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洪+單喜鳳
[摘 要] 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三個發展階段。新時期我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仍然面臨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不足的問題以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沖突。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也面臨挑戰。因此,在新時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轉變傳統發展觀念,增強生態意識;以科技為依托,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通過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深入貫徹執行“綠色發展理念”,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關鍵詞] 人與自然;綠色發展;和諧共生;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 B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11-0078-06
在人類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中,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物質滿足。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過的:“資本主義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人類對自然界的無限索取也導致了生態的破環和環境的污染,進而導致自然界對人類的懲罰。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其走向新的和諧,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所經歷的發展階段
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與自然的關系也不斷變化,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原始社會時期。在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低下,人類僅停留在運用最原始的技術,在大自然中獲得滿足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資料的階段。在這一時期,人類順應、敬畏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為一種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條件下原始的和諧狀態。第二,農業社會時期。農業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飛躍。在農業社會,生產力水平與原始社會相比有了極大的提高,形成以農耕和馴養為主的新型生產方式。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在農業生產中,農民在利用和改造大自然時,出現了少數過度開墾和爭奪水資源現象。但從總體上看,農業文明時期,由于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仍然屬于人類對自然認識和利用的幼稚階段。因此,這一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基本上保持平衡,但那是一種在落后經濟水平上的平衡,是一種低層次的初級平衡狀態。第三,工業社會時期。工業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第二次飛躍。在工業社會時期,社會生產力與農業社會相比有了極大提高,科學技術也有了極大進步。科技的進步一方面為人類自身創造了極大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工業化進程使自然資源漸趨枯竭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在這一時期,人類運用科學技術控制和改造自然,掠奪自然資源,人與自然關系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人類確立了對自然的主體性地位,自然也就變成被改造、被征服和被掠奪的客體對象。因此,在工業社會,在某些方面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十分的不和諧,甚至完全對立。
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甚至對立,導致資源的枯竭和生態環境的惡化,這些結果使人類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威脅,促使人類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認真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我國人與自然關系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軍事等都有了極大的發展和進步。但科技進步帶給人們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脆弱等問題。當前,我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人口眾多與資源有限的矛盾,自然的承載力下降。我國人口基數大,但資源有限,人均占有資源數量下降,對資源的消耗也逐漸增加。具體表現為耕地的消耗,草原的退化,物種的減少以及水資源的短缺。第二,環境污染嚴重。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不僅要追求經濟的增長,還要加強對環境的保護,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我國制定了保護環境基本國策,這一國策的制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我國的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隨著工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工廠廢氣廢水的不合理排放,造成了大氣和水資源的污染,污染物及污染氣體的不合理排放使原本不充足的自然資源更加緊張。第三,生態環境脆弱。我國大部分地區自然環境脆弱,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呈下降趨勢。人們面對巨大經濟效益,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資源的短缺與環境的污染使自然的承受能力減弱。具體表現為植被破環、水土流失、資源的污染日益加劇、生態承受力日益下降,等等。“環境污染已從陸地蔓延到近海水域,從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從一般污染物擴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點源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與工業排放疊加,各種新舊污染與二次污染相互復合的態勢”[1]。我們對自然界進行破壞的同時也遭受到了自然的懲罰。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面臨的挑戰
通過對我國環境現狀的分析表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仍是我們不得不面臨的巨大挑戰。主要表現為:第一,人與自然不和諧的重要原因是我國人口眾多,資源有限,人均占有資源量不足。改革開放以來,面對人口問題,我國制定了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在某種程度上使人口數量得到了控制。但是我國人口基數大,新增人口多,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仍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對待的重大課題。第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產生沖突。一方面,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提高經濟水平和綜合國力;另一方面,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一些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破環的范圍在不斷擴大,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會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第三,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也面臨挑戰。我國是國際環境公約的見證者,必須為國際上的環境保護貢獻力量。自然資源的缺乏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利于我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降低了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不利于我國發展。
四、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對策思考
我國要想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首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摒除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和諧因素,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endprint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內涵
