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120急救指揮中心(471600)李君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膽囊結石、膽囊炎及膽囊息肉等膽囊疾病的發病率不斷地升高[1]。膽囊結石常容易反復誘發膽囊壁的炎癥而發生不典型的增生,部分患者最終可發生膽囊的癌變[2],所以膽囊結石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健康。目前盡管治療膽囊結石的方法較多,但一般還需要手術治療。筆者近年在臨床應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膽囊結石上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科治療的確診為膽囊結石的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膽囊切除術標準。并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55例,男39例,女16例,年齡21~70歲,平均(48.80±6.38)歲,病因:慢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12例,膽總管結石28例,結石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患者15例;觀察組55例,男40例,女15例,年齡20~69歲,平均(49.36±7.26)歲,病因:慢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13例,膽總管結石患者26例,結石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患者16例。兩組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病因等方面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兩組的患者均用氣管插管進行全身麻醉,對照組的患者應用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從右上腹經腹直肌行切開,切口長度在8~10cm為宜,依次切開腹部各肌層進入腹腔,找到膽囊三角區并找出膽囊管和動脈,離斷兩者并結扎,剝離切除膽囊,切除后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觀察組的患者采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膽囊,患者全麻后,使患者呈左側傾斜臥位,在臍下行1cm左右切口建立人工氣腹,壓力為12~14mmHg,一般患者用3孔法,肥胖的患者采用4孔法治療。置入腹腔鏡后再探查膽囊的位置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找出膽囊三角進行解剖,仔細辨別膽囊管和動脈,分別用生物夾夾閉,之后將膽囊切除,切除膽囊后查看腹腔有無滲血及膽漏,并確認生物夾夾閉穩妥后退出器械,縫合小切口,必要時可放置引流條引流。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和術后疼痛情況。
1.3 術后疼痛評分評定 參照VAS評分法進行評定,分數從0~10分,患者根據自己的疼痛程度標示分數,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劇烈。
附表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術后疼痛評分比較(±s)

附表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術后疼痛評分比較(±s)
注:經t檢驗,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排氣時間(d) 術后疼痛評分對照組 55 87.26±10.39 113.37±14.49 26.72±3.20 5.66±1.70觀察組 55 60.16±5.76* 70.23±7.60* 13.93±2.53* 2.73±1.03*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統計均用SPSS17.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s)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和術后疼痛評分比較,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
近年來隨著微創手術的廣泛普及,腹腔鏡微創手術由于具有切口小,手術創傷小,術后疼痛輕,術后并發癥少,恢復快等優點,在膽囊切除術手術中越來越得到重視。本次臨床觀察應用腹腔鏡微創膽囊切除術與傳統開腹膽囊切除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及術后疼痛評分相比較,觀察組具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應用腹腔鏡進行膽囊切除術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創傷較小,術后疼痛輕微,并且術中不需要暴露腹腔,對腹腔內臟器影響較小,術后排氣時間明顯縮短,可明顯促進患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因此在臨床中,在嚴格把握患者的手術適應癥與禁忌癥基礎上,再加上嫻熟的手術技巧和細心的手術操作,應用腹腔鏡微創手術進行膽囊切除術可減少患者疼痛,促進患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