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華+史曉燕
摘要:辦公是人類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辦公空間的發展與社會形態結構發展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互聯網+”時代改變了人們傳統的認知方式、工作習慣和思維,辦公環境的設計也必將受到沖擊,進而發生變革。本文試分析“互聯網+”的時代特征,提出對當代辦公空間設計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 辦公環境 人性化 創新意識
世界迅猛的變化令人始料未及,人類又迎來了一個嶄新時代:“互聯網+”時代。這個互聯網時代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生產力發展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每一個行業都具有“互聯網+”的機會,未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與互聯網打交道,都會存在一個“互聯網+”的公式。正是這個公式的存在改變和重塑了我們周圍的產品、企業、行業乃至國家。[1]
全面透徹理解“互聯網+”時代精髓,站在時代角度去考察去解析,辦公空間設計汲取了時代的思想精華,在設計上出現了以下的特點。
一、辦公空間的交互設計探索
交互設計是由美國人比爾·莫格里奇在1984年提出的,最初以人機交互的概念廣泛應用于工業設計、建筑設計、環境設計等諸多領域。簡單講,交互設計就是以目標導向進行設計,核心在于體驗和參與。交互設計要求設計師將用戶體驗與用戶參與作為設計的起點和終點。
辦公空間本身就不是靜止的狀態,需要與其中的使用發生行為融合,建立交互關系,達到辦公環境功能形式的平衡統一。交互性是辦公空間的重要屬性,同時由于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興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用戶信息數據得以快速被收集和儲存,這就為辦公空間的交互設計提供了更多可能。通過多元化的渠道,用戶可以同時互動與交流,可以對工作提出自己的創作建議。
例如360作為一個大型互聯網科技公司,公司的辦公環境設計不僅是關注用戶體驗,更充分關注員工體驗。設計靈感來自“大型強子對撞機”概念,在空間設計中也體現公司提出的“顛覆式創新”的企業核心文化。體驗作為人類的一種高級精神活動,人們的感官體驗主要來自于人與周圍空間環境的交互過程,該設計以“未來對撞機”作為介質,實現對辦公人員感官和行為的刺激,繼而影響精神層面。
二、辦公空間“跨界”式設計
“互聯網+”時代社會另外一個特點是跨界融合,“+”本身就是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一種融合。這非常有創意,將很多人,物,服務,機構等嵌入,帶來連接的價值,影響我們的智慧生活方式,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辦公室內設計體現跨界思維,很多設計師對已知的設計因素和設計意圖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視覺效果整體把握和細節處理等,做到打破常規,激發人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室內設計與景觀設計的跨界融合。改造老建筑舊倉庫,將其變成建筑設計辦公環境。設計師對舊的只是稍加改造,介入金屬、玻璃等常見材料,將辦公室裝點成一個花園式的小環境。
在進行跨界過程中,注意激發使用者的創造性思維。千篇一律的辦公環境,各種似曾相識的家具讓人乏味。在新時期,辦公空間的設計更多的是表現自我,張揚個性和自由。由于存在不同層次的使用群體,不同特點的文化意識,不同需求的審美情趣,設計不必過分拘泥條款,可以運用科學的造型與變異手法,表現形式從幻想到虛擬都可以。
三、物聯網與智能辦公環境
物聯網是互聯網的一種延伸和擴展,物聯網技術可以在真實的物體上安裝一定的傳感設備,并將其利用互聯網進行連接,通過一定的程序實現對物體的遠程控制以及物與物之間的通信。其核心是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都可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作為“互聯網+”時代的一個重要技術產物,物聯網預示了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即一切可傳播。這種傳播的泛載化為智能化辦公室系統帶來了新的可能,達到節約時間、節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智能化辦公室系統的使用能充分體現出公司的管理思想、企業文化、業績成果等,最終達到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的目的。
例如華米的智能辦公室。華米為每個員工在物聯網系統里建立了一套只屬于自己的“人體ID”,并配合華米智芯企業套件,用公司研發和制造的小米手環等均可承載。在辦公室,當員工跨入大門的時候,大屏幕上立刻呈現出歡迎該員工的信息;辦公室里,系統會自動識別為是否“空閑”,并立刻關閉燈光和空調,從而避免浪費。 [4]
四、結語
“互聯網+”時代辦公空間室內設計包含了特有時代背景下人的心理和情感。關注人性的設計才能真正體現出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激發創意應該被作為一種很重要的因素融入到設計的理念當中。設計應更深層次強調一種體現人文價值取向、切合追尋快樂乃至進取向上的生命本質理念。
參考文獻:
[1] 馬化騰. 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5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江蘇省社會哲學發展研究課題“‘互聯網+時代藝術設計發展的研究”(項目編號:2016SJD760074)。
(作者簡介:趙麗華,女,碩士研究生,揚州市職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史曉燕,女,碩士研究生,揚州市職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造價)(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