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優(yōu)秀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給予學生文化滋養(yǎng)、心靈潤澤。語文學科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教育素材。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正確把握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將傳統(tǒng)文化生動形象、通俗易懂地呈現(xiàn)出來,在學生學習成長的關鍵時期種下文化的種子,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濡染和浸潤,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從而由讀書人升華為文化人。
一、辟“文化”蹊徑,讓導課與眾不同
新穎且有文化味道的導語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傳播語文課堂的獨特魅力。《將相和》的導入,筆者做了這樣的處理——
師(板書:和):請看老師寫的這個“和”字,左“禾”右“口”。猜猜看,禾和口分別代表什么?
生■:我猜“禾”代表禾苗,“口”代表嘴巴。
生■:我覺得“禾”代表糧食,“口”代表吃糧食。
師:的確,“禾”代表糧食,“口”就是用來吃飯的。“和”的原來意思是:每個人都有飯吃,天下就和平;如果沒有飯吃,那天下就大亂了。從古至今,“和”成為中國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觀念。請看課件: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2.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jīng)》。
師:家庭里有“家和萬事興”這一說法,人與人之間講“和氣致祥”,商人講“和氣生財”,國與國之間講“和衷共濟”。同學們預習了課文,誰來說說文中的這個“和”是什么意思?
……
以上環(huán)節(jié)與常見的導課方式“介紹作者資料”不一樣,教師另辟蹊徑,從“和”談起,引導學生初步認知中國歷史悠久的“和”文化,把“和”文化潛移默化植入學生心田,激起他們繼續(xù)學習的興趣,又提升了文化素養(yǎng)。這樣具有濃濃文化味道的導課,顯得高雅脫俗。
二、溯漢字之源,讓感悟深入淺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總目標”的第二條要求:“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漢字的形成和演繹過程浸潤著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漢字與文化的特殊關系,決定了漢字教學的與眾不同,必須把其內在的文化因素有意識地融入到漢字的教學中,適當?shù)乃菰矗f文解字,使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了解中國文化的廣博深邃,領略漢字無與倫比的魅力,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在福州市小學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比賽上,一位教師執(zhí)教的《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給我們做了生動的演繹。這位教師對“煙熏火燎”一詞的巧妙處理,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他先引導學生抓“詞語”理解感悟居里夫人對科學的執(zhí)著追求和獻身精神。學生找到了居里夫婦提煉鐳的過程中“煙熏火燎”一詞,并從中體會到居里夫人工作環(huán)境的惡劣。這位教師并未讓學生淺嘗輒止,而是出示了“煙熏火燎”這一詞,帶領學生觀察這個詞的四個字字形上的特點。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四個字里有三個字都帶“火”字。教師引導:“除了那三個字,其實‘熏字的四點底也是由‘火演變而來的。”教師相機演繹了“熏”字的金文、篆文、隸書、楷書的演變過程。直觀的“熏”字形體演變,一下子點燃學生的探究激情。教師讓學生舉一反三,列舉歸納出其他帶四點底字的涵義,還出示帶火的“煙熏火燎”詞語圖片,使學生心中升騰起一種炙烤的感覺,對居里夫人的痛楚感同身受,對居里夫人的崇高精神產(chǎn)生由衷的敬意。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緊扣一個原本平面單調的“熏”字,溯源解字,既讓學生深刻理解了文本的內涵,對居里夫人的精神之美有了進一步的感悟,又對漢字無與倫比的魅力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品文本內涵,讓滲透潛移默化
課文賦予很多具體事物以深刻的文化內涵,如恢宏雄偉的長城、奔騰不息的長江黃河、傲雪高潔的梅花……它們身上承載著重要的歷史記憶和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圖騰。一堂好的語文課除了有濃濃的語文味,還要有濃郁的文化味。我們要深挖“文本”承載的文化意蘊,拓展其外延,從而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學生在濃郁的氛圍中分享、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感受厚重的文化魅力。想達到這種境界,教師首先要睜開“文化之眼”,別開生面地引領學生步入文學殿堂。詩意語文的開拓者、領航者王崧舟老師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他在《楓橋夜泊》一課的教學中,兩次穿插了從古至今、時間跨度達1200多年的關于“鐘聲”的詩詞,如宋代詩人陸游《宿楓橋》、明朝高啟《泊楓橋》、清代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及現(xiàn)代著名詞曲作家陳小奇《濤聲依舊》。第一次的“穿插”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結課時詩詞的再次出示進一步震撼了學生的心靈。拓展了古人借“明月”抒思鄉(xiāng)、思人之情的一組詩句后,王老師水到渠成地總結了《楓橋夜泊》這首經(jīng)典古詩帶給后人的感觸、感受,甚至感動,贊揚詩人張繼把這份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愁寄托給“鐘聲”的創(chuàng)舉。這堂課的設計輕巧又內涵厚重,帶學生充分感受了“經(jīng)典的魅力,文化的力量”。
語文課上追尋“文本”承載的文化意蘊,最重要的途徑是通過品味語言、鑒賞語言、感受語言的內在神韻。《景陽岡》一文中,“武松打虎”是教學的重點。打虎過程中老虎進攻時“撲、掀、剪”三招最為驚心動魄,武松則以三“閃”避其鋒芒。沉著冷靜、有勇有謀的武松形象通過這三“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筆者在教學時,請學生聚焦這三“閃”,引導學生先弄清“閃”的意思,再思考可用哪些字替換“閃”。學生紛紛說可以用躲、避、跳來替換。接著啟發(fā)他們,那作者為什么單用“閃”而不用其他的字呢?小組討論后,學生們發(fā)現(xiàn)“閃”字之妙,以及武松只閃不攻所呈現(xiàn)出的沉著機智。筆者又指導學生帶著感受去朗讀課文,學生讀得神采飛揚,充分感受到名著的語言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
語文課堂不應當單純教授語言文字,而要根植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甄選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更加自覺地關注文化,關注文化的傳承。這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擁有一雙“文化慧眼”。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課上綻放絢麗的“核心素養(yǎng)”之花,給予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潤;唯有這樣,才能開闊學生視野,活躍學生思想,深刻學生的認識,達到語文教學的新境界。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濱江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 黃曉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