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粒彬
摘 要:“農家書屋”是政府建立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深遠意義。本文從當前“農家書屋”建設發展的制約因素出發,探索公共圖書館與農家書屋的合作共建和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農家書屋 公共圖書館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 2017 ) 09-00-01
“農家書屋”工程是為滿足農民文化需要、解決農民買書難、借書難和看書難的問題,提高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而在行政村實施的一項民生工程,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深遠意義。南寧市自2007年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十年來已建成“農家書屋”1438個,實現了全市174個行政村的全覆蓋,改善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不足的面貌,但管理與運行效果卻是不盡人意,不能真正發揮“農家書屋”的文化帶動作用。
一、當前農家書屋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
1.選點不當。書屋是村民學習知識、拓寬眼界的重要場所,方便村民應該是書屋選址的指導標準。經調查,有的農家書屋建在村委辦公樓或者村小學里,距離自然村屯較遠,并不方便村民看書,不利于培養村民的閱讀習慣。
2.管理不當。農家書屋雖都制定了書屋管理制度和借閱制度,但是對規范服務內容、讀者權利、管理員的職責、圖書捐贈管理、圖書和設備安全等還沒有統一的規定。目前大部分書屋管理員主要由以下幾類人負責:一是村委會負責文教工作的人員兼任,二是退休的村干部擔任,三是村民中推選一個較有文化的人在工閑時負責,均非專職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的圖書管理教育,開放時間得不到保障,業務開展不規范,資產管理不到位。
3.經費保障不足,文獻更新慢。2014年起中央財政資金每年給予每個農家書屋1600元的出版物購置經費,自治區每年給每個農家書屋配套400元經費,共計2000元。購書經費由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統籌使用,按照3年一輪,每年對全區三分之一的農家書屋統一進行補充更新,圖書得不到及時補充,影響了書屋的“造血”功能。圖書統一公開招標采購并配送到當年補充更新村點,不能兼顧到每個鄉村的發展特色,脫離村民的實際需要,圖書資源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另外,書屋管理人員的勞務補償費長期空缺,書屋管理員的工作積極性難以調動。
4.自動化應用程度低。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自動化手段的運用已經滲透到文化服務的每個領域。農家書屋在建設初期配備了計算機,但由于管理人員缺乏專業培訓,甚至還存在將書屋的電腦挪做他用的現象,大部分書屋仍主要以手工登記為主,很少能實施電子借閱、回溯建庫。
5.服務模式單一,文化陣地價值功能發揮不足。農家書屋作為村級文化學習和交流的主要陣地,不僅應成為村民學習的教室,還應成為村民開展文藝娛樂、文化休閑的會所。但從十年來的建設效果看,90%以上的農家書屋僅能提供簡單的圖書借閱開放,極少開展主題電影、文娛競賽、文藝表演、知識講座等活動,書屋的文化陣地服務功能未能充分發揮。
二、圖書館與農家書屋建設
針對“農家書屋”普遍存在的管理機制不完善、后續保障不健全等問題,緊靠新聞出版系統和地方的能力是難以解決的。應充分利用公共圖書館在資源建設、讀者管理、閱讀推廣等方面的經驗,加強合作,共同把農家書屋真正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基地。
1.利用圖書館的館藏資源,解決農家書屋書的造血問題。圖書館利用文獻資源,因地制宜,采取送書下鄉和流動圖書等形式,把館藏圖書送到鄉鎮圖書流通站、文化站和農家書屋,讓農民免費借閱,并不定期進行圖書流動更換,使圖書資源流動起來,既緩解了地方財政的壓力,又能促進文化資源在農家書屋間的流通使用,讓有限的圖書資源給更多的農民帶來實惠,滿足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文化需求。
2.利用圖書館專業化的人力資源和管理水平,規范農家書屋的管理。圖書館參考本館規章制度制定農家書屋的管理條例,完善書屋的制度建設;圖書館結合業務工作需要,為農家書屋實施管理人員的崗前培訓、業務培訓、業務指導,提升農家書屋的規范化建設。目前,我市大多數“農家書屋”實現《農家書屋管理制度》、《農家書屋圖書借閱制度》等制度上墻,對圖書的接收、上架、建檔、借閱登記等也日益規范,有效防止了圖書的流失,并出臺滯納金規定,有效保障村民公平享受閱讀的權利。
3.利用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的活動經驗,挖掘和發揮農家書屋的文化功能。利用農家書屋陣地,聯合開展知識講座、藝術展覽、文藝演出等讀者活動,充實農家書屋的服務功能。近年來,南寧市圖書館根據農民需要,把“綠城講壇”公益講座帶到農家書屋,為村民舉辦農業技術知識講座,并結合“三下鄉”下村開展謎語、拋套圈、知識問答等活動,極大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激發了村民的閱讀興趣。
4.利用圖書館項目建設,實現城鄉文化資源共享和書屋的可持續協調發展。2011年2月,由南寧市圖書館牽頭實施的“南寧市城鄉一體化聯合圖書館”是一個面向社會、惠及市民、開展公益性服務的文獻信息服務體系,將農家書屋作為“城鄉一體化聯合圖書館”的基層網點納入圖書館發展規劃中,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圖書館網絡資源共享、服務共享、文獻信息服務全覆蓋,最大限度地將公共圖書資源配置到廣大農村,推動城鄉文化資源建設布局合理和優勢互補。
5.利用“共享工程”文化資源平臺,充實農家書屋資源平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應充分利用“共享工程”已有的文獻資源、設備設施,充實農家書屋的電子文獻資源,解決紙質圖書的供需矛盾。目前,南寧市興寧區五塘鎮沙平村農家書屋與興寧區共享工程基層中心聯網,不僅能瀏覽到共享工程網站豐富的電子資源,還能通過網絡及時了解科技發展動態,掌握致富信息。
6.利用圖書館信息優勢,提升農家書屋的科技服務水平。圖書館應立足農村群眾需求,利用本館科技文獻資源優勢,邀請有關專家對農民群眾需要的有關本地農業種養的資料進行篩選、編印二三次文獻,發放到農家書屋供村民使用,從而幫助村民節約圖書信息選擇的時間,提升文獻資源利用率,提升農家書屋的科技信息服務水平。
7.利用圖書館宣傳服務陣地,調動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鼓勵社會各界采用多種形式、多種渠道進行捐助、支持和幫助農家書屋建設,全面提升社會對基層文化的關注與支持。
參考文獻
[1]俞仲英.衢州“農家書屋”使用與管理長效機制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2)
[2]楊華芳.龍小玲.張愛萍.縣級圖書館在農家書屋建設中的作用探討——以江西省吉安市為例[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