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燕
摘 要:文章通過查閱歷史資料、訪問專家學者,從晉商水利的內涵入手,以歷史資料為依據,從住地、商地、水紳、互承等方面加以探討,進而得出:水利是基礎,晉商為發展,兩者關系密切,互為促進。挖掘文化潛力,吸收文化精髓,發揚晉商進取精神,繼承為民辦水宗旨,促進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為文化強省奉獻力量。
關鍵詞:晉商經濟 水利發展 區域經濟文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10-180-02
一、晉商與水利的內涵
(一)晉商
晉商是指山西省明清時期商品、商人、資本在社會發展中的活動,以經營鹽業、票號、鏢局等商業為主,尤其以票號最為出名。
晉商對當時的社會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它促進了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擴大了國內外貿易市場;加快了城鎮的興起和繁榮,促進了人們的遷徒和流動;引起了社會風尚的變化,推動了近代工業的產生。
晉商的成功之道,源于“三種精神”(進取、敬業、群體)、“兩種經營意識”(經營謀略、經營作風)、“五條組織管理”(經理負責制、學徒制、人身頂股制、訂立號規、賬簿制度)、“五件心智素養”(儒賈相通觀、義利互通觀、謀略競爭觀、修身正己觀、科技應用觀)。
(二)水利
明清時期,水利是用河水澆地、攔河水供人畜用水、減少旱澇災害的總稱,也就是興利除害。現在,水利指充分利用地表、地下水資源,為人類、社會、經濟服務的一切水事活動。它包括人、水、物。具體地講,就是攔埝、擋水、挖渠引水、做埝護村、防水出岸、澆地種糧。
有史以來,水利必不可少。它為當地民眾解決了糧食和飲水,為當地群眾提供了生存物質條件;為晉商培養了富豪人才,為“小北京”平遙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水利的成功之道,源于“一種精神”(萬眾一心)、“兩種模式”(官辦、民辦)、“三個創新”(河內做埝、獨資做渠、獨自修閘)、“四種水利分法”(以村分水、上游下游分水、以縣分水、以片分水)、“五樣自愿”自愿出資(做埝)、自愿出工(群眾)、自愿交糧(澆地者)、自愿擔當(護埝)、自愿服務(全體)。
二、有關歷史和訪問資料
(一)晉商方面
明清時代是中國社會非常重要的轉型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多商幫,諸如晉商、徽商、齊魯商、江右商、洞庭商、寧波商、龍游商、閩商、粵商、陜商等,現代學術界統稱之為“十大商幫”,晉商被譽為“十大商幫”之首。
鏢局是伴隨晉商銀元、物資交流的一種產物。它的目的是保證資、物從甲地到乙地如數完整到達,打擊盜匪搶劫。南良王正清創立的同興公鏢局,承攬晉商保護任務,號稱“日升昌匯通天下、同興公鏢局名揚全國”。
票號是山西商人的創造性發明,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的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也極大地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平遙西達蒲村李家日升昌票號“匯通天下”是中國第一家。
(二)水利方面
1.汾河流域。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第一大河,發源于寧武縣管涔山,分為三段,太原上蘭村至介休義棠為中段,三壩灌區和平遙正位于此。
汾河流域位于山西中部,流域面積39471平方公里,流域包括忻州、太原、晉中、呂梁、臨汾、運城等6大城市41個縣,穿越太原、臨汾兩大盆地,是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流域內,人類最早生存耕耘于此。遠在10萬年前的“丁村人”至炎黃時代后的堯舜禹建都于此。隋末李淵父子起兵太原,奪取天下建立大唐,可稱為中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
2.明清時期用水管理。
(1)明代用水管理。明代以前汾河灌區的灌溉記載,大多只記工程不記管理,用水辦法無從知道,明代中葉汾河灌區內跨縣渠道出現后,才開始有用水管理的記載。
三壩灌區在明代已有汾陽、平遙、介休、孝義四縣渠和平遙、介休二縣渠,打破了原來一縣范圍內的渠甲輪期用水制度,迫使官府出面定立各縣的分水和用水制度。
萬歷二十七年(1599),有了汾河灌區第一個在一渠兩縣的渠道上分水和用水的管理辦法。
萬歷二十九年(1601),當時的分水程已不再是僅對一條渠道的水程分配,而是對汾河一道或數道攔河引水壩的水程分配。汾河三壩地區的用水管理已逐步由一渠一縣或數渠一縣的輪期用水管理發展為一渠數縣或數渠聯縣管理;由原來單純的渠道用水管理開始發展為對渠道和河道的用水管理;管理領導由原來的渠甲負責發展為聯縣官府插手。
(2)清代用水管理。清代汾河灌區的用水管理分為兩種形式,一種為太原地區的渠甲管理制,一種為三壩地區的“八大冬堰”堰長或堰董管理制。兩種管理的共同之處是無論渠甲還是堰長、堰董,都由地方上有勢力的紳士、鄉紳擔任,水權掌握在他們手中,由他們管理,實際為紳士自辦形式。
