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周亞男
摘 要: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是當下中國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實力的核心,決定著國家在國際經濟社會中的地位,隨著創新環境的復雜變化、對創新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提高遼寧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參與程度已成為提高創新效率的重要手段。文章運用文獻分析方法,查找遼寧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參與現狀的相關信息,從多維度闡述遼寧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參與現狀,并據此提出相關建議,旨在為提高遼寧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的參與程度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產業創新聯盟 協同創新 高校參與程度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10-221-02
一、研究背景
隨著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創新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源動力,而知識和技術創新則成為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實力的重要手段,決定著國家在國際經濟社會中的地位。隨著技術交叉性、融合性的不斷提高,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已成為現代社會創新發展的新形式。
產業創新聯盟的參與主體可分為政府、高等學校及公司三類,它們在產業創新聯盟中扮演著不一樣的角色,一起促進產業創新聯盟的持續發展。其中高等學校為產業創新聯盟組織提供知識、人才和信息等要素,是產業創新聯盟中重要的智力依靠;公司為聯盟提供資金、技術等資源,是重要的財力保障。所以,高校與企業都在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占主要地位。
二、研究意義
高校擁有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技術信息和創新人才資源,還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和高新技術研究成果,所以,高校在創新聯盟中的重要地位逐漸凸顯。但是高校參與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產業創新聯盟中一些聯盟的合作關系只存在于表面,還存在協同合作時間短、責任不明確的問題,共同投入資源、共同分享利益、共同承擔風險的運行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聯盟主體的責任感和參與度還需加強。
所以,本文以遼寧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參與情況為研究對象,對遼寧省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參與程度的現狀和影響因素作出分析研究,掌握遼寧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的現狀與問題,提高遼寧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效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三、遼寧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參與現狀
(一)遼寧產業創新聯盟高校參與總體情況
遼寧省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效應在探索中不斷成長,引領各行各業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自遼寧省開展產業創新聯盟試點工作以來,沈陽市成立20家協同創新聯盟組織,組建400多個創新合作平臺,吸引了56所高等學校、36家科研院所和440家公司參與合作,到2015年底,遼寧省共建立了64家產業創新聯盟。遼寧省各高等學校以特色學科為協同創新的聯盟基礎,積極參加產業創新聯盟,形成以資源開發、優勢結合、收益互享、共擔風險為合作形式的產業創新聯盟,并逐漸發展更全面、更廣泛的聯盟合作方式。在現有的64家省級產業創新聯盟中,大連理工大學、大連工業大學、遼東學院等高校處于聯盟主導地位。各級產業創新聯盟中大連理工大學和東北大學參與數量較多,沈陽工業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多個大學也積極參與。
雖然遼寧省現在參與產業創新聯盟的企業逐漸增加,高校與企業的協同創新模式也越來越多樣化,但科研創新成果成功轉化為產業生產力的水平仍有待提高。而且還存在一些如協同創新過程中研發資源要素投入不足、創新成果轉化率低、協同創新作用不明顯、高校等主體在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的作用不明顯的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在實際運作中,企業和高校之間存在合作時間較短、信息資源不對稱、合作目標有所沖突、資金投入不足、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等合作障礙。本文主要討論創新成果轉化率低和研發資源要素投入不足的問題。
(二)遼寧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參與現狀
1.資源要素協同維度下高校參與現狀。資源要素主要包括資金、人才、信息、技術和知識等資源。其中高校是為聯盟提供知識和人才的參與主體,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研究人才,積極為聯盟組織所用,但因為高校與企業之間還存在一些利益、資源和風險方面的沖突,導致高校的資源投入存在一些不足。在資金和技術方面高校投入的不是很多,企業作為聯盟的另一個主體,主要為聯盟提供資金、技術和信息等資源,但是因為企業規模和聯盟運行體制的問題,其創新研發的資金要素、技術要素和信息要素投入卻不足。
2.創新主體協同維度下高校參與現狀。自從遼寧省開展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以來,吸引了一些高等學校和公司積極參與。但是相對來講,產業創新聯盟的數量較少,還沒實現對遼寧省主導產業全面覆蓋,遼寧省目前正式批復的省級試點聯盟單位有24家,但石油化工生產裝備、發電設備、風電開發、海洋能源等遼寧省優勢發展產業和新興產業還未建立聯盟。而且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的層次也亟待提高,至今為止,遼寧省僅有1家國家級試點聯盟單位,2家為國家重大專項的試點聯盟單位,在遼寧省創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的聯盟模式還未實現。
3.聯盟方式協同維度下高校參與現狀。目前的產業創新聯盟方式主要是產業創新聯盟的創新主體根據創新資源要素連接各個關系點的過程,通過主體間的聯系使產業創新聯盟網絡得以運行,進而實現協同創新。但是聯盟方式體制還不健全。盡管一些產業創新聯盟在運行方式上有了新的嘗試,但一些聯盟的合作局限于書面上,未擺脫聯盟內部合作關系散漫、合作時間短、合作方式單一等問題,資源投入、利益分享、風險分擔的運行體制還需完善。
