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艷
摘 要:結合教育教學實踐,嘗試探討了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策略,在此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心理健康;現狀;分析成因
一、認真調研,充分研究農村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農村目前的學校教育,雖然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但實際教育教學中仍存在著片面強調文化知識和既定規范的灌輸,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潛能的開發,忽視全面素質的培養。以我校為例,多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上是良好,也有少數學生存在嚴重心理問題,還有個別者存在異常心理問題傾向。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學業困難造成心理失衡
學校、教師、家長過分看中分數,給學生造成嚴重生理和心理壓力,引起厭學、棄學、逃學行為;學生視學習為最大的痛苦,抄襲他人作業,對考試產生焦慮甚至達到恐懼。
2.個性發展方面存在困擾
部分學生心理素質差,存在著攻擊性行為,有懶惰、自卑、依賴、破壞公共財物、說謊、偷竊、過分任性、孤僻,離家出走等行為。
3.情緒調解存在問題
學生不僅面臨生理、心理的急劇變化,而且面臨緊張的學習壓力,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學生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甚至會影響著學生終身的發展。
4.人際交往能力欠缺
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孩子常常處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不服從父母、教師的管教,與同學關系緊張,魯莽好斗或者過分膽怯、退縮,缺乏知心朋友,還任性、固執、依賴性強。在與他人交往時唯我獨尊,不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缺乏自信心,致使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時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
二、分析成因,尋找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1.小學生自身因素
(1)遺傳因素。個別家庭兒童生理發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殘疾等,不能很好地學習和生活,自己覺得他們不如別人,其他人也用異樣眼光看他們。
(2)氣質類型。學生氣質類型可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郁質四種。其中,膽汁質和抑郁質類型的學生對不良刺激反應敏感,極易產生不健康心理。
(3)身心發展特點和心理需要。小學生身體發展進入一個相對平緩階段,其大腦發育趨于成熟,對其心理發展極為有利,但心理還不夠穩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擾,因此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2.學校因素
(1)部分學校不能全面貫徹素質教育,容易產生重智輕德、分數至上的消極現象,使學生產生焦慮情緒、挫折感和人格障礙,甚至萌發“輕生”念頭。
(2)課業負擔沉重。繁多的作業、緊張的考試、無休止的補課,使學生憂心忡忡、疲憊不堪,不堪重負,產生厭學、逃學、棄學的心理。
(3)教育方式不正確。在一些學校仍然存在體罰、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導致師生關系緊張,導致一部分學生以放棄某學科或整個學習活動的非理性行為,來對抗學?;蚪處?。
3.社會因素
(1)社會競爭的加劇。社會競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使學生對現實充滿迷茫和困惑,產生無所適從的心態。
(2)社會的不良環境。社會上滋長的“一切向錢看”的消極現象,不僅妨礙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助長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心理。大眾傳媒中不健康的內容,部分人道德水平滑落,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三、尋找良策,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有機結合,構建新型的教育模式。
1.學校、家庭合力進行教育
學校利用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親子游”等多種途徑,向家長提出各種建議,指導家長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家長要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家長平等地對待孩子,寬容與約束都很重要。
2.親近大自然,接觸社會生活
放學后,學生在開放的空間盡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在藍天下、草地上曬太陽,弄一身泥,親近大自然。鼓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孩子為他人服務的行為與愛心,增強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完善人格。
3.自我尋找康復
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集體活動,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滿足社會交往的需要,長期保持積極樂觀心態。
另一方面,學習簡單的自我教育方法。
(1)學會放松。通過想象、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寫日記、寫周記等方法調節放松心境。
(2)善于尋求幫助。面對壓力、困惑,問題,在校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找心理專家咨詢、打心理咨詢電話咨詢等。
4.優化學生成長的環境
學校逐步探索以兼職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專職教師為主、專兼職結合的教育模式,形成持證上崗制度。
參考文獻:
[1]王淑芳.兒童的心理彈性及其與依戀應對方式的關系[D].河南大學,2010.
[2]顏世富.心理健康與成功人生[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