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標正在從知識體系向實用體系轉變,即從單純的講授知識逐步轉變為培養學生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伴隨著這種轉變,中國民航大學公司法課程的教學也應隨之適應,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具體包括結合民航特色,實現教學內容的民航化;課程內容實施專題化教學、實務專家進課堂實現校內課堂教學實務化;建立不同實務部門的合作基地,進行實踐學習參觀與模擬實驗教學,實現校外課堂教學的實務化;最后通過各種激勵措施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化學習。通過上述措施,提高公司法課程的實踐性,提高法學本科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
關鍵詞:公司法 民航化 實務化 自主化
中圖分類號:F4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10-206-02
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標正在從知識體系向實用體系轉變,即從單純的講授知識逐步轉變為培養學生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這種轉變,要求高校教育講授知識不再僅僅是傳授書本的理論知識,而應更加注重知識的實踐應用、知識的轉換,即加強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教學。對此,各高校針對自己學校的定位,進行專業特色和特色專業實踐化的教學改革。
中國民航大學是具有民航特色的工科院校,法律專業不僅要符合教育部規定專業要求,還應凸顯民航特色。同時作為一門實踐性、操作性非常強的專業,也必須進行實踐化的教育改革。因此,有必要立足民航大學教育教學研究提出的“實踐創新、實踐檢驗,培養學生自我提高和自我學習能力”方向,提出公司法課程“民航化”、“實務化”、“自主化”教學改革目標。
公司是市場經濟主體中最為重要的一員。《公司法》課程內容包括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股份發行和轉讓、公司解散等直接與法律相關的內容,同時包括涉及公司會計和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內容。課程內容涉及面廣、綜合性強。《公司法》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掌握現實中如何開立公司,運營公司,依法經營的基礎,使學生學會運用法律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增強其今后的應用與實踐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針對公司法課程的實際應用進行了改革研究,一是圍繞公司法教學內容,將公司法與財會、管理等相關學科的內容交叉教學;二是圍繞實踐教學方法,增加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內容的比例。
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開設的公司法課程,應立足于民航大學法學專業特色進行改革和培養方案修訂,在現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針對公司法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特點,實施公司法課程的民航化、實務化和自主化,將工科院校的民航特色與文科法律課程相結合,形成公司法的民航特色;將傳統的理論教學講授與法律的應用性相結合,促進教學實踐相長;將課內學習與課外調研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
一、公司法“三化”教學改革原則
1.教學理念方面,貫徹知識體系向實用體系轉變的教學理念。強調以培養學生掌握實踐能力為主,加強課程的實踐性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注重教學效益,綜合考量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應用等,使學生真正獲得實踐能力,而不是單純的知識概念。
2.教學內容方面,將民航與法律尤其是公司法相融合,實現教學內容的“民航化”創新;將知識理論與實務操作相結合,落實專業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能力,實現公司法課程的實務化。
3.教學方法方面,注重實踐教學,采用課題法、模擬實驗法,將研究型教學中的課題研究和理工學科的模擬實驗教學引入到公司法課程中。通過“一二三”課堂的融合,實現學生自主自覺的學習、演練、操作,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公司法教學內容“民航化”
課程內容民航化是指公司法課程內容方面加強與民航業的聯系,吸收民航業務內容,迎合民航需求,力爭服務民航。公司法與民航業務相結合,突破了各高校所教授的公司法主要與經濟管理相結合的局面,是我校法學教學內容改革的一項創新。
我國的民航業正處于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發展的過程中,資本的浪潮在世界范圍涌動,同時也在民航這個特殊領域進行滲透。資本的逐利性質使得民航業的主要支柱航空公司在新的形勢下面臨更復雜的局面。更需要法律的支撐、服務、規范來完成航空公司的運營、管理、上市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教學應跟蹤國外教學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探索公司法律法規在民航領域的最新變化,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具體分析中外公司法在民航領域的異同,促進學生理解把握法律規范的應用。具體表現為:
1.擬定結合民航內容的公司法授課大綱。將現有的每一部分內容都增加了對應的民航內容。如公司法基本原則中“社會責任原則”對應的南航社會責任報告;公司分類中對應的國有航空公司與民營航空公司等。
2.將與公司法內容相關的民航業界案例進行匯總編排,如航空公司的設立、組織結構、運營管理、公司上市路演、航空公司的熱點、焦點問題等,形成適應民航大學法學院學生學習的公司法民航輔助教材或講義。
三、公司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務化”
目前很多高校的公司法教學中,仍然是偏重理論,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因為傳統的課程講授以理論教學方式為主,二是因為受限于客觀條件,進行實踐教學缺乏配套的制度和設施場所。與現實實踐脫節,有可能使學生畢業后,無法在短期內應對相應的法律工作。只有把專業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公司法律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的演練、實習,才能真正將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法律本就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公司法作為其中的一個部門法更加體現了應用性的特點。公司的設立、運營、管理無一不是通過實踐的操作來實現的。因此公司法的教學比其他法律課程更應注重教學的實務化。實務化是指落實法律本身的應用性特點與公司的市場性特點,將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中的公司設立運營管理等相關制度相結合,使學生掌握如何去成立公司,如何去管理公司,如何避免法律糾紛與沖突。
對此,針對公司法課程的實務化,需要進行“校內校外”兩大課堂的有效融合,將校內課堂的專業知識講授延伸到校外課堂的實踐中。校內課堂以教師課堂的公司法專業知識講解為主,實務專家進課堂進行講座為輔;校外課堂作為校內課堂的實踐演習,既包括到航空公司或工商實務部門的參觀實踐,也包括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計劃的實踐,以此展示實務化教學的成果。endprint
