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小燕
摘要:門巴族是西藏境內人口較少數的民族,主要居住于中印邊境的山南市錯那縣與林芝地區林芝縣與墨脫縣。山南市錯那縣門巴族無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藏語。文章主要針對“非遺”熱潮中,山南市錯那縣勒布溝門巴族利用當地的民間音樂文化作為文化旅游資源,以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與生活水平。同時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為了將旅游文化的內容更好地服務于旅游者,造成了經濟效益與文化效益相矛盾的局面。本文對此現象提出對門巴族薩瑪民歌的保護與傳承方式的一些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門巴族 薩瑪民歌 經濟效益 非遺 保護 傳承 文化旅游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8-0136-03
2013年門巴族薩瑪民歌被列入“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目的就是為了進行對門巴族薩瑪民歌的完整保護。通過對勒布溝近幾年的文化旅游開發情況的觀察,可以看出,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與非遺保護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應當在開發文化旅游產品的同時,合理利用和開發民間藝術文化資源。
一、關于薩瑪民歌與薩瑪酒歌的稱謂的不同界定
2013年錯那縣勒布溝門巴族以“門巴族薩瑪酒歌”的名義成功申請了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筆者與其他同行專家對勒布溝門巴族的多次實地考察后發現,當地麻瑪鄉鄉政府及縣政府機構等官方機構對薩瑪民歌的稱謂是“薩瑪酒歌”,并將勒布溝所有的門巴族民歌都定為薩瑪民歌。但在當地民眾對“薩瑪酒歌”的認定是“薩瑪是薩瑪,酒歌是酒歌”,認為薩瑪與酒歌是不同的。通過對勒布溝四個門巴民族鄉進行采訪及相關數據的采集整理后,筆者認為,薩瑪民歌是勒布溝門巴族獨有的一種民歌類型,指的是寓意吉祥,賦予美好祝福等之意,并用門巴族特有的民歌曲調和風格演唱的一類歌曲。薩瑪民歌按使用的場合和功用,可分為不同種類的薩瑪民歌,如“幾囊薩瑪①”(skyid nang sa ma),主要指表達美好祝福之意的歌曲;“央若薩瑪”(gyang rog sa ma)主要指婚禮中的祝福新人的歌曲;“梅朵薩瑪” (me tog sa ma)主要歌唱當地的三種花,借物抒情;“總循薩瑪” (vdzoms kzhon sa ma)指年輕人相聚時所唱的歌曲,表達彼此之間的祝福之意。除了這些的薩瑪民歌之外,還有“扎西薩瑪”“羌即薩瑪”等表達不同內容的薩瑪民歌。可見,從薩瑪民歌民歌的稱謂上看,一般在前面帶有意指的前綴,通過稱呼來表示對某一薩瑪民歌具體內容的概括。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梅朵薩瑪”,梅朵指花,即指花之歌,意指歌唱花的歌曲,借物抒情。勒布溝門巴族民歌中并不是所有的民歌都是薩瑪民歌,除了薩瑪民歌還有其他的民歌,如以對唱方式考核對方智慧與歌唱能力的對歌“卡擦西擦”;還有山上放牧時所唱的牧歌“佐魯”等,這些民歌在當地都不能稱為“薩瑪民歌”。
二、“非遺”熱潮中對薩瑪民歌的保護與傳承方式的思考
(一)薩瑪民歌非遺傳承人的利益維護
當前,勒布溝門巴族的薩瑪民歌非遺傳承人共有兩位:一位是基巴鄉嫁到麻瑪鄉的次仁群宗,女性;另一位是基巴鄉的邊巴次仁,男性,此二人是親戚關系。2017年年初,通過對兩位非遺傳承人的采訪,了解到薩瑪民歌成功申報非遺后,兩位傳承人已拿到非遺傳承人資格證書,卻一直未拿到任何的非遺補助資金。我們知道,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資金是國家、自治區政府設立的非遺專項資金,是政府部門為了調動非遺傳承人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傳承人更好地開展非遺傳承活動,以便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在2016年11月26日發布的信息中,可以得知西藏自治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資金的標準從每人每年5000元提高到了10000元。因此,了解到兩位非遺傳承人的情況之后,我們建議他們到當地的非遺管理機構去了解和詢問相關情況,找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反映情況,維護自己作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正當利益。目前了解到兩位薩瑪民歌的非遺傳承人已向有關部門反映,但分發到手的補貼只有五千元。作為學者或是研究者,我們有義務在研究民間音樂文化的同時,去保護它。大部分的非遺傳承人都是農民,他們并無固定收入,相關政府部門應當讓非遺傳承人享受其該有的權益。讓其更好地發揮其非遺傳承人的光與熱,更加有效開展非遺保護與傳承活動。
(二)對不同文化形態中非遺傳承人申報與獲批的建議
通過勒布溝門巴族薩瑪民歌與門巴戲的采訪和調查中,可以知道薩瑪民歌是通過演唱者的個體表演得以實現,因此其非遺傳承人也以個體作為申報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而門巴戲這種無論是從表演形式還屬表演人數上看,都是集體共同完成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全國各地非遺傳承人的申報形式上看,大部分民間藝術的非遺傳承人都是有個體承擔。類似于門巴戲這類的綜合性民間表演藝術,它的非遺傳承人是否可以團體的方式申報和獲批,以便更有利于團體性民間表演的非遺文化的保護于傳承。