而且高校與企業之間還缺少有效的協調管理方式。高校偏向于對行業主要領域科研項目的選題和研究,對學校內部的科研成果評比和教師職稱考核有相應的較成熟的管理體制和方式;而企業更重視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提高產品價值,以實現經濟收益的最大化,所以企業對科研成果轉化及產品推廣有相應的管理機制。因為管理體制和方式不同,導致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在管理方式上有一定的弊端,高校和企業之間的信息流通有一定阻礙,高??蒲谐晒漠a業化水平不高,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缺乏市場需求的敏感度。endprint
4.空間協同維度下高校參與現狀??臻g協同維度是高校與企業將資源要素、創新主體和聯盟方式相結合產生的,目前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在空間協同維度方面參與的水平還有待提高。因為高校的創新成果與市場的需求不同,所以聯盟主體之間資源要素和聯盟方式的合作形式需要進一步協調。例如,一方面由于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信息資源不平等,未了解市場中客戶的真實需要;另一方面是一些高校已經研究出符合客戶需要的產品,但因為缺少經濟意識和客戶需求觀念,導致創新結果的價值有所損耗。
而且高校缺少將創新結果市場化的轉換機制。高校雖然是協同創新的主要參與者,但因為知識體系的限制,難以為經濟市場提供有實用性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高校參與協同創新的人缺少對經濟市場的了解,對科研創新結果轉化為實用性產品的興趣不高,則在選擇科研課題時就沒有積極考慮研究結果的市場需求。第二,大多數高校的研究結果轉化為實用性產品的獎勵機制有待加強,不能滿足科研學者的需求。
四、提高遼寧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參與度的建議
基于上述的研究結論本文給出提升遼寧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參與程度的建議。本文建議如下:
(一)完善高校與協同主體的資源分配機制
資源要素是評價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參與度的基本要素,若產業創新聯盟主體不能更好的將聯盟內可用的資源要素整合,則無法使聯盟內參與協同創新的各主體有效的聯系在一起,不能更好地分享知識、技術、資金、人才、信息等資源。所以,為提高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參與度應該健全產業創新聯盟的資源分配機制。但是,企業想在行業內快速發展就要保持企業的自有知識產權,這對企業創新資源要素的共享有極大的阻礙作用。產業創新聯盟中各主體之間存在合作與競爭共存的關系,如果參與協同創新的主體間信任度不高,就會出現創新主體保護自有創新資源的現象。
產業創新聯盟要健全聯盟內的信任機制,讓參與創新的高校將自己所擁有的人才、知識等資源優勢貢獻出來,也讓企業擁有的資金、市場需求和技術等資源要素分享給合作的高校,使大家擁有的資源可以互補,最終在協同創新過程中獲得1+1>2的效果。而且產業創新聯盟內各主體之間的協同創新過程也需要一個穩定的協同創新環境,創新外部要素也是提高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參與度的重要因素,產業創新聯盟所處的社會環境、相關政策是制定聯盟內部規定性的重要依據。在協同創新中聯盟為協同創新提供的基礎設施,營造的市場環境是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效果的體現指標,一個發展良好的聯盟會在主體協同創新過程中起到引導、指導、激勵的作用。
(二)加強遼寧高校與協同創新主體之間的空間協同能力
在傳統協同創新聯盟模式中,對協同創新的理解只停留在資源要素維度、創新主體協同維度或聯盟方式協同維度等單方面維度,所以遼寧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參與情況一直不能讓人滿意。本文指出要提升遼寧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中高校參與度,則要加強對維度間協同的重視程度,即重視產業創新聯盟的空間協同效應,以便于資源要素協同維度、創新主體協同維度和聯盟方式協同維度之間互相更好的協同。創新主體可以根據自身對創新資源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協同創新方式,例如建立技術交流論壇、跨行業創新主體交流群等,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資源要素協同維度、創新主體協同維度和聯盟方式協同維度結合的寬度和深度。
(三)加強高校與企業的人才培養能力
高校與企業共同培養人才是校企協同創新聯盟的重要形式,高校教師、高校在校生、企業技術人員和企業管理者等等都是需要校企共同培養的人才。企業通過與高等學校組建協同創新聯盟,既可以獲得提高市場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又可以培養支撐組織未來發展的創新人才。除此之外,高校應該積極加強高校與企業的人才交流,邀請企業管理者和高級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講座,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而企業應該請大學教授到公司為職工進行指導教學,讓公司職員更了解專業知識,更好地工作。企業與高校可以進行聯合辦學,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實訓機會,一起擬定人才培養方案、一起組織教學,讓優秀的創新型人才幫助產業創新聯盟快速發展。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基于高校視角的遼寧省產業創新聯盟協同創新效應與管理對策研究》,(L16BGL026);遼寧省科技廳公益基金項目《遼寧農業產業創新聯盟應用TRIZ的創新管理模式研究》,(2016004007)。]
參考文獻:
[1] 張琰飛.新興技術產業聯盟協同創新機制多案例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5(6)
[2] 文玉春.產業創新的路徑選擇:自主研發、協同創新或技術引進[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7(2)
[3] 張燕.產業集群背景下地方高校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2)
[4] 張榮勝.校企協同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7)
[5] 張美書,金輝.生命周期視閾下高校協同創新聯盟任務策略研究[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6] 蔣興華,吳偉.高校面向行業產業協同創新困境化解——基于“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6(2)
[7] 張敬文,江曉珊,周海燕.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合作伙伴選擇研究——基于PLS-SEM模型的實證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6(5)
(作者單位:楊艷,遼寧工業大學科學技術處;周亞男,遼寧工業大學研究生學院 遼寧錦州 121001)
[作者簡介:楊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科技管理;周亞男,遼寧工業大學經濟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創新管理。]
(責編:賈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