實現實務化目標的具體路徑:
1.校內課堂——課內專業知識綜合實務化。早期傳統的公司法教學中,教師多以向學生講授多而全的知識為主,注重講解歷史發展、法條、法學理論等。這種傳統的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其接受的耐受程度,導致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學生興趣不高。隨著當前更多豐富的信息資源的引入,尤其是網絡資源的大量傳播,學生的思維習慣發生了改變,多元化、發散性,易轉移。對此,教師應借用更多的資源信息,現實案例,將已結合實務內容的公司法進行課題化的講解。在美國的公司法課程中,教學同科研密不可分是他的一個特色。“美國公司法教材每年都會將上一年度中公司法理論研究中新的研究問題作為知識增量添加到公司法教材中,便于學生了解最新的公司法理論研究動向,在學習中掌握,起到科研促進教學、啟發學生興趣的作用。”①
對此,公司法校內課堂的講授應針對部分內容實施課題化教學。課題化是指針對教材中知識內容的某些“特殊點”,對有爭議性的、前沿性、實務性強并適合學生討論的內容,交由學生進行課題式的學習研究。如公司的上市路演、股權的分配等等,通過這種方法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獨立思考能力,科學研究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
與此同時,要為課程內容添加新的媒體形式和內容。選擇一些高品質的公司法相關視頻資料,節選其中涉及到的法律問題,為學生播放。選材盡量精準,作為課程的輔助不能喧賓奪主。節選的內容,要以提出問題和矛盾沖突為主要線索,然后讓學生們在短時間內給出簡單的解決思路或解決方法即可。完成問題提出—思考—結論這一整套環節。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做深入準備,課上作適當引導和節奏把控。
再次,借助其他平臺,邀請各界專家、律師、公司高管等進課堂為學生進行實務知識的講解,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前沿,更具體的實務知識。使學生如親臨其境,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
2.校外課堂——課外教學實務化。首先,建立不同的實務合作基地,進行校外課堂的實踐演練與模擬實驗教學。(1)學生進入公司法務部門參觀、學習工作流程。直觀真實的法務工作,更加深刻地領會和理解對應的法律規定,鍛煉學生的實踐學習能力。(2)學生前往工商登記管理機關進行公司設立模擬實驗和公司登記模擬。即模擬實驗公司的成立。具體方案包括學生通過分組,每組擬定所要設立的公司名稱,制訂相應的公司章程、確定股東出資以及公司組織機構,明確股東和高管的權利義務等。最后通過網上提交,由教師、工商登記部門工作人員和評判的律師共同決定每一組公司是否能夠成立,程序上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改正。通過模擬實驗公司的方法,與不同職能部門合作,使學生掌握如何設立公司、如何處理公司日常法律問題的能力。
其次,借助創業基地和創業產業園區指導和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現實務化教學的成果展示。
國家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思路。作為與現實緊密聯系的公司法教學,在這一方面,無可非議地應當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基礎。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也許需要某個公司的贊助支持,也許需要自己設立公司,這些都離不開公司法。
因此,在校外課堂,積極與創新創業產業園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在各個創業項目之間構成知識點和實務實踐的互動鏈條。一方面鼓勵學生進行公司創業,或吸收學生為創業項目提供服務,參與其他同學創立公司的活動中。幫助發現和解決其他同學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具體問題,加深對公司法的具體認識。另一方面,教師以自身在法務工作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參與到創業園區具體項目,將在項目進行中遇到的各類法務問題帶到課堂,交由同學討論分析,找出到可行的解決方案,最后帶領學生深入到具體項目,親自體驗這些具體的實踐內容。通過課堂與課下的充分交流,實現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充分互動。由于項目都是同學們親自參與,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四、公司法課程學習自主化
課程學習的方式必須通過自主化才能將教師傳授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才能最終實現知識體系向應用體系的轉變。可以說,學習的自主自動自覺是實現這一轉變的基礎和前提。
學習自主化是指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將課內時間與課外時間有效結合,利用課外時間彌補課內時間短、內容多的不足,將預習、復習、實踐化等多項內容在課外完成,一方面能更好地消化課程內容,扎實掌握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自主化學習,需要貫穿于上述的校內校外課堂中。一方面,包括學生校內課堂上對教學內容的課前準備,課上討論;校外課堂模擬實驗的分組,、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的實施。另一方面,自主化學習需要借助慕課平臺資源。學院應購買相應的數據庫,通過豐富的網絡資源,鼓勵學生發揮自覺性,利用各種媒介資源手段加深學習深度,擴展知識層面、開拓思維眼界,從而達到具有深厚理論知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的目標。
綜上,經過上述措施,一是實現法學專業民航特色教育實踐化改革;二是提高公司法課程的實踐性,使理論課程更貼近實踐工作需求,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公司法學在民航服務領域中的應用;三是提高法學本科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為培養適應未來民航強國戰略發展需要的高水平法律人才奠定基礎。
[課題項目:2016年中國民航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項目編號:CAUC-2016-C2-37)]
注釋:
①盛振全.高等財經院校法學院本科公司法教學改革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5(4)
參考文獻
[1] 盛振全.高等財經院校法學院本科公司法教學改革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5(4)
[2] 張景峰.公司法本科課程“本質化學習”教學探討[J].網絡財富,2010(9)
[3] 張景峰.公司法概念新釋[J].商場現代化,2005(12)
[4] 顧梁莎.獨立學院法學應用型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索——以《企業與公司法》教學為例[J].價值工程,2017(3)
[5] 包姝妹.關于公司法課程實踐教學“三化”改革研究——專題化、課題化、分組化[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6(4)
(作者單位: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 天津 300300)
[作者簡介:包姝妹(1978—),女,蒙古族,中國民航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航空法學。]
(責編:玉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