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銘
【摘 要】自媒體時代的飛速發展,給整個媒體行業帶來很多變化,特別是新聞傳播層面,自媒體帶來的新模式給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一段時間內,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給人一種與新模式脫節的感受,因此在短時間內實現傳統媒體新聞傳播路徑創新成為了從業人員熱衷的話題,如何將自媒體帶來的新思維融入到傳統媒體的工作中,將是重塑其價值,使其追趕上發展形勢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新聞傳播 自媒體 媒體融合 傳統媒體
一、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特點
自媒體時代到來,讓新聞傳播模式和受眾對新聞的接受習慣產生了極大變化,讓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受到了嚴重沖擊。在新時期,傳統媒體只有真正了解到自媒體新聞傳播模式的特點,從中找到適合自身的改變方式,才能找到符合新時期的發展方向。
1.自媒體時代的新聞時效性增強。時效性已然是自媒體新聞傳播的主要特征之一。傳統媒體時代,人們僅僅是從報紙、廣播、電視中獲取自己想要的新聞資訊,新聞傳播更為單線性,且缺乏靈活性。人們獲取到的新聞資訊往往都是已經發生過一段時間后才能看到,時效性非常低。隨著互聯網媒體異軍突起,讓新聞資訊的傳播方式變得非常多樣化。人們可以隨時被動接受或是主動搜索自己想要的新聞資訊,而這樣的新聞資訊從事件發生到編輯成新聞內容發布,往往需要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而且互聯網新聞不受時間的影響,可以在后續一段時間中隨時發布跟進報道,以擴大新聞事件的影響,時效性非常之高。
2.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強調互動性。自媒體時代的新聞所能實現的功能已經遠超過傳統新聞所能實現的。如今一則新聞不光是將事件本身廣而告之,而且能夠在社會輿論中引發話題效應。實現這樣的影響力,則是由于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雙向性。人們在看到新聞時,能夠借助手機終端在新聞下方的評論區域發表自己的意見,這讓公眾的話語權極大地增強。有些新聞甚至有著獨特觀點、獨特視角的話題留給受眾,在引發公眾思考的同時,也能夠讓與事件本身相關的話題供網友議論。通過這樣的互動,能夠讓公眾對熱點事件產生相對一致的意見,而這也是其他媒體在報道同一事件時能夠參考的非常好的素材,讓事件繼續地在社會發酵,從而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3.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呈現全媒體化。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呈現出全媒體化的特點。傳統媒體的新聞主要以文字、聲音、圖片的形式傳播,如今新聞傳播憑借科技的發展,向著全媒體化的形式轉變。首先,自媒體新聞傳播的形式趨于全媒體化。如今的新聞已然從基本的文字、圖片、視頻,進化為更為新式的傳播形式,在新聞內容上更是融入了動畫、影像呈現等新技術。在視覺交互層面更加地討好眼球,也增加了新聞內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其次,是在新聞傳播的載體上趨于全媒體化。隨著電子技術的飛快發展,人們手中的移動終端設備能夠實現很多互聯網傳播的功能。人們可以借助這些終端,通過各大媒體提供的新聞閱讀APP,隨時隨地地獲取最新的資訊,在日常生活中,豐富了人們了解新聞資訊的多選擇性。
4.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逐漸多樣化。正如一句話所說:“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可見,當今時代新聞傳播主體早已不再單一,而是擴展成為全民參與形式。新聞傳播主體不再是專業媒體的新聞編輯記者,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上對事件進行記錄并上傳,通過自己的社交媒體廣泛傳播開。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主體多樣性給行業帶來很多好處,對于有價值的事件,可以通過平民的力量迅速傳播,新聞編輯記者便可以在這些內容中搜尋素材,并憑借自身專業的素質,迅速將其整合并傳播。而新聞傳播主體的多樣性,同樣也為行業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由于傳播主體趨于多樣化,其素質也有高有低,造成劣質傳播的內容大為增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瀏覽的信息的整體質量。
二、自媒體新聞傳播帶來的影響
1.傳播內容的影響。時代的進步讓新聞內容有了諸多變化。自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時期的傳播內容閉塞性。傳統媒體在發布新聞的過程中, 一則新聞素材需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反復推敲后方可進行編輯,最終實現新聞傳播,整個過程新聞媒體各個部門對新聞要嚴格地把控,對內容傳播后的效果負起重要的責任。而在如今媒體環境較為開放的時代,新聞的內容也就變得更加地開放。由于自媒體時代,網絡媒體在發布新聞工作的整個流程,相對傳統媒體而言,許多方面的工作已有較大的變化,互聯網新聞在文字表達上相對輕松,時而帶有熱傳的網絡語言,整體風格呈現多樣化,更為符合人們現今的閱讀習慣。而在新聞內容傳播上,自媒體由于有著極大的群眾基礎,新聞的素材也非常地豐富,在新聞發布速度上要快于傳統媒體。可以說,自媒體的覆蓋面之大,讓新聞內容的傳播范圍以及時效性都大大提高,無疑會給傳統媒體帶來影響。