三、勒布溝門巴族文化旅游的現狀及思考與建議
(一)勒布溝門巴族文化旅游開發的現狀
“要致富,先修路”。2011年政府部門對勒布溝開始修建公路,現今已由早年的土路變成了柏油路,當地政府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從2012年開始舉辦門巴族旅游文化節至今。2012年民歌文化節名為“勒布溝首屆薩瑪旅游文化節”,以薩瑪民歌為主線貫穿于旅游文化節;2013年開始更名為“西藏倉央嘉措情歌文化旅游節”。通過增加旅游景點、經濟商業貿易交流、文藝演出類別等形式來擴充當地的文化旅游內容,提高當地群眾的經濟收益。
圖表中,可以看出錯那縣勒布溝參加文化旅游的人數逐年遞增,經濟效益逐年提升。從2012年首屆門巴薩瑪旅游文化節方案中整個文化節主題和主要內容上看,在音樂文化表演活動中門巴族民間音樂文化特色節目主要是薩瑪民歌(比賽)、門巴戲表演,除此之外就是勒布溝的四個門巴民族鄉的景點介紹和篝火晚會。同時四個門巴民族鄉當時的行政管理部門勒布辦事處③設計了“勒布門巴薩瑪酒歌收集錄制方案”,對勒布溝的基本情況、 薩瑪民歌擬傳承人的基本情況等,作了文字說明和影像的錄制,并對四個門巴民族鄉的景點作了宣傳小冊。
2013年勒布溝的旅游文化節更名為“西藏倉央嘉措情歌文化旅游節”之后,為了擴大影響力,旅游文化節的內容有了很大的改變:在文藝演出方面,雖然也有門巴薩瑪民歌和門巴戲的表演,但它們不再是文化旅游節中當地主要的民間音樂表演,而是作為文化旅游節的特色節目。其中更多地加入了山南各縣的藏族民間文藝節目以及新編排的舞蹈歌曲節目。這些改變雖然豐富了旅游文化節的文藝表演,但從民間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角度考慮,卻產生了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之間的矛盾,即文藝節目內容的調整或改變雖然豐富了旅游文化節的表演內容,增加了表演的趣味性,但是卻減少了門巴族當地特色的民間音樂文化內容的展示,不能更好、更完整地向游客展現當地門巴族的傳統音樂文化。
(二)對勒布溝門巴族文化旅游現狀的一些思考與建議
通過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勒布溝門巴族文化旅游的開發方式與內容的變化,也可看出當地政府意在利用門巴族民間音樂——薩瑪民歌與門巴戲,融進文化旅游產品中,打造勒布溝門巴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帶動當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這是政府惠及民生、造福百姓之舉,意在提高百姓的經濟水平和生活質量。但從非遺保護的角度看,非遺保護是對民間文化的原樣保護,它與政府部門的創新之舉有所沖突,創新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式的傳承與創造。如何在進行旅游產品開發創新的同時,做到對民間音樂文化的非遺保護?對此筆者提出一些想法與建議:
1.合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當地文化旅游的價值
在文化旅游中,作為非遺保護與傳承對象的薩瑪民歌及門巴戲,我們應當做到傳統與現代的分離與融合。一方面,從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角度上,我們要對薩瑪民歌與門巴戲這樣的民間音樂文化做到原樣保護與傳承,使其保持原有的藝術形態;另一方面,從文化市場發展與文化創意上看,在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的同時,合理利用民間音樂文化。在開發當地的旅游文化時,可以結合政府相關政策及當地民間藝術文化資源,通過現代科學手段作為宣傳平臺或途徑與方法,更好地宣傳和開發當地的旅游文化。
2.處理經濟效益與文化效益相矛盾的局面
在文化旅游開發中,將民間音樂文化作為文化展演的主要內容時,要注重民間藝術文化在文化旅游產品中的合理利用和過度開發。薩瑪民歌與門巴戲是門巴族當地特有的民間音樂文化,在旅游產品開發中,政府與有關及文化產業機構應當注重資源的合理利用,慎重思考并處理經濟效益與文化效益相矛盾的局面,即以何種方式和手段向游客展示出富有門巴族民族特性的民間藝術文化,而不是為了迎合市場或是一些低俗的游客心理,開發“面目全非”的民間音樂文化“改造品”。
四、結語
縱觀勒布溝門巴族近幾年的旅游開發狀態,從門巴族民間文化的專屬場地到加入周邊其他民族藝術文化,這一變化雖然有利于豐富民間藝術文化內容表演,但其中門巴族特色的民間音樂文化比重卻減少了許多,削弱了門巴族民間音樂文化完整性展示。對此,我們應當考慮如何在勒布溝門巴族文化旅游中更好、更完整地向游客展示門巴族的代表性民間音樂文化,并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與古跡,吸引游客,從而向游客展現門巴族的歷史文化與民間藝術魅力。文化旅游是一種精神文化產品,它應當給游客帶來一種精神文化的享受。通過不同區域、不同地理環境、不同歷史文化等內容的了解與欣賞,讓游客了解不同的文化及其所展現的魅力,擴大游客的文化視野,從而提高旅游大眾的文化審美能力。
注釋:
①薩瑪在當地方言中指的是“歌”的意思。
②此數據由錯那縣麻瑪鄉鄉政府提供。
③目前已撤除該行政辦事處,該辦事處已直接改為麻瑪鄉鄉政府。
參考文獻:
[1]劉亞萍,金建湘.生態文化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
[2][澳]戴維·索羅斯比.文化政策經濟學[M].易昕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
[3]牟延林,譚宏,劉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馬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歷史變遷中的地方社會——以歌謠為中心的解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