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第一人民醫院(332400)胡偉
腦梗死屬于腦血管疾病家族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具有起病迅疾的臨床特點,是因人體大腦內部局部性血液循環障礙所導致的神經功能損害性綜合癥,患者在臨床中通常會表現出較高水平的致殘率和死亡率[1]。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在部分腦梗死患者住院治療過程中應用了責任制整體護理服務模式,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86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全部患者均滿足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會議制定的腦梗死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患者隨機等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各43例,參照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介于45~6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0.6±5.1)歲,研究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介于44~62歲,平均年齡為(51.3±5.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經統計學計算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實施常規治療和護理服務,研究組患者在實施上述常規治療和護理基礎上行責任制整體護理服務模式。
1.3 臨床評價指標 本次研究中,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的運動功能評分(FMA)、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以及神經缺損程度評分(CSS)。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對計量資料選擇(±s)來表示,采用t檢驗。若P<0.05,證明組間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研究組患者的神經缺損程度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經缺損程度評分比較(±s)

附表 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經缺損程度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運動功能評分 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神經缺損程度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43 45.24±11.28 73.56±15.29 31.26±9.14 67.42±12.15 35.24±5.24 12.87±3.14參照組 43 45.16±12.04 55.61±11.42 31.01±9.02 46.25±11.82 34.98±4.98 19.58±3.66 t值 0.032 6.168 0.128 8.190 0.236 9.12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治療工作和護理工作環節的實際實施質量,都對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具有深刻的影響和制約作用,是促進我國腦梗死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水平不斷改善提升的關鍵[2]。在責任制整體護理服務模式的應用背景下,護士要全面關注腦梗死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的所有細節,確保患者治療過程能夠順利取得最佳的預期效果[3]。
本次研究中,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以及神經缺損程度評分大致相當,組間數據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研究組患者的神經缺損程度評分顯著低于參照組,組間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研究結果充分證實了責任制整體護理服務模式的應用價值,適宜臨床推廣。
針對腦梗死患者應用責任制整體護理服務模式,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降低患者的神經缺損程度評分,提升患者預后質量和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普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