2.傳播主體的影響。“人人都是自媒體”的口號讓很多人拿起了屬于自己的話筒,在互聯網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自媒體讓很多平民成為了新聞的傳播主體,他們能夠憑借自媒體的便捷性,簡單地通過文字、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將新聞發表,再借助快速傳播的優勢讓新聞進一步地發酵。相比于傳統媒體的傳播主體較為固定的模式,自媒體的新聞傳播主體已與早期新聞傳播者有了本質上的區別,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者既是傳播者也是接受者。這種新聞傳播者與受眾兩種身份相互轉化的模式,打破了傳統媒體造成的新聞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距離,讓人們更加愿意參與到新聞話題討論之中,無形中增加了新聞傳播的影響力。
3.社會輿論的影響。傳統媒體對于新聞的傳播屬于單向式傳播,信息的流動較為局限性,無法在社會輿論中形成較大的影響。而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方式較為多種,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也能夠通過網絡很容易地實現,這就給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借助自媒體的力量,人們可以將主觀想法言論在網絡上發表,當言論的數量足夠多時,就能夠讓新聞在網絡上的影響力大增,比如在新浪微博中被推送到實時熱搜榜,從而產生話題效應,給輿論界帶來足夠的影響。這種讓人們普遍參與到社會輿論中的行為,有助于加強人們的社會責任感,讓每個人都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參與到討論中來,以提高人們對社會的監督力度。endprint
三、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新聞傳播創新模式
1.將新的技術與方法融入到新聞傳播中。自媒體的出現盡管讓傳統媒體在很多方面受到了嚴重的沖擊,但也讓傳統媒體看到了改變的新思路以及延續發展的可能性。在新時期發展傳統媒體新聞傳播,將自媒體的新技術和方法融入到傳統媒體新聞傳播,成為了新聞工作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將新聞傳播方式做出重大轉變。例如充分發揮出互聯網的優勢,將新聞影響力擴大開來。充分發揮出新聞與受眾之間互動性,并發揮新聞傳播主體多樣性帶來的力量。另一方面要擴展新聞傳播的載體,全方位將新聞傳播延伸,充分利用多種傳播載體,不應局限于電視節目播出所起到的影響作用,應借鑒自媒體全媒體化的推廣方式,在電視播出的同時,實時引入自媒體交流平臺,讓更多的觀眾參與到其中,并通過視覺化展示技術進行同傳,從而拉近節目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同時新聞節目旗下的自媒體平臺應更頻繁地更新內容,做到與節目同步、與觀眾同步、與事實同步。
2.報道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如今的傳統媒體發布的新聞,越來越需要擁有更為深度的內容、更為獨特的視角,以及更為專業的新聞評論的加持,才能突出傳統媒體在新聞傳播層面的專業性,以區別于自媒體平臺等新聞發布板塊。由于傳統媒體新聞播出無法做到隨時隨地地進行,在新聞采集到發布的整個流程中,節奏則相對緩慢,如果一味地追求發布內容的新,則很難有機會發揮出自身的優勢。那么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思路就需要與自媒體平臺的新聞有區別,反其道而行之。致力于追求報道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讓觀眾能夠找到更全面的事件解讀,加深觀眾對于事件本身的主觀思考。這就要求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在工作中,要更加地關注事件潛在的新聞挖掘點,而不是跟隨互聯網新聞普遍的關注點進行編輯,盡可能地展現出事件中每一個細節,以獨特的視角將新聞展現給觀眾。其次在新聞素材編輯層面上,要靈活地運用編輯手法,在不失真的大前提下,將事件以更具藝術感的形式展現出來,從多方面制作中凸顯出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權威性與價值性。
3.新聞發布要與讀者的閱讀習慣相契合。如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獲取新聞的時間是相對不固定的,人們對于新聞類型的喜好也是多樣化的。自媒體時代通過云計算技術,能夠獲取受眾對于內容喜好的整體數據,這些數據包括人們每天打開新聞閱讀的時間,人們關注的新聞類型,新聞閱讀數量的高低,不同類型新聞的閱讀人群分布,甚至是哪個時間段的閱讀數量最高等等。自媒體編輯通過挖掘這些數據,并推斷出與內容相契合的受眾閱讀習慣,并相應地貼近受眾,使每條互聯網新聞都能夠獲得最大的關注度。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也應參考這樣的數據模型,通過分析觀眾的觀看新聞習慣,在新聞標題、篇幅、側重點等方面更為貼近觀眾的習慣。觀眾如喜愛篇幅較短的新聞類型,則需在新聞標題的把握上更為貼近主題,盡可能地起到吸引觀眾注意力的作用,反之則要充分地展現出新聞的細節,做到面面俱到,將新聞的深度挖掘充分,使觀眾主動地跟隨新聞參與到話題中,并深度地思考。
結語
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讓人們改變了以往的新聞獲取習慣,給傳統媒體新聞傳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廣大新聞從業者需要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深入地挖掘出傳統媒體的優勢所在,在吸收借鑒互聯網的優勢中,對傳統媒體新聞傳播合理創新,以進一步延伸發展行業,從而帶來生機。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endprint