馬克思指出:“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關鍵在于人類同自然界的和解。”[2]這里,馬克思提出的“和解”即“和諧”,亦即配合的適當或均勻,強調兩個主體的辯證統一,共生共榮。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其內涵在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既能滿足人類豐富的物質需要,又沒有對自然界形成破環;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子孫后代發展的需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表現為:一方面,人應該適應自然。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認識和利用自然,為人類造福;另一方面,自然與人類發展相適應,滿足人類需求。并且兩方面相互統一,因為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對自然進行改造的同時保護自然,才能滿足人類的需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生態平衡。
(二)充分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的哲學意蘊
馬克思主義理論包含著豐富的生態觀內容。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導。第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辯證唯物主義揭示了整個世界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一方面,自然界是物質的,它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馬克思指出:“人并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大自然中孕育而生的,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3]恩格斯也提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他們的環境中并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4]另一方面,人不是被動地接受自然賜予的一切,人類有其特有的主觀能動性,是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在人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人不但要尊重自然規律,而且應該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利用客觀規律,更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為人類造福。但人在利用自然改造世界造福人類時,一定要尊重自然規律,不然會受到自然的懲罰。恩格斯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3]第二,聯系的觀點。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與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聯系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體現了一種因果聯系。一方面,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與自然達到相對和諧的狀態。人們在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自然,可以從自然界獲取經濟發展所需的自然資源,為人類造福;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不惜以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發展經濟的代價,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如土地荒漠化、酸雨、霧霾等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第三,人的認識的發展總是要經歷一個從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隨著實踐的發展,人的認識也在變化和發展。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的變化和發展,體現了人的認識,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的發展而不斷深化和發展。剛步入工業文明的人類,不再尊重自然,而企圖征服自然,成為自然的主人。但隨著人類不斷發展,在看到自然予以的懲罰的時候,人們開始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積極地尋求方法減少對自然的破環,從而減輕自然對人類的懲罰,希望使人與自然走向一種新的和諧。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對策
要想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必須處理好人口、資源與環境同發展之間的關系,貫徹執行好“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使人與自然走向新的和諧。
一要轉變發展觀念,增強生態意識。要想使人與自然走向新的和諧,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即由人對自然的統治關系變為伙伴關系,共存、共榮關系;由單純的索取轉變為索取的同時給予自然一定補償;由人對自然只有支配權而不履行義務轉變為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把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和對自然的保護統一起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4]。
二要以科技為依托,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主要手段在于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資源配置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好市場的作用,注重對科學技術的正確運用。加強國家保護資源環境能力建設,建立與完善覆蓋全國的國土與生態系統監制網絡,發展基于數字地球理念的資源環境信息技術平臺[5]。全面系統地認識自然過程和人的活動對生態環境以及人類自身發展影響的客觀規律,為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整治提供堅實的知識基礎和技術支持。同時,大力發展綠色制造和清潔生產技術,發展節材、節能、節水、節地的高新技術,為我國實現發展模式轉型提供高效、安全、清潔的技術體系。
三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一方面,要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堅持資源的開發和節約并重,并且把節約放在首位,依法保護和合理使用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資源的浪費。在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對其進行統籌規劃和統一治理,嚴格執行對水、森林、礦產等資源的管理和保護,依法打擊污染水源、亂伐森林、非法采礦等浪費資源的現象[6]。另一方面,要保護環境,提高環境質量。由于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前的主要任務仍是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水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長期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依法打擊各種污染環境的行為,依法治理污染。環境的保護與人口、資源和經濟密不可分,相互聯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應使它們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保證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能夠在自然資源和環境所容許的范圍之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四要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不僅需要宣傳教育,還應從法律法規方面強制約束人們的行為,環境保護立法應該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中心、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7]。發揮資源和環境立法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強制約束力,加大對破環資源和污染環境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大檢查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強有力的司法保證之下,使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依法有序進行。
總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深入貫徹執行“綠色發展理念”,注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實現“五位一體”的協調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國安.堅持科學發展觀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J].學習論壇,2015,(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賀亮明.談和諧社會中人與自然的和諧[J].職大學報,2010,(4).
[5]蘭鴻濤.從構建和諧社會看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J].科協論壇,2009,(3).
[6]李應振.從農業文明到生態文明:走向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7]張福財.堅持科學發展觀教育,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J].中國教育學刊,2012,(6).
[責任編輯:譚曉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