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敬
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現在的課堂教學也隨之發生了多種多樣的變化。課堂上學生比以前更加活躍,表面上熱鬧的教學場面,無形中折射出教學的放任與浮躁,多了些新穎的形式,卻疏遠了有效性,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更有效地學習?
一、課前精心預設,巧妙運用生成
小學生不同的年齡特征、個性特點、所處生活環境,以及知識經驗的多樣性,容易使教學行為具備生成性。教學中,既要在課前精心預設,又要巧妙運用課堂中的意外生成。
讀懂學生,基于學生的需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是實現有效預設的前提。例如,教師在課前需要了解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新知了解了多少?新知需要借助哪些舊知來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對什么樣的知識點更感興趣?不同層次學生對新知的學習會出現哪些問題?教學時設置的問題是否契合學生的思維維度等。只有預設充分,才能更好地處理課堂中生成的各種問題。
例如,口算題“■-■”,學生基本上都會用通分的辦法計算,求出■-■=■。而一位學生表示:“不通分也可以口算出得數■。”在其他學生不能理解的情況下,筆者讓他解釋:“■-■=■×■=■。”筆者肯定了他的想法后,順勢問:“■-■等于多少?”讓男生用通分方法算,讓女生用剛才那位同學的乘法方法算,結果得數都是■。學生比較后發現用乘法算的得數也正確,而且速度快多了。隨后,筆者讓學生觀察這類題目中兩個分數分母的特點:它們是兩個連續的自然數。類似這樣的減法都可以用第一個分數乘第二個分數。正是有了學生的“非常規”解法,以及筆者對于該教學細節的妥當處理,成就了一次精彩的教學生成。
二、運用生活實例,感悟知識內涵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特別強調,要讓學生的數學學習來源于生活,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用數學的眼光應用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利用鮮明、生動、具體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就在身邊,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方式來展開教學活動,把握知識的“坡度”,幫助學生領悟所學知識的內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明確指出,學生應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在小學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用已有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去認識周圍的事物與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數學為學習與生活服務,增強應用意識。例如,教學“雞兔同籠”時,教師通過談話引出生活實際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很少碰到雞和兔在同一籠里的問題,但有許多生活實際問題可以用我們學的‘雞兔同籠原理來解決。”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幅內容為“班級同學去公園劃船”的情境圖,圖中體現的信息是:“公園規定大船乘6人,小船乘4人,班級同學一共38人,共租了8條船,每條船都坐滿了。問大小船各租幾條?”請學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學生面對熟悉的生活問題,抽象的雞兔同籠原理便可形象化、生動化。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知識是解決我們生活、工作問題的有力武器。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有疑問的課堂才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有思考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在課堂上教師要創設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欲望,并在情境中形成數學化思考。當學生的思維發生變化時,就能將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觀點,教師加以適時點撥,促使學生進行更加有效地學習。例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教師讓學生憑直覺比較幾個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的面積和周長,然后設疑:“這幾個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和哪個最大?哪個最小?”經過討論,不少學生認為面積大、周長長的三角形內角和最大,一時爭論不休,他們的求知欲高漲。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動手量、剪、拼,明確答案。當學生發現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時,感到十分驚喜,隨之也明白了角的大小與三角形邊的長短、面積大小都無關系。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面臨挑戰時會釋放出更多的能量,產生融洽的課堂討論氛圍,學生在其中自然、和諧地在教師的引導下走進新知的探索學習過程。正是這樣一個蓄意制造的問題情境,巧妙地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在惑中頓悟、疑中開悟。
四、積累活動經驗,內化數學知識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習主體通過親身經歷數學活動過程所獲得的具有個性特征的學習策略與方法。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不僅僅是解題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思維的經驗,是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思考的經驗。因此,學生只有積極參與數學課程的教學活動,經過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才有可能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數學思維,內化數學知識。
例如,二上的“量一量,比一比”這節課教學中,教師設計了“測量”的操作活動:(1)選擇測量工具;(2)量自己身體部位的“一步”“一庹”“一拃”“肩寬”等;(3)量書桌、黑板的高度,以及教室的寬度等。課堂上教師留給學生大量的操作活動空間,同桌間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上述操作活動。學生參與面廣,親身經歷測量的實踐過程。學生在操作中體驗自己身體及周圍物體的長度,如一庹大約有1米多一些,黑板的高度大約有1米等。得到這些數據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數據,然后用手比劃它們的長度,再閉眼將這些長度記下來,幫助學生建立物體的長度觀念。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測量體驗,為后續對具體物體的長度估測作鋪墊,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促使“經歷”走向“經驗”。活動之后教師又引導學生敘述測量的過程,提煉出測量的經驗,并將關鍵字板書出來。這些思維活動是重要的數學思考經驗,并不是僅僅依靠教師的傳授獲得的,而是在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抽象的過程后得到的。
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預設課堂教學過程,以及實施課堂教學行為當中,多問自己一句“這樣的活動有效嗎?”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有效,讓我們的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縣城關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