清代的用水規程是在實踐中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光緒十七年(1891)道署會同有關各縣規定了“凡筑堰者,必須呈請官廳批準方可興筑。按該年筑堰數目,分配一百三十五日之用水日程。”
光緒三十年(1904),汾河八大冬堰齊筑。為以后永絕爭端,道署根據此次分水程情況,比照攤扣,明確規定了八大冬堰的用水日程。自此,汾河八大堰的水程固定下來,每年按筑堰條數自上而下排列各堰順序,屬第幾堰即按第幾堰的水程用水。這一辦法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前夕。
三、幾點初步認識
汾河,從北向南貫穿山西,幾千年沖擊出一片不小的谷地,養育著這片土地上眾多的黃土人。
著名學者余秋雨曾說:“在山西最紅火的年代,財富的中心,不在省城太原,而在平遙、祁縣、太谷,其中又尤以平遙為最。”平遙有榮為“小北京”之譽,“日升昌”票號當時被稱為朝廷的財政部和出納。endprint
那么,水利與晉商到底有什么聯系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
(一)從住地上談
三壩灌區灌溉平遙、介休、汾陽、文水50多萬畝農田,涉及100多個村莊,自古人杰地靈。平遙古城、雙林寺、李家堡,介休的張蘭、北辛武都在區域之內。
據史實記載,李實從陜西關中搬到平遙西達蒲村居住,日升昌東家李大全、李箴視均住在西達蒲,并在西達蒲開設“西裕成”顏料鋪,后搬到平遙西大街,之后改為“日升昌”票號,匯通天下,乃全國第一家。其中幾個掌柜的都是三壩灌區人。
(二)從商地上講
人類生存的首要條件是土地,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據記載,平遙達蒲村李家,明清時期在灌區內占地不少。介休北辛武村冀家,除購買其它土地外,本村有土地30多頃,占全村的1/3。平遙香樂村任家,明代被賜地2000多畝。還有不少大戶人家在灌區內既占有土地,也開有商鋪。
(三)從水紳上說
水是人類居住和生活最基本的物質,沒有水便沒有生命的延續,人類傍水而居,汾河便是山西的母親河。紳是封建社會的地主和達官人士,是有錢、有勢力之人。明清時期的用水管理中,任康泰、候福昌、香樂村任家和西王智村候家以及王郭村梁家,都曾在汾河內攔筑土壩蓄水,打埝做埝,修筑防洪工程,為汾河水的管理利用以及汾河灌區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四)晉商推動著水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1.感情維系。晉商的代代成長依托汾河水,從小對汾河水及鄉土有著深深的依戀,再加上考慮家族居住平安,遂愿出資或出謀劃策直接管理或間接參與水利建設。
2.利益驅動。封建時代的大部分晉商本身就是地主,田地的收成與水密不可分。晉商從自身利益出發,爭取水的利用,情理之中。
另外,對水利建設的出資或是管理也是一種經濟投資,豐厚的利潤回報對于精明的晉商來說當仁不讓。
3.權力象征。眾所周知,水對人類至關重要。水權的爭取關乎一切。晉商在經濟上的成功決定于其在水權上的欲望之爭。但其在水權上的掌握帶來了很大的積極作用,推動了水利事業在建設和管理上的雙重發展。
(五)水利是晉商經濟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1.水利為晉商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資本累積。水利的不斷發展推動著土地糧食的增產增收,晉商從土地中得到的收益用于各種商業形式的初始資本或擴展經濟,推動著晉商經濟的繼續蓬勃。
2.水利的發展為晉商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穩定是發展的前提。水利平穩發展,農民土地穩產,民心安穩,為晉商經濟的不斷繁榮提供了絕好的發展空間。
3.對水利的重視為晉商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晉商對水利的投資與管理,雖說為紳士自辦形式,但關乎國計民生,政府必有一定的參與或干涉,這就為晉商與官員的聯系提供了一定的利益關聯平臺,也為晉商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庇護或保障。
綜上所述,水利是晉商經濟發展的基礎,晉商是推動水利事業發展的支柱,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共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正明.晉商興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
[2] 王夷典.百年滄桑日升昌.山西經濟出版社
[3] 裴梅琴.平遙龜城八卦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4] 趙永平.平遙文字.
[5] 宋以政.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遙.
[6] 王銘.山西山河志.山西科技出版社
[7] 郭培成.三壩灌區志.山西人民出版社
[8] 郭培成.為有源頭活水來.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作者單位:山西省汾河灌溉管理局 山西祁縣 030900)
(責編:賈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