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偃師市中醫院(471900)孫曉利
選擇合適分娩體位,有助于提升分娩質量。早期開展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可有效糾正一些異常問題,維持產程正常,幫助產婦從疲乏而又漫長的產程中較好地解脫出來,從而獲取更為滿意更加安全的分娩結局[1]。為提升分娩質量與自然分娩率,本次研究特選取本院收治的196例初產婦,觀察比較實施早期體位干預配合分娩輔助設施的實施效果,現報道如下。
附表 兩組陰道分娩產婦第一、第二產程時間比較(min,±s)

附表 兩組陰道分娩產婦第一、第二產程時間比較(min,±s)
組別 例數 第一產程時間 第二產程時間觀察組 84 376.85±147.53 52.29±26.79對照組 71 442.36±234.62 54.85±25.02 t 2.143 0.621 P值 <0.05 >0.05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與本院婦產科的196例初產婦,均為初產婦、單胎、足月妊娠、頭位;無并發癥與妊娠合并癥。排除巨大兒、胎兒窘迫、頭盆不稱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組98例,觀察組中,平均年齡(28.11±3.47)歲,平均體重(67.40±5.81)kg,平均孕次(1.40±0.52)次,平均孕周(39.05±1.04)周;對照組中,平均年齡(28.10±3.45)歲,平均體重(67.49±5.78)kg,平均孕次(1.37±0.51)次,平均孕周(39.01±1.06)周。兩組產婦在孕次、孕周、年齡及體重等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①胎先露半入盆或未入盆者。積極指導產婦用手將腹部托起;于助產士或產婦家屬陪伴下,進行單層樓梯上下爬;垂直坐位,分開兩腿,于床上垂直坐下,或在分娩球上左右適度晃動。②疑似枕后位或已人盆且枕后位者,進行如下體位干預:a.行側俯臥位,即胎枕側躺,盡量伸直下腿,彎曲上腿,呈90°,盡可能靠于腹部,將一墊枕于兩腿間。b.行側臥位弓箭步,即產婦保持側俯臥,上面的腳用力蹬對面處于站立狀態助產士的胯部,當宮縮時,助產士前傾身體,稍微用力于產婦的腳,使產婦膝蓋、胯部呈彎曲狀;c.支撐式前傾式站位或前傾坐位。行支撐式前傾坐位時,產婦可端坐于分娩球、坐便器或椅子上,打開兩腿,坐穩,前傾身體,放松雙臂,將其自然放置于大腿上,或者是抱住墊枕;對于前傾式站位,則需使產婦行站立位,前傾身體,扶住助行車兩手柄,再前傾身體,靠于車前面板上;或趴在助產士身上;d.手膝位。指導產婦于地板上,或床上,雙手與雙膝著地,前傾身體,鋪瑜伽墊于地上或膝下墊薄墊枕墊。
在實施早期體位干預時,指導產婦于所提供的體位當中,采取舒適、輕松的體位,持續30min,而后各體位交替進行。體位交換時,助產士需陪伴于身邊,將體位干預所需注意事項及實施目的解釋于產婦,且將呼吸技巧教于產婦,確保體位干預的安全性、實效性。在對產程進展進行觀察時,若產婦胎兒胎先露下降延緩或胎位異常時,需隨機調整有利更正的體位。對于第二產程,先不著手上產床訓練,待產婦有自主屏氣、用力的感覺后,積極指導產婦選擇自己感覺較為舒適并且能夠較好用力的體位,如半臥位、蹲位、側位等。所用到的輔助設施有適用于各體位的墊枕、抱枕、助行車、分娩球等,以此來更好的滿足于體位舒適的需要。
1.2.2 對照組 開始有規律宮縮之后,助產士實時陪伴其分娩。產婦結合自身意愿,自主選擇可感舒適的體位,于第一產程潛伏期,不予以體位干預,待進至活躍期,經檢查,若查知胎頭位置存在異常,可適當性給予體位干預。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分娩方式與產婦第一、第二產程時間。本次研究當中的第一產程潛伏期,即臨產時出現有規律宮縮,且宮口明顯擴張(3cm),而活躍期即為宮口擴張達3~10cm。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所得數據,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行X2檢驗,計量資料由(±s)表示,行t檢驗,若經比較有明顯差異,則用P<0.05表示。
2.1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比較 第一產程由于持續性枕橫位等,觀察組14例產婦行剖宮產,對照組為27例,觀察組經陰道分娩為84例(85.71%),對照組為71例(72.45%)。觀察組陰道分娩率較之對照組,顯著高于后者(P<0.05)。
2.2 兩組陰道分娩產婦第一、第二產程時間比較 觀察組產婦第一產程時間[(376.85±147.53)min]短于對照組[(442.36±234.62)min](P<0.05)。見附表。
經本次研究得知,觀察組第一產程時間較之對照組,明顯短于后者,由此可知,產程早期體位干預有助于產程良性進展。觀察組陰道分娩例數較之對照組,多于后者。可能與觀察組產婦于產程早期實施體位干預緊密相關,由于處于潛伏期的初產婦,其宮縮陣痛感逐漸增強,且具有比較慢的宮口擴張速度,如若具有較差宮頸條件的產婦,其便可能要經歷更長的潛伏期時間,許多產程異常或難產者,通常由細微性的胎頭位置異常所致,而通過運用一些簡單的體位技巧,便可將其糾正[2]。至此,于產程早期,及早開展體位干預,能夠較好地矯正胎頭異常狀況,重拾產婦信心。在對產婦胎背位置及胎先露下降的高低進行充分評估之后,可采取諸如弓箭步、前傾式站位、爬樓梯及垂直坐位等體位施加干預,此類姿勢通過合理運用重力作用,增加骨盆出口、中骨盆及骨盆入口的空間,特別是伴有坐于分娩球搖擺運動時,有助于胎頭旋轉至枕前位,使胎兒更好貼合于宮頸,以便更有規律、更有效的宮縮,推進產程順利進展,有助于縮短第一產程[3][4]。在注重體位干預的同時,還需重視產婦的自我舒適感,可選擇恰當、必要的分娩輔助設施,這不僅吻合實現臨床所提倡的人性化、人文關懷性的助產理念,而且還可為體位干預提供更為有利的開展條件[5]。
綜上所述,針對初產婦開展產程早期體位干預,另與分娩輔助設施相配合,可提升自然分娩率,縮短第一產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