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醫院(102200)張國芳
體位療法對多種內科疾病起到輔助治療作用,不同疾病采取不同的體位,往往可以減輕病痛或改善病情,在醫學上稱為體位療法。心力衰竭病人宜臥床休息,但平臥位可使回心血量增加,從而加重心臟負擔,引起呼吸困難等不適。因此體位的選擇對心力衰竭患者影響更加明顯。在臨床護理中,通過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體位護理干預,可以明顯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2015年4月~2016年12月在我病區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4例,年齡57~85歲。納入標準:①慢性心衰患者(NYHA分級Ⅱ~Ⅳ)[1]。②住院治療1周以上。將患者隨即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例。對照組男29例,女23例,年齡58~84歲,平均年齡(74.52±7.48)歲,小學文化程度18例,占34.6%;中學以上文化程度34例,占65.4%。觀察組男31例,女21例,年齡57~85歲,平均年齡(74.13±7.59)歲。小學文化程度17例,占32.7%中學以上文化程度35例,占67.3%。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癥狀、左室射血分數(LVEF%)、血BNP濃度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附表1 兩組患者有效率對比[例數(%)]

附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
1.2 方法 兩組均進行常規藥物治療,同時觀察組采用合理體位護理:即白天可坐在靠背椅上或床上,兩腿下垂,也可取右側臥位,同時清醒時堅持每天30分鐘下床慢走時間;夜間取半坐臥位,即床頭抬高40~50度角,膝下支架抬高10~20度角,病情許可則墊高枕頭,取高枕臥位。右側臥位,使心臟的位置處在胸腔上面,可減少其他器官對心臟的壓迫;而且由于重力作用,有助于心臟排血,減輕心臟負擔。半坐臥位、高枕臥位由于重力作用,既可使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量增大,減輕腹內臟器對心肺的壓力,肺活量增加,又可使部分血液滯留在下肢和盆腔臟器內,靜脈回流減少,減輕肺部淤血和心臟負擔,從而改善呼吸困難。對照組采取自愿體位進行比較。
1.3 觀察指標 按主要癥狀改善程度計量評分,分為0~4分5個級別。按主要癥狀輕重評分:0分表示主要癥狀消失,1分為顯著改善,2分為明顯改善,3分為稍減輕,4分癥狀未改善或加重。按心功能評分,心功能正常0分,Ⅰ級為1分,Ⅱ級為2分,Ⅲ級為3分,Ⅳ級為4分。同時分別測量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LVEF%)以及血BNP濃度等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SPSS13.0軟件行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EPI2000軟件行X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附表1,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住院天數及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見附表2,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主要癥狀明顯改善,住院時間明顯減少,左室射血分數(LVEF%)明顯提高,血BNP濃度明顯降低。
3.1 慢性心力衰竭又叫充血性心力衰竭,其病理生理機制為心臟排血功能降低,多臟器供血不足及淤血,引起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亢進,導致鈉水潴留,進一步引起心臟前后負荷加重,心衰加重。心力衰竭時,心室壁張力增加,心室充盈壓增高,BNP分泌量隨之增加,其增高的程度與心衰的嚴重程度呈正比[2]。體位療法對多種內科疾病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不同疾病采取不同的體位,往往可以減輕病痛或改善病情,在醫學上稱為體位療法。而體位對心力衰竭患者影響更加明顯。其可能的機制有:①合理的體位護理可增加肺的順應性,減少肺死腔容量,增加肺通氣/血流比。同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肺淤血、肺內感染,氣道黏液分泌量增多,合理的體位護理可促進排痰,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暢[3]。②合理的體位護理可減少心臟回心血量,心室充盈壓降低,BNP分泌量隨之降低[4][5][6]。
3.2 本研究表明,合理的體位護理可明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癥狀,縮短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的LVEF值,降低血BNP濃度,改善患者的預后。為了更有效地預防和治療慢性心力衰竭,顯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和預后,應該加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體位護理[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