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摘 要:數字技術的進步帶來了信息傳播的高速發展,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更是迅速普及,幾乎家喻戶曉。因此以微博、微信作為重要傳播媒介的時代就被稱作微時代。最初是以140字為限度的微博首先流行,隨著4G移動網絡的普及,各種公眾媒體、自媒體以及社交媒體迅速發展,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參與。除了圖文并茂的各類數字信息,僅就文字信息而言,其表達藝術與水準簡直是精彩紛呈。其中不乏觀點鮮明、言辭優美的熱點討論,哲理豐富、意蘊深遠的心靈雞湯,還有詩歌散文等純文學類作品。僅從語文這個角度來說,其影響之大與提高之快,都是空前的。大眾如此,高校學生更是深深涵泳其間。如何看待這些現象,又怎樣因其勢而利導之,也是高校基礎教育的新課題。
關鍵詞:微時代 新媒體 大語文 高校語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9-0-01
一、新媒體概述
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最大動力,任何一項重大的科學發明帶來的總是人類社會的重要進步。互聯網的問世,無疑是現代社會影響極其深遠的重大事件。而伴隨著無線通訊以及4G移動通訊的普及,移動通信終端不僅僅只是為了交談,更具有社交、娛樂、游戲等多種功能,而且智能手機的更多潛在功能仍處于不斷的開發與拓展中。借助于這種幾乎無所不能的個人工具,人際交流十分便捷,新聞傳播的速度也變得異常迅速,同時也為各類文學及藝術創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傳播渠道。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傳播的方式更是日新月異。顯而易見,數字新媒體的迅速普及,已經對傳統媒體例如書籍、報刊以及廣播、電視等,形成了挑戰;也是高校語文教育的新機遇。
毋庸置疑,互聯網的出現對于人類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諸多方面,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如果說,學習是終生的事情,那么,讀書也就是獲取知識的最重要的途徑。據最新的權威發布,2016全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較上年上升0.02個百分點,其中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連續八年上升,這一重要的事實表明,人們閱讀的方式正在發生著深刻的改變。
二、大語文觀點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特級教師張孝純先生就提出了“大語文教育”觀點,其指導思想主要可以概括為:聯系社會生活,著眼整體教育,堅持完整結構,重視訓練效率。聯系社會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現代的條件,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使語文課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從而突破以往的封閉式課堂教育格局。所謂著眼整體教育,就是要求做到知識、智力、能力的統一發展,進而建立敬愛型的師生關系;所說的堅持完整結構,就是要求把語文教學置于社會教育系統、學校教育系統之中協調地活動,而語文教學本身也應有完整的結構;重視訓練效率,就是強調不能只依靠訓練的數量換取了成績,而應以較少的課內讀寫量和課外作業量,達到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思等水平的目標。
不言而喻,生活是語文教育的基礎,是語文學習最初的最樸素的資源。“大語文教學觀”要求我們在語文中學會生活、在生活中感悟語文。在語文教學中,要做到語文與生活的親密接觸,充分借助于課堂內外的社會生活,引導學生體驗生活、運用生活、拓展生活,從而達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三、新媒體的語文價值
得益于新媒體的多種功能,數量廣大的受眾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捷服務或者視聽享受。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種宣傳工具能夠與移動互聯網相匹敵。除了各大門戶網站以及新聞機構的手機版閱讀瀏覽甚至網絡直播,各級地方政府和部門也基本普及了媒體公眾號,可以實時迅速地發布新聞、消息,宣傳政策、法令法規,及時報道民眾關注的時政要聞,對于民眾了解社會、掌握政策,知曉輿情,表達訴求等等,都可以提供高效服務。
數字化信息交流是過去任何一種聯系方式都無法比擬的,在豐富廣大民眾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促進整個社會文明的進程。例如早先很可能受限于文化水平,無法進行書信往來。而今,語音及視頻交流幾乎不受任何限制。更有趣的是,因為交流的方便,熟能生巧,人們的交談技巧以及寫作水平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例如經常微信聊天的移動互聯網用戶,語言表達的藝術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呢。或者詼諧幽默,或者時尚新潮,或者娓娓而談,或者唇槍舌劍,簡直是駕輕就熟、運用自如。究其原因,看得多、見的廣,自然就會熏陶漸染,接受影響。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移動互聯網以及數字新媒體的普及,對于提升廣大用戶及媒體受眾的文化素質,甚至已經大大超越了在校學習的效果。正因為如此,教育領域也不得不嘗試“微課堂”的實用價值。而信息的豐富多彩更是無可比擬,聯絡感情,交流心得,健康保健,求職應聘,甚至包括商業貿易、投資合作、經濟情報、產品交易等應有盡有。同時還可以結為各具特色的群體,而且可以無限制“擴容增編”,真正是“一呼百應”,意義深遠。
四、新媒體和大學語文
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往往也會讓一些人迷茫甚至失落;生活節奏的加快,來自于諸多方面的沖擊力也在增加,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尤其是這樣。因此,及時的心理安慰,或者疏導宣泄,無論是真誠的勸誡,或者是善意的提醒,都顯得非常必要。以移動互聯網作為平臺,家人好友可以組織在一起,成為一個隨時隨地可以交流互動的群體,就跟親友當面交流一樣快捷高效,那么有求必應,亦如化雨春風,及時而不可或缺。試想,在這樣一種環境中,幾乎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沒有化解不開的心結,只因為,網絡可以將大家的智慧集中在一起。而就某些熱點甚至敏感問題的探討辯論,又可以辨明是非,啟迪靈魂,有問必答,有難必解。一種錯誤或者偏激的看法,又往往會得到及時的糾偏,有時候要比組織上的政治思想工作更為及時,更加有效。
為此,從高校語文教育來說,作為教師,就應該面對新形勢,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參與和體驗生活。借助于互聯網的快捷高效,語文實踐活動可以將各種聽、說、讀、寫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發表見解,參與互動、討論,包括在各種平臺大膽發表作品,充分展示才華,這樣,不僅可以拓展他們的語文能力,而且也將有助于他們心智的成熟與提高。
參考文獻
[1]方興東等.微信傳播機制與治理問題研究[J].現代傳播, 2013(6) :122-127
[2]孫衛華,張慶永.微博客傳播形態解析[J].傳媒觀察,2008(10):5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