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炎芳
怎樣從熟悉的文本中提取富有新意、富有吸引力、富有挑戰性的教學內容進行創意教學呢?筆者想到了“陌生化”藝術手段的移植。在語文教學中,聚焦文本重點,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精妙的破解、整合、加工、組塊、建構,無疑是解決當前語文教學“高耗低效”頑癥的一劑良方。
一、追問言外之意,化“平淡”為“新奇”
常態的閱讀教學多是關注文本“說了什么”,對文本“怎么說”“為什么這樣說”重視不夠。其實,教學時更要關注后者,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文字背后蘊藏的東西,領悟言語發生的特征和技巧,化“平淡”為“新奇”。例如,《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第一段描寫了小村莊的美麗景色,讀起來自然順口,似乎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根據“陌生化”角度解讀文本的意識,不妨追問一句:“為什么此處只寫森林、河水、天空、空氣,而不寫其他的景物?”“這些景物城市里有嗎?”這樣一追問,學生就易于明白作者的用意——作者描寫這些景物意在跟城市鋼筋水泥般的建筑森林、污濁不堪的河流、霧霾彌漫的天空、嚴重污染的空氣進行對比,一方面更突出村莊的美麗,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對美麗村莊消失的痛心與惋惜,這也就是作者敘述的高明之處。如果解讀文本時忽視這些,從文本表面“滑過去”,學生對這些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內容就難以形成深刻的理解。
二、重組板塊內容,化“高耗”為“高效”
(一)詞語重組。在小學各學段,字詞教學始終是一個重要的任務,而采用“詞語板塊”教學,可以降低學生識記的難度。如《美麗的西沙群島》一課,關于海水顏色的詞語(深藍的、淡青的、淺綠的、杏黃的、五光十色、瑰麗無比)可組成一個板塊來理解記憶;關于珊瑚形狀的詞語(綻開的花朵,分枝的鹿角)可組成一個板塊,并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欣賞各種各樣的珊瑚,再指導學生發揮豐富的想象,模仿文中的比喻句寫一寫珊瑚的其他形狀;當然,還有關于海底動物類的詞語、海灘貝殼類的詞語、海島海鳥類的詞語等,都可以組成一個個板塊,讓識記內容由“零散”變“系統”,由“雜亂”變“有序”,省時省力,既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句子重組。特級教師劉仁增老師在教學《獅子和鹿》時,有一個環節是這樣的: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鹿說的三句話,并把這三句話組合到一張幻燈片上。接著,劉老師讓學生自由讀這三個句子,說說自己的發現。學生很快就發現了三個語氣詞。劉老師指導學生帶感情朗讀后,出示了課文的第六自然段內容,但他在段落中不動聲色地做了一個“陌生化”藝術處理:讓學生遷移運用學過的語氣詞。比如,鹿不敢猶豫,撒開長腿就跑……不一會兒,就把兇猛的獅子遠遠地甩在了后面。“(?搖?搖 ),?搖?搖?搖?搖 ?搖?搖。”獅子灰心喪氣不想追了。“(?搖?搖 ),?搖?搖?搖 ?搖?搖?搖。”鹿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可就在獅子想放棄的時候,鹿的角卻被樹枝掛住了,鹿嚇壞了:“(?搖?搖 ),?搖?搖?搖 ?搖?搖?搖。”獅子這下卻樂壞了:“(?搖?搖 ),?搖?搖?搖 ?搖?搖?搖。”眼看就要被獅子追上了,鹿用盡全身力氣,使勁一扯,才把兩只角從樹枝中掙脫出來,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這次,獅子再也沒有追上。這時,死里逃生的鹿恍然大悟:“(?搖?搖 ),原來?搖?搖?搖 ?搖?搖?搖。”這樣,遷移運用所設計的語境與文本無痕地融合在一起,既淡化了訓練的痕跡,又達到了寫法遷移、運用語言的目的。
(三)段落重組。詞語、句子可以組成板塊,片段、篇章也可以形成更大的組塊。小學五年級課文《橋》中描寫山洪暴發的六小段零零星星地散落在文章中,它是故事發生的特定背景。筆者先讓學生勾畫出來整理在一張幻燈片上,然后指導觀察、朗讀、交流,并結合洪水肆虐的一段視頻讓學生體會比喻、擬人、反襯、空鏡頭等描寫手法的運用,從而更進一步感受當時情況的危急。而后,再找出村民們在肆無忌憚的洪水面前無比恐慌的句子也組合成一個板塊。但筆者并沒有把重組后的兩個板塊孤立開來,而是巧妙地再一次整合起來,讓男女生分角色朗讀。這樣,學生就能在對比閱讀中深刻體驗洪水的可怕和村民的恐慌。在引導學生感受老漢舍己救護群眾生命的高大形象時,筆者再次把村民驚慌失措,急于逃生的段落板塊和老漢英雄作為的段落板塊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采用師生合作朗讀的方式,進行對比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逐漸掌握了捕捉、提取、處理信息的能力和重組言語材料的能力,從而也促進了獨立閱讀能力的提升。
三、比照抵觸之處,化“矛盾”為“和諧”
理解與感悟文本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比照與聯想”的過程。因為知識的獲取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而“比照與聯想”則是知識主動建構的主渠道。沒有了“比照和聯想”,自然也談不上理解與感悟。可以說“以語言為核心的比照與聯想”也是采用“陌生化”手段解讀文本的有效策略。文本中的字詞句段,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言外之意與言中之情都可以成為“比照聯想”的內容。薛法根老師執教《水》時,就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三次“比較”,領悟作者寫作的用意。一個是“雨水洗澡”與“一勺水洗澡”兩件樂事的比較,一個是母親的愛與母親的鎖水窖的比較,還有一個是“缺水的苦日子”與“寫的樂事情”的比較,讓學生深刻地領悟到了文本的主題——缺水的地方不缺愛,苦日子有了母親的愛,便有了快樂!
四、引用正面評論,化“粗淺”為“深刻”
很多時候借鑒他人經典的評論可以給讀者打開一個新的視角,窺見新的天地,產生新的審美體驗。《長城》是一篇經典老課文了,每次教學時,筆者總喜歡引用下面幾位外國首腦對長城的評論作為開場白:“同學們,長城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建筑工程。法國總統密特朗曾經這樣說過——(學生看課件接讀:沒到過金字塔就等于沒到過埃及,沒到過長城等于沒到過中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說過——(學生接讀:長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撼的古代建筑)美國總統克林頓這樣評價長城——(學生接讀:長城是一個奇跡,一個偉大的民族創造的偉大的奇跡)同學們,他們為什么對中國的長城會有如此高的評價呢?好好讀讀課文,用心感受,你一定會大有收獲。”而后,引領學生品味感悟長城的雄偉及勞動人民的智慧,就能化“平淡”為“新奇”,化“粗淺”為“深刻”。
語文創意教學,必須從對文本陌生感的關注開始,從對文本陌生化的解讀開始,從建構陌生化的教學設計開始。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運用“陌生化”手段對文本內容進行有效的解讀和科學的重組建構,便能讓課脈明晰,讓課堂鮮活,讓學生靈動,讓“簡約輕松扎實高效”不再成為一句沒有底氣的口號。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甘蔗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