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
摘 要:毋庸置疑,人才制約著基層血站的發展。隨著國家獻血事業的發展,基層血站有了長足的改善。但是仍然呈現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員工工作歸屬感不強、員工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要切實加強基層血站人才隊伍建設,應從多渠道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多角度培養員工工作歸屬感、多方位完善員工激勵機制。
關鍵詞:基層血站 人才隊伍 建設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10-261-02
一、引言
我國自頒布獻血法以來,無償獻血事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居民對獻血的觀念也發生轉變,自愿無償獻血的人群規模越來越大。隨著無償獻血事業的飛速發展,血站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目前許多血站現有工作人員的各方面素質總體上還不能滿足血站未來發展的需要,高技術人才尤為短缺,人才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都存在一定的發展瓶頸。這種現象在基層血站尤為突出,嚴重影響了國家無償獻血事業的發展。因此,加強基層血站人才隊伍建設,打造適合基層血站發展的人才隊伍迫在眉睫。
二、基層血站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一)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
人才結構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目前,在國內大多數基層血站,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職稱上看,工作人員高級職稱人數較少,絕大部分為中級、初級職稱。例如:某血站工作人員共50人,專業技術人員44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8人,初級職稱23人。高級職稱只占比6.8%。這一比率嚴重制約了該血站的發展。從學歷上看,工作人員中大部分都是通過在職教育,由大專升本科,全日制本科畢業人員較少。因此,血站研究性人才就極為短缺。缺少研究性人才,基層血站就難以創新,相應的技術就難以提高。雖然近幾年各地血站人才隊伍結構有所改善,但是仍然不能滿足當前工作的需要。另外,血站工作人員編制太少,也會影響人才隊伍結構。某血站工作人員50人,而在編人數只有26人,輔員19人,其他人員5人。在編人員與不在編人員在薪酬上存在較大差異,同工不同酬。
(二)員工工作歸屬感不強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需要層次理論中指出,人的需要分為生理、安全、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遞進的層次。歸屬感屬于員工比較高級的需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員工對于歸屬管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在管理的所有對象中,人力資源始終是最重要和最關鍵的資源,也是最復雜、最難掌控的資源。在基層血站人才隊伍管理中,對員工的培養和管理已經成為血站工作的決定性因素。就目前來看,大部分基層血站工作人員在工作中表現的歸屬感不強。一方面,基層血站特殊的工作類型難以充分發揮工作人員的特點,實現個人人生價值;另一方面,基層血站難以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工作人員對自身發展路徑不甚了解。
(三)員工激勵機制不健全
基層血站目前采用的考核制度,主要參考機關事業單位傳統模式,通常包括德、能、勤、績等方面。一般情況下,以年度為單位,對每個工作人員進行相關考核,并計入人事檔案,完成“例行”工作的感覺較強。工作人員職稱評審和工作晉升也以此為主要標準。另外,傳統的考核制度主觀性較強,存在較為嚴重的形式主義。在具體的任職資格和技能考核上,缺乏詳細的考核標準和管理制度,缺乏應有的激勵作用。
(四)績效評價機制不完善
1.績效評價方法相對單一。一方面是當下使用的方法較為單一,沒有很好地結合血站的特點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和完善,導致其在應用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應。另一方面是沒有完善績效考核標準,就會導致績效考核模糊化,包括績效考核的實施也不夠清晰,會導致血站績效考核不到位的問題。例如,部分血站的績效考核依然相對比較單一,即單一以職位的高低為導向的分配方式進行績效考核,這直接帶來的后果就是打擊了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考核機制與激勵機制的結合問題。績效考核機制應當與激勵機制相輔相成,考核的結果是激勵的依據,激勵的存在是為了更好的考核。如果考核機制單一且不客觀,那么長此以往,就不利于人才隊伍的穩定和發展,也不利于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調動,激勵機制也無法發揮作用。
三、加強基層血站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
(一)多渠道優化人才隊伍結構
加強基層血站人才隊伍的建設,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可以依托血站研究項目引進高素質人才。根據各地基層血站不同特點,積極申報、實施各類研究項目和課題,與當地知名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中的高素質人才尋求合作。通過這種創新合作模式,依托項目和課題,進而引進高素質人才,打造高端人才隊伍,優化血站人才隊伍結構。其次,可以采用競聘上崗內部提撥優秀人才。通過改革血站內部聘用制度和崗位制度,采用競聘上崗的方式,從內部選拔優秀人才。最后,可以通過改善內部培訓機制,培養優秀后備人才。一是鼓勵工作人員參加學歷教育和其他繼續教育形式;二是強化崗位培訓,提升在職人員職業素質和技術技能。例如,某市在衛生事業“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切實加強衛生人員隊伍建設,其中提到要堅持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雙管齊下,加強在職人員繼續教育,并將當地一所衛生學校升格為職業技術學院,為當地輸送高素質人才。同時,通過項目合作方式,加強輸血醫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將基層血站建設為中心血站,吸引高素質人才。當然,多渠道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擴充編制是基礎,血站的未來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現有編制已不能滿足需要,因此,血站應該向上級部門申請及時擴編。
