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芬
摘 要:現代社會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所有價值的創造都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協作,對應現代社會的這種特性,現代教育也應該要教會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如何與其他人進行協作。與人協作不僅僅是一種工作的方法,更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在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不會與人協作,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針對這樣的狀況,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對于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養成與人協作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現代教育;合作學習
在現代社會中,學生不再是一個知識被動的接收者,更多時候,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成為知識主動的獲取者。在眾多的學習方式中,合作學習是一種既能夠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又能夠很好融入集體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名具有現代教育意識的教師,應該在自己的課堂中培養學生逐漸養成這樣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一、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中,能夠懂得合作學習,并且真正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的學生還是少數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有來自家庭的原因,也有教師教育方式的原因,還有學生自身的原因。教師想要讓學生養成這種學習的習慣,就必須要明確了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1.學生缺乏合作意識
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學生的很多愿望也可以輕易就得到滿足,因此在生活中,學生比較缺少與人合作的意識。與人合作是一種能力,人們并不是天生就會的,這種能力需要后天的學習,更需要實踐的訓練。在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父母給予子女的資源也就越來越多,這讓許多孩子從小就能夠不用與別人合作也可以獲得很多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合作對于一個生長在這樣環境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再加上現在許多家庭的孩子都是隔代人來撫養,受到的保護過多,因此孩子們對于合作就顯得更加拒斥。這樣的習慣投射在學習中表現為孩子們不會與別人進行合作學習。
2.教師授課的方式沒有留給學生合作的空間
想要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也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留下合作的空間。而在應試教育的指導思想下,一些教師等不及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的規律,為了讓學生快速掌握應試能力,而采取了“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將課堂所有的時間都占滿,沒有留給學生思考和合作學習的時間。在這樣的教學方法中,學生是沒有機會進行合作學習的。
二、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策略
語文是一個發散性極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之中其實有很多時候可以進行與他人的合作探討,有些時候,這種探討的過程甚至比學習到知識的結果更加重要。想要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合作學習,就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合作。
1.教師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學習是一項社會活動,也是一種個人行為,學生想要學會在學習中與別人合作,首先就要學會在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與人合作。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就需要在平時的教學管理中打好基礎。比如說,教師可以安排班級中的學生分成幾個語文學習小組,在這個小組中,每個人按自己的興趣和長處分別負責不同的學習任務。比如,有人喜歡表達,那么這個人就負責朗讀;有人喜歡文字書寫,那么這個人就負責文章的抄寫;有人擅長發散思維,那么這個人就負責引導整個小組的思考方向。每個人在小組中有一個自己的常設分工,這樣,每個人都能夠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找好自己的位置,明白在分工協作中所發揮的作痛,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分工協作的好處。如果教師能夠將這樣的學習合作小組作為班級中的常設編制,那么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一定會大大提高。
2.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留下合作學習空間
上文說過,教師為學生留下合作學習的空間十分重要,這也是學生可以進行合作學習的一個客觀條件。這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性和教學技巧,能夠等待和引導學生去學習和了解知識。
比如課文《漢樂府·江南》的教學,這是一首十分簡單的古代詩歌,內容很好理解,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許多有趣的信息。比如,“漢樂府”是什么?詩中所說的“江南”是哪里?為什么“江南可采蓮”?這些問題雖然簡單,但是都十分有趣,教師可以交給學生,讓學生按照學習小組自行去學習和理解這些內容,然后在課上讓學生將自己所找到的資料匯總、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到的知識遠多于教師一個人可以講授的知識,對知識的記憶也會更加牢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在合作學習的氛圍中,學生能夠將各自知道的信息匯總在一起,從而讓每個人都了解到更多的知識,這是單純由教師課堂講解所難以做到的。因此,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這樣的合作學習的機會,鼓勵學生發散自己的思維,讓學生在共同探究的過程中去理解所學的知識。
參考文獻:
[1]劉韜.小學語文教學的發散性思維運用[J].信息教學,2017(11).
[2]王志堅.小學語文的個性化教育[J].教學實務研究,201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