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461000)程鳳麗
冠心病是臨床高發病,多為老年患者,經醫院治療后仍需加強護理和健康支持,確保規范用藥和科學合理飲食、鍛煉,預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延續性護理是一種出院后通過家訪和電話及時掌握患者情況,并為患者提供健康指導的護理形式[1][2]。本研究分析了延續性護理對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3月~2016年1月90例冠心病患者并隨機分組。延續性護理組患者男30例,女15例;51~79歲,年齡(61.34±2.43)歲。發病時間1年~13年,平均(6.55±0.29)年。普通組患者男31例,女14例;52~79歲,年齡(61.31±2.45)歲。發病時間1年~13年,平均(6.54±0.22)年。兩組一般資料相似,P>0.05。

附表1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相比較[例數(%)]
附表2 干預前后心功能、焦慮心理相比較(±s)

附表2 干預前后心功能、焦慮心理相比較(±s)
注:對比干預前,#表示P<0.05;對比普通組干預后,*表示P<0.05。
組別 時期 NT-proBNP (ng/L) 焦慮情緒 心功能級數延續性護理組 干預前 7424.37±1020.71 58.15±7.22 3.42±0.61干預后 2913.18±450.41#* 31.24±2.59#* 1.24±0.21#*普通組 干預前 7423.35±1010.14 58.02±7.21 3.41±0.53干預后 4623.45±730.59# 44.98±4.34# 2.17±0.41#

附表3 兩組患者1年內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相比較[例數(%)]
1.2 方法 普通組行常規護理,延續性護理組加以延續性護理。①延續護理小組構建。由心內科醫護人員組成護理小組,和患者、家屬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對其說明延續性護理的內涵和重要性,獲得患者和家屬理解和信任,消除其內心的顧慮。②一般情況評估。制定調查問卷,了解患者的工作、生活、病情、性格、生活方式、家庭背景、心理依賴需求、健康知識需求、出院探訪需求等,以更好制定延續性護理方案。③延續性護理干預。出院后1周電話隨訪1次,每個月上門隨訪1次,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及時發現其治療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糾正和解決,除外不利于治療的因素,為患者提高良好的服務。鼓勵家屬積極參與延續性護理過程,指導患者和家屬記錄日常生活、鍛煉情況、用藥不良反應、飲食、身體感受等。指導患者科學飲食,避免高膽固醇高脂肪、油炸食物,戒煙戒酒,以高維生素、低鹽低脂飲食為主,多進食新鮮水果蔬菜;合理進行散步、做太極拳和體操,并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和愛好,保持愉快穩定的心情,確保睡眠充足[3][4]。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遵醫行為;1年內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干預前后患者心功能、焦慮心理的差異。完全遵醫(完全遵醫囑用藥、飲食和鍛煉)、部分遵醫(基本可遵醫囑用藥、飲食和鍛煉,但偶有遺忘等情況)、未遵醫(未遵醫囑用藥、飲食和鍛煉),遵醫率=完全遵醫率+部分遵醫率。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統計,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依據,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用t檢驗和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相比較 延續性護理組患者遵醫行為高于普通組,P<0.05。如附表1。
2.2 干預前后心功能、焦慮心理相比較干預前兩組心功能、焦慮心理相近,P>0.05;干預后延續性護理組心功能、焦慮心理優于普通組,P<0.05。如附表2。
2.3 兩組患者1年內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相比較 延續性護理組1年內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普通組,P<0.05,見附表3。
冠心病是常見心血管疾病,預后差,在醫院接受治療后仍需做好出院后的健康指導和支持工作。延續性護理是為滿足患者出院后健康需求所提供的一種專業、有序的護理行為,可確?;颊攉@得延續性信息[5][6]。延續性護理可借助上門家訪和電話隨訪等形式掌握患者資料,為其提供相關健康指導和答疑,及時發現出院后康復問題,調整患者心理狀態,使其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和護理能力,嚴格遵醫囑用藥,確保治療的延續性和有效性,以降低疾病復發風險或并發癥發生風險。延續性護理可有效連接醫生、護士、患者和家屬,強化溝通,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使其盡快達到生理、心理和社會的最佳狀態[7]。
本研究中,普通組行常規護理,延續性護理組加以延續性護理。結果顯示,延續性護理組患者遵醫行為高于普通組,P<0.05;延續性護理組1年內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普通組,P<0.05;干預前兩組心功能、焦慮心理相近,P>0.05;干預后延續性護理組心功能、焦慮心理優于普通組,P<0.05。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對冠心病患者效果確切,可提升患者遵醫行為,改善心功能,減輕不良情緒,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