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怡珍
課堂上,只要依需定教,順需而導,學習的過程必定是情趣盎然,學習收獲必定是豐富多彩。而這一切的關鍵在于學習需要的引發。其實,學習需要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學生對所學新知的好奇和探索,也稱為學習所疑。只要引導學生快速地靠近學習重點,并從學習重點展開質疑問難,那么所提出的種種問題就是學生最為迫切的學習需要。如此,欲質疑引需,必先直奔學習重點。這樣就可以把教之重心指向學習重點;把學之重心指向學習需要處。
一、欲擒故縱奔重點,彰顯質疑引需的趣味性
學習需要是學生學習動力的發源地,學習伊始的最佳切入點,學習過程最強效的催化劑。學生的學習需要隱藏在學生的大腦中。如何讓學生的需要走出大腦,來到課堂上?
例如,教學人教版五上“積的近似數”一課。課的開始,教師可以先引領學生復習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接著,創設情境:小明媽媽到華都超市購買一個質量為6.27千克,單價為2.5元的西瓜,請同學們幫她算算該付多少錢?此為“欲擒”前的“故縱”,到底要付多少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也把注意力引向學習重點。此時,教師順水推舟,引出了課題“積的近似數”,并讓學生緊扣課題,聯系生活中的付款問題,說出各自的問題。于是便有了幾個有價值的問題:①小明媽媽到底要給多少錢?②怎樣確定積的近似數?③為什么要求積的近似數?④什么是積的近似數?這就達到了“擒”的目的。
這樣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質疑,讓疑問貼近了要學的新知,逼近了新知的重難點,也就靠近了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優化整合奔重點,彰顯質疑引需的有效性
在新課伊始,教師對文本資源進行優化整合,讓知識更系統全面,學習的坡度大了一點,卻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戰性,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學習人教版五上“植樹問題”一課,首先出示問題:為了美化我們的校園,學校要在20米寬的操場邊上栽上一些樹,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樹,同學們猜一猜可以栽幾棵樹?再想想怎樣栽?學生根據在問題中獲取的信息畫出自己栽種的示意圖,教師可以選擇兩端都栽,一端栽、一端不栽,兩端都不栽,這三種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展示。最后請學生觀察這三種栽法,他們提出了很有意思的問題:①同樣20米的操場為什么會有三種不同的栽法?②這三種栽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③這三種栽法棵數與間隔數之間有什么關系?④這三種栽法得出的5棵、4棵、3棵的答案,用算式怎樣表示?⑤這三種不同的栽法有什么規律?
這個案例首先以美化校園,要求學生在操場植樹這一貼近校園生活的情境,巧妙地整合了教材中例1至例3的內容,將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只栽一端這三種新知融合在一起。具體做法是把例1中的數字進行了微調,刪去了兩端都栽這個條件,這樣呈現給學生的數學信息更加豐富、開放,學生可以任選自己喜歡的思考方式,體驗植樹這一實踐活動,畫出思考的示意圖。而后在展示、交流、觀察、比較中發現了種種值得探究的疑難問題。學生越是無路可走、荊棘重重,越是興趣高漲,此時正是學習需要引出之時。
三、未雨綢繆奔重點,彰顯質疑引需的精準性
一節新課要掌握的知識點通常不止一個,這樣圍繞多個知識點質疑而引發的學習需要,就會多維度、多層次。這就要求教師在這紛繁復雜的學習需要中,引領學生找到自己真正的學習需要。
例如,“垂直與平行”相關內容的教學。
1. 課前自讀。(1)自主品讀“垂直與平行”文本內容,自我感知垂直與平行的相關新知,初步建立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空間概念。(2)嘗試畫兩條直線位置關系的示意圖,至少畫兩種。(3)嘗試給自己所畫的示意圖分類,并想一想分類的理由。
2. 課內自我展示。(1)選擇展示學生所畫的示意圖,討論交流分類結果及理由。(2)觀察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的示意圖,再讀文本中關于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文字,交流展示各自對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理解。可以說說觀察與自讀的收獲,也可以交流自己在測量直角時的發現,指認垂足和垂線的位置,還可以互相幫助,解決各自的困惑。
3. 課上自問。(1)一邊觀察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的示意圖,一邊品讀文本中相關概念描述。(2)交流自己的理解與收獲。(3)提出自己的困惑。①把平行線無限延長,會相交嗎?②什么叫互相平行?③為什么兩條直線平行必須在同一個平面內?
這個“三自式”的質疑引需的案例,它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運用自己已有的認知能力,內化了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相關新知,而且讓質疑引需的重點迅速浮出了水面,把重心引向了相對于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更難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這個重點。
四、循序漸進奔重點,彰顯質疑引需的自然性
漸進的終點是奔向新知的重點處。漸進的過程就是在循序中讓學生順其自然地從心理和思維等方面逐漸靠近質疑引需所要緊扣的重點。
例如,教學“折線統計圖”一課:(1)出示某地4月8日2時~12時的氣溫變化情況統計表。(2)觀察思考,把自己認為的能讓人更清楚看出氣溫變化情況的想法寫下來。(3)分析比較文字、數字、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等表示方式的異同與優劣。(4)聚焦新知。脫穎而出的折線統計圖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同時,也引發了學生的深層思考與探究,提出了這樣的疑問。①從折線上怎樣看出氣溫變化情況?②是不是只有這一種折線一會兒向上、一會兒向下的折線統計圖,還是有其他類型,比如折線全部向下或全部向上的折線統計圖呢?③折線統計圖只能表示氣溫嗎?它還能表示其他的數據變化嗎?④生活中哪些地方還有折線統計圖?
這個案例中,學生在獲取教師提供的數據,應用已學過的搜集數據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想法。接著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展示交流,從舊知和新知的共同點中,類推、發現新知的特點與優勢。由此學生在舊知向新知的過渡中,自然而然地觸碰到了新知的重點,并引發了一個個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思考,為進一步開展學習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泰縣樟城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