另外,對于血站由于歷史原因存在的多種用工形式,應盡量根據“同工同酬”的原則,給予相應的關懷與照顧,鼓勵非在編員工積極參與單位相關活動,增強其歸屬感。在薪酬體系的設計原則上,充分考慮歷史因素與市場因素,以“多勞多得”為其基本原則,建立起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合理設計薪資體系,建立薪資增長機制,并盡量縮小派遣員工同正式員工的福利差距。此外,還應通過工、青、婦組織做好部分非在編員工的融合管理。endprint
(二)多角度培養員工工作歸屬感
培養員工工作歸屬感,留住血站高素質人才,有利于基層血站長期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首先,要創造適合高素質人才的發展環境。基層血站是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載體,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能為員工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好的發展空間。其次,要注重血站員工的培訓和開發。通過培訓和開發,能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能提升員工自身素質,促進其職業生涯規劃的實現。最后,要著力加強血站文化建設,積極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活躍血站氣氛,打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讓工作人員感受文化的熏陶。例如,2017年2月,某市中心血站舉行主題為“講規矩、提效能、做貢獻”的演講比賽。通過演講比賽,促進了員工間的相互交流,增強了員工凝聚力;同時也強化了員工愛崗敬業、敢于爭先的工作意識。這類活動的舉辦,為血站人員提供了更為融洽的工作環境和文化氛圍。
(三)多方位完善員工激勵機制
1.優化現有薪酬結構,提高薪酬競爭力。合理的薪酬結構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工具。一般而言,較高的薪酬能帶來較高的員工滿意度、較高的工作效率和較低的員工離職率。因此,加強基層血站人才隊伍建設,應該優化血站薪酬結構,提高薪酬的競爭力。首先,要切實做好崗位評價,明確各個崗位與薪酬的對應關系;其次,要采用可量化的指標,配合科學的考核制度;最后,要根據崗位特性,按照貢獻程度確定不同薪酬等級和標準,突出薪酬的差異性。
2.通過制度保障,激勵員工敬業奉獻。合理的人事管理機制,應做到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科學的考核標準,是推行人事管理機制的重要保障。規范血站用人制度、考核制度,是從制度的角度降低人為主觀性的消極影響。當員工產生不良情緒或是對薪酬等方面存在抱怨時,有力的人事管理機制能從制度的角度做到對所有員工同等對待,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當員工的合理要求與心理預期得到滿足時,人事管理機制就起到了激勵的作用。
(四)設計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
1.建立符合血站的績效評價制度。在醫療體制的改革過程中,衛生部明確提出了應當“合理確定醫務人員待遇水平,完善人員績效考核制度,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體現醫務人員的工作特點,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的建議,提出“完善各級各類醫院管理評價制度,繼續做好醫院管理評審評價工作”的建議。血站作為基層衛生事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結合衛生部的相關要求,服務于衛生事業改革的核心,積極貫徹執行衛生部頒布的各種政策,致力于建設以“質量、安全、管理、服務、績效”為目標的等級評審制度,提高醫院的整體管理水平,與各級衛生基層單位如醫院、保健院、疾控中心一起,致力于建設完善的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并且在此過程中建立起具有血站特點的績效評價體系。
2.設計科學的考核標準,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完善基層血站員工激勵機制,應在血站設計科學的考核標準,并建立合理的人事管理機制。設計科學的考核標準,要先建立血站考核管理體系,針對不同部門、科室,考慮其各自特點和目標,運用KPI(關鍵指標法),選擇重要崗位,將其崗位職責作為考核指標,各部門、科室依據該考核指標進行內部考核,促進各部門、科室和各級員工績效的改善。以外采護士崗位為例,外采護士崗位的考核指標應該包括采血量、采血質量以及采血服務等。各個指標下設分指標。如采血服務,可以通過獻血者滿意度、采血服務操作規范程度、獻血者投訴頻次等進一步細化考核。如此,才能全方位獲取血站工作人員相應的工作信息,完成對員工的客觀考核,然后進一步實施激勵。
四、結論
基層血站是國家獻血事業發展的基礎平臺,健康輸血、合理用血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不容馬虎。基層血站的發展著眼點在于人才隊伍建設,鑒于基層血站的基礎條件和工作性質,人才隊伍建設目前還存在較多困難。雖然如此,只要基層血站能從員工角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貫徹科學、客觀的人事管理制度,就一定能培養一批高素質人才,為國家的衛生基礎建設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 趙林,鄭克芬,李志濤,馮智慧.青島市中心血站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輸血雜志,2015(6)
[2] 楊舒馨薏,洪倩,蔡廣菊,孫幸幸,周偉強,郝玉.安徽省兩市中心血站衛生資源配置調查及問題分析[J].中國衛生資源,2016(6)
[3] 孟慶麗,董雯,高勇,安萬新,梁曉華.全國省市兩級采供血機構人力資源現狀及趨勢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7(5)
(作者單位:佛山市中心血站南海血站 廣東佛山 528200)
(責編:若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