明卻毫無違和感的并行不悖,千百年來戰爭也都是為這兩種文明而開始。眾所周知,伊斯蘭世界有兩大黃金歲月,這兩大黃金歲月的戰爭都是在圍繞“泛阿拉伯”文明而開展。第一次是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將綠旗插入中東的心臟,到阿巴斯王朝完成將地中海變成內海的大業;第二次是奧斯曼平定亞非拉直至被一戰打垮。所以,歷史的波浪曲線似乎一直在預示著,伊斯蘭世界不會一直忍受類似于歐洲支離破的黑暗,而最具誘惑的口號無非是回到那兩大黃金歲月,尤其是回到那恢弘的阿巴斯王朝。十九世紀末伴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奧斯曼的衰落,原本貧窮的中東民族更是江河日下,這時阿拉伯思想家啟蒙運動家出現了,號召建立一個空前團結的反阿拉伯國家,可是他們的構想隨著一戰中勞倫斯的縱橫捭闔破滅了,最有希望繼承“泛阿拉伯”主義的奧斯曼隨著漢斯們一起完蛋了,英法等國為了自身利益極力鼓吹解放運動,猶太復國主義者們也在巴勒斯坦站穩了腳跟,這下民族意識是徹底覺醒了,數個阿拉伯國王紛紛宣布獨立。“泛阿拉伯主義”看似已消失卻還在暗地里積聚力量。1956年納賽爾領導下的埃及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將英、法殖民勢力趕出了埃及,維護了民族獨立,納賽爾本人就此成為埃及和阿拉伯人民的民族英雄。他指出阿拉伯民族主義應為阿拉伯人之間團結和友愛的紐帶,而并非是使阿拉伯人成為一盤散沙的原因。泛阿拉伯主義的最高階段就是實伊斯蘭世界的再統一,再次締造一個充滿榮光的黃金歲月。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一切戰爭都植根于其文明締造”的可靠性。隨著文明的不斷傳承與發展,戰爭也突破傳統界限,從流血的戰爭到不流血的戰爭,金融戰、反恐戰、經濟戰、貿易戰、貨幣戰、環境戰、資源戰、信息戰、外交戰、輿論戰、心理戰等等新詞層出不窮,但他們都未脫離其文明締造的本質。在中國拓展國際影響力的整體籌劃中,中國的“王道”比美國的“霸道”高明的太多。“美國的航母艦隊開到哪哪就要爆發局部戰爭”的行徑與現在全球化發展局勢格格不入,它所謂的自由主義民主也由實際戰爭與價值占推行到世界各個地方,這不正也符合“戰爭植根與其文明締造”的論點么?可是它忽視了文明的傳承,只求發展,導致普世價值的全盤皆輸。而中國在發展中,則重視文明的一脈相承,尊重其他國家的文明,從不主動挑起傳統意義上的戰爭,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和鄰、利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即大家合力構建和諧世界并從而在其中共競、共生、共贏、共享,潛移默化的將“王道”推行到世界各處,愿中國在無硝煙的戰爭中越走越遠,將文明源遠流長的傳承直至永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